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枯葉LOVE桔梗花
-
2 # 梅竹凌心
隨著如今人們養生意識的提高,大家對溼氣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日漸重視,尤其氣候溼潤的南方沿海地區居住的人們更是對溼氣很是重視,廣東街邊涼茶鋪少不了祛溼茶,家裡阿婆也會時常煲些祛溼功效的湯,如薏仁排骨湯、扁豆鯽魚湯、茯苓馬蹄豬肉湯、給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古語有云:“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中醫認為“溼氣”難祛易引發多種疾病,溼與寒一起稱寒溼,與熱一起稱溼熱,與風一起稱風溼,與暑一起就是暑溼,故溼被稱為六邪之首,有重濁、粘滯、趨下的特性。溼氣作妖的顯著症狀:1)舌頭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我們常稱此為齒痕舌);2)大便溏稀,粘到馬桶上難衝乾淨;3)四肢無力、體重懶得動,中醫稱為“溼重如裹”;4)陰部或陰囊潮溼;5)溼疹。排溼方法有很多,如穴位按摩、拔罐、刮痧、泡腳(生薑、花椒、艾草煮水)、飲食祛溼等等。
除了南方沿海地區,北方乾燥地區也有很多人受溼邪困繞,又是怎麼回事呢?中醫所說的溼邪是指我們身體內部多餘的水分。當我們的脾、肺、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脾失健運,出現運化水液功能障礙,使得水溼蓄積停滯於體內就會產生溼邪。所以我們除了要注意季節氣候給我們帶來的溼邪,也要注意調理我們脾、肺、腎等臟腑的功能平衡,規律作息、飲食、適度運動、控制情緒,保持平和心態。
-
3 #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叫前任
我對這個的研究不是很多,只能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
我是屬於溼氣很重的那種,生活習慣不好,工作等原因,很久沒鍛鍊過了,而且天天點外賣,要麼就是出去吃飯,後來就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我的溼氣表現一開始並不是特別明顯,可能就是到後來,所有的症狀一起發出來,才發覺事情的嚴重性。
不舒服的一開始是腰疼到直不起來,沒兩天就開始頭暈頭蒙,噁心胃疼,渾身無力,關節痠疼,肌肉也很酸。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坐在凳子上老想往地下摔。把我嚇壞了,還以為得了啥大病,去醫院檢查,啥都沒檢查出來。又去中醫那裡把了脈,醫生說我溼氣太重,脾胃虛虧,體內溼寒太重。就問我是不是吃冷飲多,老是吹空調?其實想一想也是,當時就是夏天7.8月份,沒事就吃冰淇淋、西瓜這些很寒的東西,而且單位空調一直開著,開車路上開空調,回家了空調就又開了,成天不出一點汗,不生病才怪……
祛溼一開始是喝的中藥,喝了大概半個月,頭沒那麼暈了,但是其他症狀都還在。我一個學醫的朋友給我說了一個藥,是他們那的中醫自己慢慢做大,開了公司,也在網上有店,他們那的人都知道他,而且口碑很好。他那裡就有祛溼的叫茯芡濟溼膏,我喝了一個星期,就基本所有症狀都有緩解,腰是完全不疼了,肌肉也不酸了,最主要是不噁心了,就是關節還有點疼。後來差不多兩週的時候,就渾身輕鬆了,舒服的不知道如何形容,覺得自己年輕了很多。
以前一直身子沉沉的,但都沒管過,以為年紀大了就這樣呢,現在知道了健康的感覺真的爽,以後都會好好養生的!
