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曉生乒乓器材

    直拍拉前沖和高吊弧圈,擊球動作從細節上來說,區別比較多。

    第一,從擊球的時間和空間方面分析。前衝弧圈是拉球跳起的上升後期或者最高點,擊球點在球的後上部、或者側後上部;高吊弧圈一般是在球的下降期,擊球點在球的後部偏下或者側後部偏下。

    第二,從重心的運用和發力方向方面分析。拉前衝時,身體重心較高,向後引拍,蹬地發力,然後重心往前頂,腰帶動臂向持拍手的異側前方揮拍,串板頭髮力。前衝球當中還存在一種特殊情況,即爆衝半高球,當球起跳高度有1.5倍網高以上到3倍網高的情況下,人的重心更高,發力方向直接是向前向下,擊球的後腦勺,迎頭痛擊,就是那麼爽;而拉高吊弧圈時,是向後下方引拍,蹬地發力,重心向上向前,注意是向上向前頂,向持拍手的異側前上方揮拍,串板頭髮力。

    第三,從板型,摩擦和撞擊的比例分析,前衝撞擊多於摩擦,根據來球的高度,如果來球高度高於網高1.5倍,則板型壓一些,正常球板型相對亮一些;高吊摩擦多於撞擊,板型大多情況還是要亮一些。摩擦撞擊具體比例根據來球的旋轉性質,旋轉程度不同而不同,視具體情況調節。

    綜上所述,直拍要拉好前衝,首先判斷好對方來球的旋轉性質和強弱,然後向後引拍,蹬地轉腰,重心向前頂,在球起跳的上升後期或者最高點選球,撞擊多於摩擦,擊球點在球的後側上部或後上部,向持拍手的異側前方揮拍串板頭釋放力量,(擊球瞬間可以加上手指手腕的瞬間加力,可以起到帶動小臂收縮速度的效果,注意手腕發力方向和揮拍方向一致,不是翻腕,這個騷操作可有可無,加上球質會更高)。

  • 2 # 袁義興乒乓孫磊

    直拍正手拉弧圈步驟/方法

    方法/步驟1:

    球拍向前上方揮動,擊球點約在腹側前方。在肘收至110~140度之間,摩擦球的中上部。身體重心移向左腳,手臂發力,手腕發力與調節結合。拉球的高點期或高點前期。

    方法/步驟2:

    隨勢揮拍後,調整身體重心,並還原。。

    方法/步驟3:

    球拍向後下方引拍時,腰向後方轉動,重心移至右腳,以便於充分用身體的力量。球拍適當前傾約60到70度。

    方法/步驟4:

    站位的重心稍低。判斷來球,確定擊球時間和擊球部位。

    直拍反手反面拉弧圈球:由於直拍反手位拉弧圈球在用力上受到身體的阻礙,手臂力量的發揮受到限制,所以難以拉出象橫拍一樣高質量的弧圈球。其動作方法是:兩腳平行或左腳稍後站立,兩膝微屈,重心較低。擊球前,球拍引至腹部下方,肘部略向前凸,手腕下垂內收,拍形前傾。當球從檯面彈起時,以肘關節為軸,前臂迅速向前上揮動,擊球瞬間手腕向右前上方轉動,在下降初期或下降後期用球拍的反面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擊球后,重心放在兩腳中間。

