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仕勇說史

    答: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簡單看了一下其他答友的回答,大多數人的看法是認為可以的,只是沒什麼人肯這麼幹而已。

    他們的理由大致有四:

    一、這種事兒,北宋著名的“奸臣”章惇曾經幹過。即章惇於嘉佑二年進士及第,惟因其族侄章衡中了該科狀元,他“恥出侄衡下,委敕而出”;至嘉祐四年捲土重來,終於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

    二、《明史•曹鼐傳》記,曹鼐曾於宣德元年、宣德七年兩中舉人,即考了兩次鄉試。

    三、中進士太難了,除了章惇這種另類,但凡能中,都是燒高香得祖宗保佑,不但可以光宗耀祖,從自己算起,吹牛都可以吹上好幾代人了。所以,雖然可以重考,但誰也不會做這樣的傻事。

    四、朝廷在安排時,只按一二三甲三個等級進行分配,即一甲進士及第,直接分到翰林院;二甲進士出身,安排到各部學習;三甲同進士出身,下調到地方做縣官。也就是說,在同一個等級內的排名對仕途並沒什麼影響,如果不能確保自己能從三甲躍居二甲甚至一甲,也沒什麼必要去幹這種冒險的事。

    以上的說法似乎有一點道理,但是我還是要簡單科普和強調一下科舉的基本制度:

    明清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中試者稱為舉人;會試中榜者稱貢士。

    貢士集中在宮殿舉行“殿試”,此試不淘汰應試者,而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共三等。一甲只錄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同進士出身。

    在科舉制度下,有這樣一個傳統,即科考被錄取計程車子會稱監考官員為座主、座師或恩門,而自稱門生。殿試的監考官是皇帝本人,則被錄取的進士全部是天子門生。

    ——皇帝收您做門生,您也要拒絕,意欲何為?

    所以說,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作任何改變。

    下面逐條剖析其他答友的上述現象及看法。

    這裡問的是“明清時代如果中了進士”,即宋朝章惇兩次應考中榜不在明清範疇內,曹鼐兩考中的是舉人也不是進士,自不必贅言,但還是要提醒一下,章惇放棄進士,是抗旨不遵,應該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不過當時執政的是千古難遇的仁君宋仁宗,被網開一面了。

    至於說科考難考,也的確是難。

    但歷史上從來都是不乏大牛的。

    上面說的章惇就是一個。

    明朝也有很多,比如商輅,此人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及第,玩也似的。

    還有楊慎,他的父親楊廷和做首輔時,不許他過早參加科考,說他要參加了,必定中狀元,到時免不了會遭別人閒話。後來楊慎上科場了,果然,狀元手到擒來,猶如探囊取物。

    還有謝遷,不但自己是會元、弘治十一年狀元,弟弟謝迪也是弘治十二年進士,他的兒子謝丕也是會元,弘治十八年探花。可稱兄弟進士,父子鼎甲。

    前面提到的曹鼐,一開始科考不順,考了兩次舉人,但在會試、殿試成功逆襲,奪得天下大魁,成為宣德八年狀元。

    所以,如果中了進士卻因名次不滿意又可以重考,相信是有一些人選擇下次再考的。

    有人認為科舉名次不是很重要,這絕對是錯的。

    科舉時代,有拿“如夫人”對“同進士”開涮的段子,即“同進士不同進士,如夫人不如夫人”。

    如夫人即小老婆,“如夫人”中的“如”就是像、相似的意思,但只是像、相似而已,並不是真的夫人。

    同進士的“同”字,表面上是指“相同”,其實就是“不同”。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於道光十八年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心高氣傲的曾國藩對這個“同”字視為畢生奇恥大辱,卻又無可奈何,耿耿於懷了一輩子。

  • 2 # 楚邾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對明清時期科舉進士名次不理想這一問題,是否可以再考似乎並沒有直接案例,前面的答主也提供了各種回答,多直接正面回答了是否可以,且都有一定道理,但在這裡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針對名次不理想來考慮。明清兩代,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很明顯可以看到,科舉考試是分等級的,是需要透過一層層的考試。所以,不妨先梳理一下明清時期的科舉流程。

    明清時期,凡事讀書習舉業的讀書人,在未成為成員之前都可以成為童生,即《明史·選舉志一》所載:“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狹義上,只有透過縣、府考試的才能稱之為童生,才可以參加院試)童生透過府州縣試以及提學道(清稱提督學院)考試(稱道試或者院試)就能成為秀才,也即生員。這是科舉考試的第一層,考中生員亦有等級之分,生員有廩生(成績位列一等,每月給廩米六鬥)、增生、附生,生員每年均要參加考試,按照考試成績進行升黜,附生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廩生,廩生也可能因為成績不好被降為增生、附生甚至。生員可以參加於各省首府舉行的鄉試,考中者即為舉人;不中者可以繼續參加下次鄉試,其中成為廩生時間很長,又鄉試不第,可以充作歲貢。舉人入京參加禮部會試,考中者成為貢士;不中者可以繼續參加下次會試,也可直接做官。貢士參加殿試就是進士,原則上只要貢士參加殿試都會被錄取,也即都會成為進士,進士亦分一、二、三甲,一甲僅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均若干人,二甲第一名(殿試第四名)也稱傳臚。一般來說進士已經是科舉的最高功名,實際上並不是。進士一甲三人均不必說,二、三甲若不滿自己的名次,還是可以再次參加考選,即庶吉士。庶吉士僅次於一甲,在明清兩代都有特殊地位,明代“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清代與明代大體相同。

    所以,從制度本身來說,如若進士對自己的名次不滿意,還可以進一步考取庶吉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據郭培貴老師統計,明代庶吉士成為以殿試為基礎的從二、三甲進士中選拔高層次人才的經常性考試。各類庶吉士(共有六類)共1421名,佔明代二、三甲進士總數的5.84%,比明代一甲進士佔進士總數之比高4.76個百分點。(郭培貴:《明代庶吉士群體構成及其特點》)因此,單純從制度上來看,二、三甲進士對自己的名次不理想,在制度上提供了考取進一步的功名的可能,那麼他們重複考進士的可能性就很低。再者,到了進士這一級,已經不單單考慮名次的問題,還需要考慮諸如人脈等各種問題。

    表格均來自郭培貴:《明代庶吉士群體構成及其特點》

  • 3 # 愛看愛思考

    進士,就已經是朝廷的官員了。舉人都可以做官的。又有哪個敢於放棄了官位去再當民?況且朝廷的觀感還要不要了?一旦觸怒了朝庭?那麼就再也沒有機會當官了!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又有誰敢放棄掉?畢竟那時還是皇權統治時期,真的給你一道聖旨?或者是管理學政的官員取消了你的學籍?你就萬劫不復咯你敢這作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名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