-
4 # 家庭醫生雜誌
中醫所說的“溼”,就是水分多。
脾胃是運化水谷的重要臟腑。過多吃甘甜肥膩之物、生冷瓜果,菸酒不離手,都會損傷脾胃功能,使水溼運化失常,以致溼氣內生。
溼氣重者,常見以下表現:
①看舌頭:舌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②看大便: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衝乾淨;
④看精神狀態:頭腦昏沉,身體困重,整個人懶洋洋的,不願意活動;
⑤看皮疹形態:腫脹、糜爛、滲出明顯;
⑥看瘙癢部位:溼氣重濁,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於陰囊、小腿、腳部。
減輕溼氣,可以試試這兩招:
(1)減輕溼氣,首先要“避外溼”。
潮溼天氣關好門窗,必要時開除溼機或空調除溼。避免去溼氣濃重的地方遊玩,如樹林、湖泊等。
(2)食療也有不俗的祛溼效果。
少吃生冷瓜果、冷飲,可適當多食薏仁、赤小豆、玉米、白扁豆等健脾除溼食品。
日常做菜時,不妨多用蔥、姜、蒜、香菜提味,這些食材性辛溫、芳香化溼,有助於加強脾胃運化。(61)
-
5 # 談話也沒有心情
溼氣重就會沒精神、大便稀,口苦沒食慾、舌苔白膩、有齒痕等情況,溼氣在就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祛除體內的溼氣,不能任由它作怪。它這麼用體內再也沒溼氣!不花錢吃藥,輕微嚴重皆可
溼氣重可以吃點這些:
1、紅豆+花生+大棗
做法:1)紅豆、花生仁洗淨,用冷水浸泡回軟。紅棗洗淨,剔去棗核。
2)粳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乾水分。
3)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冷水,放入紅豆、花生仁、粳米,旺火煮沸後,放入紅棗,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以白糖調味即可。我哥工作很忙,最近就是整天無精打采的,工作還屢屢出錯,滿臉痘痘。我媽滿臉嫌棄的說了惟什麼予什麼白多休息,別熬夜了。一個月左右臉色紅潤,痘痘消失了。
2、冬瓜鴨湯
鴨湯可清熱利溼,有句俗語叫“大暑老鴨勝補藥”,便是這個道理。更妙的是,其經典搭檔冬瓜也同樣是祛溼利尿的好食材。吃的時候別把冬瓜皮扔掉,其祛溼作用更強。如果您覺得自己身體有點浮腫,或者是脾胃消化能力差,喝冬瓜鴨湯必有效果。
回覆列表
這個夏天,你是否總覺得四肢無力、身體沉重、腰背痠痛、腹痛腹瀉?即使休息了很長時間,也很難把覺補回來,早上起床身體軟綿綿的,腦子不清醒,一夜睡到鬧鐘叫,總感覺累累的。這些在中醫看來就是溼氣過重。
中醫常說:“溼重如裹”,其指溼氣過重就好像裹著一層厚重的雨衣一樣。很多人對於溼氣都不以為意,覺得僅僅只是狀態不好而已,其實溼氣重的危害並不少。
(1)症狀輕微
溼氣較輕則會出現,口乾舌燥,口乾口苦;輕微肥胖;輕微便秘,大便不成形;關節陰雨天痛,肚子脹,胸腹脹滿;喉嚨發癢,咳嗽;
(2)症狀較重
如果小毛病你置之不理,很快就會反覆出現,其中腎虛、痘痘、腳氣、脫髮、肥胖、痔瘡較為常見。再深入一些,可能就會出現白帶異常、油光滿面、前列腺炎、腸胃炎等症狀
(3)惡性疾病
溼氣太重,小病不予理會,大病難以忍受。腎炎,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肝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這其中任何一種疾病都夠你受了,這時候你將不得不永遠和藥物為伍。
溼氣的危害不容忽視,它會讓身體形成亞健康的狀態。導致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
發難纏的疾病,因此日常防溼、祛溼尤為重要。
(一)艾葉泡腳
腳部是我們身體穴位比較多的時候,經常泡腳是可以幫助身體祛溼的,泡腳是一件很好的事兒,不僅有助於身體血液流通迴圈,還可以提高睡眠。由日常可採用艾葉泡腳,祛溼效果很不錯。
步驟:幹艾葉10到15克,與5公斤冷水同煮,開後改小火10-15分鐘關,能下腳時算起泡20-40分鐘。有保溫瓶的話,可在瓶中長的放半支、短的放兩節艾柱,用開水泡5-10分鐘後,再兌水泡腳。水一定要沒過腳踝,水溫不低於35-42度。可連續泡3-5天,頭天可多出點汗,後以微出汗則止。
(二)中藥最佳祛溼
中醫認為,溼氣由體弱脾溼,或風熱喉痺反覆發作,餘邪留滯不清,“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對於溼氣的治療,中藥祛溼的方法有很多,且也可稱為最為有效的,畢竟中藥一直秉承著以養代治、無毒無害、根治疾病的美譽。
所以對於溼氣的治療,採用純中藥製作的茯芡濟溼膏,是中藥反覆熬製而成的膏滋。,其中膏滋是集合各種中藥材熬製而成的容易被人體吸收的良藥。採用地道藥材精心熬製,加蜂蜜或阿膠類藥材提煉,方便服用、易被人體各個器官吸收的膏狀製劑,在逐寒祛溼、行氣活血、拔毒瀉熱的功效也廣受大眾的推崇,成為網上的熱銷品。
(三)食療祛溼
食療祛溼是日常調養生息,祛除溼氣的常見方法。既可以滿足嘴的空虛,又能養生祛溼。
1、山藥: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將去皮白山藥和菠蘿切小塊,一起打成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
2、綠豆:綠豆具清熱解毒、除溼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於排毒、消腫,不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有機酸、維生素受到破壞而降低作用。
溫馨提示:
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溼氣。地板溼了,立即拖幹,免得溼氣滯留。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可以開啟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