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造假者2013
-
2 # 澈舟和尚
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二者不可同日而語,至於說火,也是在不同的領域內。
研究歷史的學者,恐怕不會去深入瞭解三國演繹,反之社會人也不會有多少去看三國志。
歷史上的讀書人家本來就不多,而且多是儒家和詩詞文章等與科考相關的,喜好看史書的就更不多了。
而普通人娛樂消遣首選肯定是三國演義,而且古代說書的,也是會按照三國演義去說。
因為三國志根本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又是文言文寫的,用語簡潔,沒有多餘情節和虛假成分。二者題材不同。
就是放到現在,大家也是看歷史題材的小說的多,研究歷史書籍的少,比如你可能讀過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卻沒有看過清史稿。你可能看過明朝那些事,但卻對明朝的正史不屑一顧。
史書寫出來目的就是為了記載事實的,小說寫出來就是為了吸引讀者去傳閱的。
-
3 # 物語情歸
謝謝邀約。《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第一部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激烈的社會矛盾,塑造了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一批英雄人物形象。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雲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三國志》被稱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三國演義》之所以比《三國志》受歡迎是因為,前者在後者的基礎上進行再發揮,進行再次加工,美化和改造,豐富了原來的歷史內容,上演了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人物更加鮮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更加突出,情節更加曲折,具有更高的文學價值,更加符合現今人們對文學作品的需求,所以小說《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吸引人,也更火。
-
4 # 張永科38
要知道其中原因,必須瞭解史書與演義之間的本質區別。OO史書者,不論是通史還是斷代史,大約分三類:①國別體,例如巜國語》,巜戰國策》等等。②編年體,例如巜左傳》,《資治通鑑》等等。③紀傳體,例如,司馬遷的巜史記》,范曄的巜後漢書》,陳壽的巜三國志》等等。這些書的基本特點是記述各歷史時期的真人,真事,時間,地點,基本情節,真實事例等等。其本質是一個真字!這類史書,在國家層面的考古,歷史考證等探索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參考資料,因而被國家收藏並重視。但不為民間所喜好。OO演義之類小說的特點是多屬虛構,情節複雜,精彩不斷,樸搠迷離。而作為文學巨匠羅貫中編著的《三國演義》,因其筆法之特殊,故事情節疊彩紛呈,因而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毛宗崗在評註時,從追本窮源之妙~到錦屏對峙之妙,有十五種筆法,外加兩個起結!OO①演義敘事於平淡處每用穿插筆法,或突然放西蜀轉述東吳,或突然放下北魏轉述西蜀,總是靈活多變!②每逢激烈精彩處,均接榫緊湊,從不間斷,一氣呵成!比如第41回寫趙子龍單騎救主,第87~91回寫平南蠻七擒孟獲等。最精彩的要屬84回陸遜燒營七百里,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兩回,筆法密不容針,無一廢字,令讀者屏住呼吸,一氣看完!真是引人入勝!!③精妙的文詞運用,使讀者激情奔放或感慨萬千!比如41回長坂救主中用了直透重圍,一筆收官!p31槍起處,高覽翻身落馬。p84不一合,一槍刺朱然於馬下,殺散吳兵救出先主。令人看後心花怒放!p37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即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以排比的手法展現出臥龍崗之秀美。孔明因患骨節核長期坐四輪車,p104孔明上小車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只用四字,道出病情之危重!OO總之,三國演義中精彩處比比皆是,不能一一盡述!自古以來,茶餘飯後,瓜田李下,多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特別是曹魏多先敗而後勝,蜀漢皆先勝而後敗之寫法,更令讀者看三國掉眼淚~感慨萬千!!以上這些,大概就是巜三國演義》比史書巜三國志》火的原因吧?因此,從興趣方面講,小說比史書確實有吸引力。
-
5 # 寄暇學宮
《三國志》是陳壽編纂的史書,採用紀傳體,記錄了當時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用給人物立傳的方式,能夠非常系統地把一個人的生平展示出來。給研究歷史人物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
但是由於歷史的龐大資訊量,所以在寫史之時,一個歷史事件往往就是一筆帶過。有些傳記字數還沒有學生寫的作文多,這就容易給人一種枯燥無味的感覺。讀起來味同嚼蠟,很容易讓人乏味。
從《三國志》之後,民間開始流傳三國的故事。因為故事精彩,才能不斷地流傳。
人們利用戲曲、戲劇、彈詞、評書、快板等多種藝術形式,不斷地豐富著三國故事的內容。從而使三國的故事越來越精彩,人物的形象也是越來越豐滿。
《三國志》中“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寥寥數語便交代清楚了事件。
《三國演義》中,則用大量的篇幅,描寫魏延在諸葛亮授意下如何斬殺王雙。把枯燥的隻言片語變成一個精彩的故事。
三國故事在流傳當中,被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改造,使三國故事更符合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人們喜歡玄幻,那就給諸葛亮加上“借東風”,讓諸葛亮“借命”。
人們喜歡忠義,那就把關羽塑造成把曹操送的衣服穿在外邊,頭上始終帶著劉備送的綠帽子。
人們喜歡神勇,那就讓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
總之,故事都是按照人們的喜好在改,越按照人們的喜好改,人們就越喜歡。
《三國演義》就是羅貫中在流傳的三國故事基礎上著作的。當然要比《三國志》火了。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
6 # 王二講史
個人覺得主要是《三國演義》比較通俗易懂,這本書在明代寫出來的時候就是流行小說啊,好比現在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啥的。
最關鍵的是《三國志》是人物傳記,是介紹一個個人物的生平,所以很多時間都是站在不同人物角度上來說的,這樣你讀起來就不是那麼過癮。
而《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演義過的小說,羅貫中也是經過他的改造,增加了很多人的戲份,剪掉了另一些人的戲份,達到迎合讀者的目的。但是前者作為正史,只能中規中矩的記述歷史,我們都知道,歷史往往就是那麼簡單,平淡無奇,讀起來也就沒有那麼過癮。
-
7 # 飛魚營
演義也就是哄哄老百姓開心一下,反正老百姓也文化低,讓他們看正史沒意思,倒不如勞作一天,茶餘飯後聽聽說書來的有勁,時間長了他們還真以為過去就是那樣的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小說嘛,有故事的幾要素,時間,地點,人物,開始,高潮。而三國志是是史書,好些寫的就是流水賬,枯燥無味,二十四史都是這樣,有幾個人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