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瀾若微

    《甄嬛傳》中確實有很多事情發生後並不立即點破說明,而是在等事情結束很久後才處理。這是因為事情發生的當時,雖然明知道是誰所為,但苦於沒有證據,所以不便當時揭發,待找到合適時機時再一併發作。

    比如,甄嬛起初並不知道安陵容給她的舒痕膠裡含有麝香。後來在她第二次懷孕時,溫實初說出了舒痕膠的秘密,甄嬛才恍然大悟。但她當時已經失寵,無力對抗已經依附了皇后並且正得盛寵的安陵容。況且即使當時說出,皇上未必會相信,皇后也會為安陵容狡辯,所以甄嬛只能暫時隱忍。

    等到甄嬛再次入宮時,地位發生改變。甄嬛利用安陵容自制的迷情香不僅打掉了她的孩子,還連消帶打地翻出了當年的舊案。甄嬛勢大,安陵容百口莫辯,皇后也無可奈何。皇上對安陵容徹底厭惡,安陵容也再無翻身的可能。

    還有一個就是餘鶯兒的得寵奇遇。甄嬛應該一早就知道餘鶯兒是頂了她的名得到皇上寵愛的。但她除了對瑾汐說過,別人都不曾知道,不過餘氏生性狠毒,被貶後不知悔改,聯合華妃想致甄嬛於死地。甄嬛聽了瑾汐的建議告知皇上那晚除夕夜中的實情,果然皇上聽後便以“欺君之罪”賜死了餘氏 。

    因此,在《甄嬛傳》中一旦事發,對方都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即使爭辯也會覺得蒼白無力,不如往後拖一拖,等到時機成熟再一併計較,那時也許會更有利吧。

  • 2 # 秋雨兮兮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

    十年前,沒有足夠的能力報仇,盲目行動很可能把自己都搭進去,那就先隱忍不發,一切照舊,默默蓄積力量,等到實力足夠時,報仇就是一招撂倒,讓仇人永無翻身之可能

    比如華妃害甄嬛失去第一個孩子,甄嬛恨的咬牙切齒,也曾質問皇上為什麼不殺之而後快,但那個時候的華妃是皇上都輕易不敢動的人,甄嬛想明白以後主動請皇上覆了華妃的位份,為得就是讓華妃失去警惕從而得意忘形,最終年羹堯倒臺,甄嬛施計徹底扳倒了華妃。

    再比如,皇后在甄嬛回宮後處處害甄嬛,可甄嬛最初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肚子裡的孩子未出世,甄嬛地位不穩,太后也還健在,此時如果貿然出手,只怕甄嬛又會被趕去某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圈禁起來了,所以甄嬛假意禮敬皇后,於細小之事敗壞皇上對皇后的印象,使皇上越來越厭棄皇后,終於太后去世後,甄嬛抖出了皇后殺害純元皇后之事,使皇后被幽禁,並且扶持四阿哥登基,只認她這一個皇太后,皇后不到半日就絕望而死。

    甄嬛是後宮裡的贏家,靠的不是狠辣的手段,也不是顯赫的家世,靠的是她的淡定和心機,謀定而後動,看準時機,一招斃命,如果她事事報仇在當時,只怕活不過一集吧。

  • 3 # 夕沫兒01

    有些事情第一時間點名說破的話,第一你沒有證據,第二陷害你的人一定還有準備,最多就是犧牲點人,犧牲點賞賜或者禁足而已,並不能導致她有多少損傷,如若她對皇帝還有用,處罰再重也是做給大家看,沒幾天就會想辦法補回來,因為皇帝需要穩固自己的皇權而不僅僅只是為了這些,在皇帝心中沒有什麼比皇權重要。在事情結束很久之後找到一個好時機,在皇帝暫時不需要她的家族或者忌憚她的家族時,那麼剷除她是輕易而舉的,因為皇帝也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一舉除去這些人,所以很多東西需要結合政事,揣摩皇帝的想法而選擇事發或者事後點破,華妃死的時候不也是皇帝已經無法容忍她和她哥哥才藉由其他事的嗎,這就是很好的例子……

