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笑笑生
-
2 # 米南德王問道
明朝不遷都本身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同時也是崇禎皇帝的性格使然。
明朝自從遷都北京之後,首都一共收到過三次重大威脅。一次是明英宗被俘後的瓦剌騎兵南下。第二次是明世宗時候的韃靼騎兵南下。最後一次才是崇禎時候的皇太極南下。
在這些危機中,明朝是否戰鬥到底或者選擇城下之盟,都不影響他們最後還是留在北京的選擇。也就是說,這是當時的政治正確。誰第一個違反和打破這個潛規則,將被永在史冊。
崇禎自己恰恰是看重名聲非常厲害的一個人。北京的大部分大臣和勳貴們也都在當地根深葉茂,讓他們離開北京無異於損失大量的產業。因而,以道德手段來綁架崇禎留下來,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這就是崇禎為什麼不能順利遷都南京的原因。身邊的人就不支援,歷史因素和對名聲的看重也讓他不能下這個決心。
-
3 # 秋雨魯北說歷史
不遷都是崇禎皇帝作出的戰略決策,而其信奉的“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祖訓最終導致明朝走向滅亡,自己也吊死在了煤山。
假如崇禎皇帝選擇遷都南京那麼明朝末年的局勢也可能會有很多積極的變化,首先說北方李自成農民軍拿下北京是既定事實,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就不能輕易的投靠多爾袞的滿清了。崇禎皇帝死去明朝滅亡才給了他投降的機會,假如崇禎帝不死去了南京那麼明朝就還在,吳三桂就不會輕易的投降了。當然他不能存活於農民軍和清朝中間但卻成了可以使用的偉大棋子。
由於張獻忠和李自成都是在北方活動,南方依然還是很穩定的,崇禎繼任南京後一呼百應收攏各路明軍依靠長江天險守住南方基本沒什麼問題。此時的清朝也不能繞過吳三桂軍隊去和大順的李自成農民軍作戰,這樣三足鼎立局面就形成了。夾在中間的李自成最為被動而獨守南方的南明卻最為主動,南明既可以聯合李自成去消耗滿清也可以坐山觀虎鬥積極擴充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不管怎樣都要比崇禎自殺帶來的後果要好很多。
正是崇禎帝的自殺讓明朝失去了主心骨,吳三桂投靠了多爾袞而南明的權臣在爭奪權力間消耗了自己最終被清朝消滅,而南明的皇帝沒有根基不能控制權臣是最終導致南明滅亡的重要原因。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是假氣節還是真迂腐?明末南遷的朝堂鬧劇
歷史上,一個王朝被推翻之後,有可能會在建立另一個同樣的王朝,比如西漢與東漢、東晉與西晉、北宋與南宋。明朝也有過這樣絕好的機會,當年崇禎如果南遷,建立南明政權,以他的勤奮和明朝的底子,也許比南宋堅持的時間都要久。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卻因為種種複雜的原因最終沒有成功。
一是崇禎皇帝優柔寡斷。別看崇禎當年扳倒魏忠賢、自己登上帝位乾脆利落,可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證明了崇禎帝是個優柔寡斷的人。面對滿清的壯大,崇禎沒有及早派兵剿滅,導致滿清做大;面對敵人的反間計,他猜疑大將袁崇煥等人,還將袁崇煥凌遲處死;為什麼北京城包圍時,外地大軍不敢及時前來?因為他們害怕落得袁崇煥一樣的結局!在遷都一事上,袁崇煥既想儲存實力,又想留下好的名聲,世界上哪有如此十全十美的好事?於是優柔寡斷之間,李自成大軍殺上門來。
二是大臣的阻力太大。朝中有想南遷的,如李明睿,他的老家在南方。但是自從朱棣遷都北京以來,很多臣子都在北方安了家,土地、房產、妻妾等等都在北京,如果南遷,這些都將化為泡影,一切都要重新再來。即便李自成或者滿清入關,無非就是換個皇上,對自己損失不大。於是乎滿嘴仁義道德計程車大夫們表示要堅守京城,高呼忠於祖上,其實投降的時候比兔子跑得都快。
三是當時明朝面臨著兩方面的困境。外面是東北的滿清不斷進攻,相繼佔領了東北的大片領土,這個時候東北邊境只有吳三桂等為數不多的將領駐守。內部,西北方向李自成大軍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離京城距離已經很近了。如果此時南遷,相當於放棄了吳三桂,放棄了東北,這對崇禎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損失。
就這樣,吵吵鬧鬧中,李自成大軍殺奔北京城,本可東山再起的崇禎皇帝錯失良機,被逼自縊於梅山。而後來的南明王朝,存在時間很短。躲在臺灣島嶼的皇室宗親,早就被鄭氏家族取而代之。所以說,崇禎帝沒有南遷,是真迂腐、假氣節,丟掉大明江山才是對祖宗的最大不敬。
-
5 # 吞天曆史
明朝是繼元朝成立的國家,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逐漸恢復了漢人制度和文化,因為是漢人自立自強的國家,揹負著更多的歷史的責任和意志,所以翻身做主人的明朝尤其的注重民族氣節,不割地不賠款,君子守社稷,天子守國門,把漢人王朝的氣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崇禎雖不知自己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但祖宗的家訓歷歷在目,天子需守住國門,首都失守,國家皆亡,自己也算不上一位明君,朝廷之內有提議南遷首都,但是百官並不是無人響應,也不是怕背鍋,而是崇禎皇帝已下定了決心,和明朝共存亡,用最後的氣節和骨氣守住祖宗的疆土。
回覆列表
大明立國三百年,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國家氣節如此之高,除了聽著很燃,對明朝城破國滅有一點幫助嗎?
這就是情緒傀儡的迷魂藥!這就是無腦愛國者的遮羞布!這就是愛國賊的自殺劍!
最後崇禎皇帝只能靠著三尺白綾來承受壯舉之後的悲哀!
國家社稷,並非一人的社稷,而是天下人的社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明朝最後滅亡在農民軍的起義之中,恰恰說明了這個道理!
在腹背受敵的時候,崇禎皇帝想過南遷,回到南京老都。崇禎皇帝本人對這一想法也是猶豫不決,他一直想要做中興之主,不想承擔南遷之後的罵名。所以他寄希望於大臣能同心贊成南遷。但是我們可以試想,崇禎皇帝本人對於這些都有所顧慮,大臣和其他人又有誰會去主動擔起這些責任和罵名呢?就這樣,在“遷都”和“固守”兩派的爭論中沒有了結果。
優柔寡斷、沒有擔當的崇禎更沒有一個君王該有的氣魄,打不過還要死撐。這就是君王的威嚴嗎?
兵臨城下的李自成自知自己沒有能統治全國的能力,想要與崇禎皇帝談判,主動求招安。竟然沒有被接受!為何?國家社稷竟抵不過崇禎皇帝那點昂貴的自尊心!
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名副其實!
大丈夫能屈能伸,江南富庶,有足夠的資本去抗衡,不論阻力有多大,作為統治者、皇帝都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去嘗試。可崇禎皇帝想把自己撇的乾乾淨淨,不肯直接做任何決定!所有的錯誤決定都要甩鍋到手下大臣身上!還一直認為自己非亡國之君,而臣下全是亡國之臣!
這種沒有擔當的皇帝最後一死了之,了結的是他自己的性命嗎?了結的是我華夏民族在世界文明突飛猛進的時候的發展契機!
總而言之,明朝國運可以延續的機會都被崇禎皇帝一次次完美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