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3311943073

    前段時間,譚維維在《夢想的聲音》舞臺上,頭披婚紗深情演唱了李宗盛作曲的《晚婚》。

    歌詞中一句“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

    道出了多少人的內心的聲音:我們都是個平凡的人,但都不願平平淡淡過完一生,對於感情不願意將就,也不會敷衍自己。

    每一個人都期待和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靈魂伴侶,能夠相伴一生,幸福一生。

    徐志摩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其實所謂靈魂伴侶,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神聖又遙不可及,也不是所謂的完美契合。

    生活不是童話,親密關係之間更是少不了磕磕絆絆。

    所謂的靈魂伴侶,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那個能夠和你一起探討生活的本質,共進退,TA或許沒有那麼神采奕奕,踏著七彩雲朵來接你,但TA是願意陪你走一輩子的人,能夠陪你熬過苦難和坎坷,能夠和你共同享受幸福和甜蜜。

    當你遇到靈魂伴侶的時候,你似乎就是看到另一個自己。

    彼此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此後,哪怕是聚少離多,依舊天天聯絡,無話不說。一起感受人生的苦澀,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一起看形形色色的世界。

    那麼所謂靈魂伴侶到底都有什麼樣的特性呢?

    在之前,我們首先先來理解一下“靈魂伴侶”這個詞。既然使用了到了“靈魂”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兩個人相處,能夠在精神層面上產生和別人沒有的共鳴和默契。

    比如一對情侶在一起,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動作,對方就能明白你心裡想的是什麼,甚至在自己還沒有任何表示的時候,對方就已經做出了你心裡正在想的事情,這種心領神會的默契是隻有你們之間才會有的。

    所以在我看來,要成為彼此的”靈魂伴侶”最重要的的一點就是“共頻性”。

    其實回想起來,很多時候我們決定和一個人結婚之前,會考慮的各方面的問題。

    比如是否門當戶對,學歷,家庭背景,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等,這些方方面面,無疑不是在尋求和確認彼此之間的共頻性。

    這些東西相似性越高,兩個人互相理解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自然而然,默契程度變高,精神層面上的理解和認同也不會相距太遠了。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兩個人結婚,女方是普通大學畢業,普通的家庭出身,性格又比較宅,興趣愛好就是看劇打遊戲;而男方家庭條件過於優越,在國外大學畢業,性格外向,愛好旅遊外出,那麼可想而知兩個人就算是再喜歡對方,但在婚後也會因為這些不同和差異,產生非常多的矛盾。

    哪怕只是其中任何一點的不同,都是不容小覷的。兩個人能在很多事情上保持共同的做事頻率,能夠大大的減少婚後因為溝通或者不理解而產生的誤會。

    因為彼此節奏相同,在三觀上也保持統一,所以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也都是會默契的達到一個共性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援,互相信任。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同樣的感受,當你遇到一個人,對方和你的頻率完全相同,你說了上句TA就可以接下句,而這種默契的感覺,會讓你在這段關係當中感到格外的輕鬆和自在,就好像你是在和自己相處,不用煞費苦心的去想對方在想什麼。

    這種默契好像是與生俱來,所謂靈魂伴侶也正是傾向於這一趨勢,就好像是有心電感應一般,你們之間的波長相同,共頻性極高。

    但也因為如此,想要遇到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不容易,所以我們往往認為,“靈魂伴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花掉多少運氣才能遇到這個和自己靈魂契合的另一半。

    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剛和對方在一起的時候,並不知道對方就會是我們這一生的靈魂伴侶。 但正所謂走在一起是緣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其實所謂的靈魂伴侶,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樣玄乎,其實很多的人都遇到了屬於自己的靈魂伴侶,不過是有的人,懂得珍惜,留住了,有的人不懂珍惜,錯過了彼此。

    只是不管命運如何安排,我們只是希望,就算是平凡的人生,也能夠活得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土裡有細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