  • 4 # 淺笑落夢

    一入宮門深似海,皇宮裡就是爾虞我詐,幾千佳麗爭一個皇帝,後宮女人一天沒事幹盡絞盡腦汁想著爭寵。爭寵的女人個個心懷叵測,就算是受了別人的迫害也不方便挑明,這樣對方也可能魚死網破,暴露自己的罪行。所以默不作聲背地裡在進行報復。

  • 5 # 豆豆0710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小兒科,事情發生後不在第一時間點破而在事後很久才做說明,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甄嬛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你害我,我害你。所以,發生害人事件以後,害人者自然心裡有數,但被害的人是不清楚的,如果被害的都知道是誰在背後搗鬼,就不會有以後得事情了。

    這個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呀,有時候你被別人說了壞話,使了絆子,也是在很久以後才慢慢發現的,能當面給你難為你的,不是上司就是領導。

    第二,事情發生後不立即點破,主要是編劇來做主的。你想想,要是發生一件事以後,立刻給觀眾解釋原因,那作為觀眾的我們看起來就沒有意思了。只有每次留下一點兒懸念,打一點鋪墊,才能激發起大家繼續看下去的動力,這是典型的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 6 # 一直很安靜008

    甄嬛傳不得不說是一部令人回味的古裝大劇。之所以成為經典是有原因的。無論是劇情設計、人物設計、演員演技上,都是很多古裝宮鬥劇所不能比擬的。

    甄嬛傳為什麼好多事發生後卻不在第一時間點破說明,我覺得是一種隱晦的表達方式罷了,很多劇情都是環環相扣的,如果表達的一目瞭然,怎麼會令人回味呢,很多劇情都有猜測的成分,例如,果郡王到底知道不知道甄嬛的雙生子是自己的?劇中也沒有明確的表達。

    總的來說,甄嬛傳是非常經典的。

  • 7 # 明太娛

    如題所述的事件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能說”,一種是“不用說”。 先來說“不能說”的,很多人覺得不能說是因為證據不足,其實有時候即使有證據也不能說,比如第36集甄嬛向皇上提議給華妃復位,當時華妃正因罰跪甄嬛致其流產而被皇上厭棄,甄嬛又從曹貴人那裡得知了華妃收受官員賄賂的事,後宮干政和結黨營私是多大的罪名啊,甄嬛不僅沒有第一時間點破說明,反而請皇上覆位華妃,這是為什麼,當然是因為皇上的態度,前朝的年羹堯擁兵自重,在西北根基太深一時間沒辦法徹底拔除,後宮的華妃多年來得皇上盛寵,連皇后都讓她幾分,以當時的情形,皇上有心卻無力,所以即使甄嬛第一時間顛婆說明也除不掉華妃,這就是所謂的“不能說”↓

    再舉一個反例,敬妃偶然間看見三阿哥和瑛貴人拉拉扯扯,於是命下人去查,竟發現三阿哥對瑛貴人有不軌之心。想到三阿哥由皇后撫養,敬妃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皇上,希望透過此時打壓皇后。可她沒有考慮到,三阿哥也是皇上的兒子,貴為皇子,皇上一定會維護他而捨棄瑛貴人的,而且瑛貴人還是甄嬛義妹玉隱推薦的人,更方便皇后反咬一口。

    所以敬妃是把不能說的事說了出來,結果弄巧成拙。 除了不能說的事,還有不用說的事。比如第11集浣碧在宮裡偷偷燒紙錢被曹貴人發現,曹貴人並沒有第一時間告發她,而是利用這件事使浣碧叛變成為她安插在甄嬛身邊的奸細。這樣一來,曹貴人即方便知道甄嬛的動向,又可以和浣碧裡應外合陷害甄嬛,勢必會給甄嬛帶來巨大的麻煩。反之,如果曹貴人在發現浣碧燒紙的第一時間就告發了她,那甄嬛頂多就是失去一個侍女,閉門思過幾天而已。

    由此可見,後宮嬪妃們行事是非常講究時機的,很多時候第一時間點破說明會弄巧成拙,而事情結束後的致命一擊可能更見威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比《三國志》火的原因在哪,小說比原史更吸引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