回覆列表
  • 1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個人觀點是中國和西方由於文化不同,觀念不同,導致出洋航海的目的不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明成祖朱棣拿下南京後,傳聞建文帝逃到了南洋,因此派鄭和下西洋探查建文帝的下落;而西方在大航海時代,出洋航海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利益。

    下面,我們就分別分析一下鄭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時代各自的情況

    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目的,而非商業利益。

    1402年,靖難之役結束,以朱棣打下南京,成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而告終。在拿下南京的時候,南京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多方打探,得知建文帝很可能出逃到了南洋。

    這對於明成祖朱棣來說是個天大的隱患,因為合法的皇帝是建文帝,當初他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如果建文帝還存在的話,那麼他的皇位就始終處於非法的地位,所以建文帝是不能存在的,他一定要找到建文帝的下落,消除後患。

    因此才有了鄭和下西洋——查詢建文帝的下落,是鄭和的主要任務,至於出訪各國,弘揚明朝的國威,那也只是副產品而已。

    鄭和艦隊的規模

    鄭和船隊是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也是一支史無前例的海上特混艦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艦隊最大的船是寶船,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根據相關專家的估計,鄭和寶船其排水量達到了4000多噸,這樣體積的巨型船隻,也只有到了近代西方才製造出來。

    鄭和艦隊的規模是什麼概念呢?1492年,也就是鄭和之後將近100年,哥倫布從歐洲出發前往新大陸,其船隊只有5艘小船,人員100人左右。直到1588年,也就是鄭和之後將近200年,西班牙才組建了一支規模與鄭和艦隊相當的艦隊,西班牙無敵艦隊。

    當時的鄭和艦隊,是世界上真正的無敵艦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能夠與之抗衡。

    實際上,鄭和下西洋不會奉行所謂的霸權主義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得知了建文帝的下落,但是正史中記載很少。而明面上的,是鄭和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東非和紅海,帶來了數不清的各國特產和使者,期間也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最終因明朝財力無法支援,而在1433年後明朝就再也沒有大規模遠航的行動了。

    因為政治目的已經達到,建文帝已經得到下落,弘揚國威也做到了。

    為什麼不像西方殖民者一樣,建立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增加商業收入呢?因為我們是農業文明國家,不懂得這樣做。

    中國曆朝歷代從來都是士農工商,商人是末尾的,是社會地位最低的,即便再有錢也是人們所瞧不起的。處於農業帝國的統治需要,如果人人都去經商,那麼土地無人耕種,這對於一個農業帝國來說,將會是天大的打擊。

    而鄭和下西洋的花費,是巨大的,每次花費都在400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明朝政府年收入的一半。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時期還有幾次大規模的對蒙古的北伐作戰,其花費也是巨大的,所以到了明成祖去世之後,因為鉅額的花費,航海被停止了下來,說白了就是,沒錢搞這個事情了。

    那為什麼西方的航海能夠不斷地發展呢?下面我們就分析這個問題。

    西方發展航海,是因為有商業利益,商業利益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有了豐厚的收入就刺激他們進行更大規模的航海,從而航海事業良性迴圈。

    當時的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其文明起源於古希臘,而古希臘文明是一個典型的工商業文明。

    古希臘地區比較貧瘠,物產不多,當地的人為了生存就必須要出去做生意,透過貿易換取所需要的糧食等生活必需品,而地中海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內湖,適合航海,於是工商業文明就在古希臘地區發展起來了。(地理決定論)

    西方開展航海的目的是為了商業利益。

    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十分強大,而之前西方為了打通前往東方的商路,進行了為期百年的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既然陸路走不通,就只好走水路了,這就催生了當時航海事業的發展。

    當然,這種航海很多時候都是伴隨著野蠻的掠奪開始的,當時歐洲人無論是在新大陸還是在非洲,都對當地進行了殘酷的掠奪,積累了自己的原始資本。在打通了新大陸和非洲的商路之後,很多商人也跟著Nautilus來往於期間從事貿易活動,他們將殖民地的原材料以及黃金、象牙、香料等奢侈品運往歐洲,很多人透過貿易大發橫財,當然,也有很多人遭遇了風暴,血本無歸甚至葬身魚腹。那個時代,是航海冒險的時代,很多人成功,也有很多人喪生,最終,為歐洲近現代工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為有利益,所以能夠持續,也正是因為能夠持續,歐洲的航海才會逐漸發展起來,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海洋帝國。那為什麼明朝不能如西方一樣搞殖民地,發展成為大明海洋帝國呢?原因還是在於,農業文明思維侷限了決策者的想象力。

    對於農業文明的明帝國統治者,以及航海的決策者鄭和他們來說,如果打下一個地方,就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自己的統治,要發展農業,主要財政收入還是農業稅。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種模式在海外的那些地方如果開展的話,是一個得不償失的行為,也就是,統治成本會比統治利益大的多,所以還是不佔領,就認這些國家當小弟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發展商業,他們更沒想過,他們視商業為洪水猛獸,生怕動搖了農業基礎,他們也無法想象一個商業社會會是什麼樣子,怎樣去經營一個商業社會,如果脫離了農業社會,將如果制定國策,如何統治?根本沒有頭緒,所以鄭和下西洋就只有政治目的,沒有利益,也正是因為沒有利益,所以就不能持續了。

    但是,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是我們華人的驕傲,是壯烈的,也是輝煌的。我們曾經擁有一支世界無敵艦隊,我們曾經早於西方百年發展出先進的航海技術,我們的艦隊曾經縱橫七海,將國威灑向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歌可以用吉他伴奏且適合唱給女朋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