    拉加轉、拉前衝技術細節要點對比

    1、拉加轉、拉前衝的應用範圍及技術核心要點 1)當來球弧線比較低,來球下旋強烈或者判斷不清來球的旋轉,或者身體不到位錯過了拉前衝的時機時,可以採用拉加轉技術。技術核心要點是摩擦為主,弧線曲度大上臺率高,製造強旋轉殺傷力。 2)當出現機會球時,或者對旋轉落點判斷非常準確並身體到位時,可以採用拉前衝技術。技術核心要點是撞擊為主結合摩擦,擊球弧線比較低平,前衝殺傷力非常強烈,一般屬於直接得分一板過的技術。 2、拉加轉、拉前衝動作幅度對比 1)拉球動作幅度大小取決於採用哪種拉球技術來決定。一般來說,拉加轉動作幅度稍大,拉前衝動作幅度稍小,連續快拉動作幅度最小。 2)一般拉加轉引拍時,大小臂夾角大約在170-180度之間,拉前衝在160-170度左右,近臺連續快拉在140-150度左右。 3)拉前衝時大臂與身體的距離要大於拉加轉,便於加大擊球的揮拍半徑,充分利用轉體的力量擊球。 3、手臂揮拍方向,決定了撞擊和摩擦的比例不同,也就是決定了是拉加轉還是拉前衝。 1)整個手臂揮動方向與地面形成的夾角,決定了是向上拉加轉還是向前拉前衝。 2)一般手臂揮動方向與地面呈70到80度夾角時為向上拉加轉;與地面呈50到60度夾角時為向前拉前衝。由於揮拍方向是個動態過程,與選擇拉衝的時間點有關係,隨著選擇拉衝時間點的提前,那揮拍方向和地面角度也會隨之減小。 3)一般的說,拉加轉引拍要低一點,揮拍方向向上多一點;拉前衝引拍要高一點,揮拍方向向前多一點。 4)拉加轉揮拍軌跡更接近弧形,突出包裹式發力方式進行摩擦,擊球瞬間前臂內旋,拍形逐漸前傾。拉前衝揮拍軌跡更接近直線,突出斜撞擊式發力方式,拍形基本保持不變。 5)練習中要根據來球的情況,自主決定是拉加轉還是拉前衝,隨時調節揮拍的方向。 4、拉加轉與拉前衝的擊球點是不同的,拉加轉稍靠後,拉前衝稍靠前。 1)擊球點,指的是身體與擊球時球的物理空間位置。一般在右腰側上方與腰的距離約一肘半,與身體所在的平面約呈45度角度為參考。 2)拉加轉時,擊球點靠後一點,就是靠近體側的位置多一點,便於身體向上拔的力量進行摩擦,並延長摩擦的時間。 3)拉前衝時,擊球點靠前一點,就是靠近身前的位置多一點,便於用上轉體的力量,加大前衝力。 4)轉腰髖的方向決定了撞擊和摩擦的比例,橫向轉腰幅度決定撞擊的程度,體現撞擊力。斜向轉腰幅度決定了摩擦的程度,體現切向摩擦力。 5)拉加轉時斜向向上轉腰幅度要大一點,擊球點就需要靠後一點,可以延長向上摩擦的時間,增加旋轉。拉加轉時要特別注意,要有等球的意識,千萬不要去搶擊球點。只有去等住這個球,把球拍沉下來,才能夠在球拍上吃住球進行摩擦。 6)拉前衝時橫向轉腰要多一點,擊球點就需要靠前一點,可以充分利用轉腰的力量擊球,加大前衝力。 5、拉加轉與拉前衝時,要合理選擇擊球時期。 1)理論上拉前衝時,上升後期、高點期、下降初期都可以拉,這也取決於來球弧線的高低。實踐中要根據學員掌握的熟練程度,合理的選擇不同擊球時期分階段進行練習。 2)開始練習階段,建議拉前衝選擇拉下降初期。等熟練後進階階段可以選擇拉高點期及上升後期,充分利用來球的反彈力產生的合力擊球。 3)不論拉那個時期,拉球時身體一定要到位(合位),能夠充分用上身體的力量擊球。 3)拉加轉一般選擇拉下降初期,便於有時間調整身體位置,進行合理的找位,更好的利用身體的力量加大摩擦的力度。 6、拉加轉、拉前衝身體重心的不同。 1)拉加轉重心壓右腳要多於拉前衝,向上蹬地的感覺更明顯。 2)拉加轉身體重心上下起伏大於拉前衝,重心壓右髖更多一點,對右腳的支撐力及腿腰臂的合力要求也更高。 3)拉加轉蹬轉啟動時,右腳全腳掌基本要撐住地。拉加轉向上發力越多,越需要腳全掌穩定的撐住地面。而拉前衝一般是右腳腳前掌內側蹬地為主。 4)重心左右轉換的幅度,拉加轉要大於拉前衝的幅度。拉加轉引拍階段從左向右、擊球階段從右向左比拉前衝時的重心轉換更要充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靖康之難”中,北宋真的沒能力打退金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