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粵來越好喝
-
2 # 原罪齾
虞姬是一個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她鍾情西楚霸王項羽。不管是在項羽順境還是逆境,虞姬都生死相隨,“霸王別姬”譜寫出了一出蕩氣迴腸的愛情,虞姬不忍看烏江自刎的霸王,因此在訣別的時候,才會如此愁腸百結。
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屬。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由張國榮飾演的蝶衣,表演的就是霸王與虞姬的愛情故事,故事裡的虞姬,一笑傾城,每一個回眸都是一幅明媚的風景。此景此貌只有虞姬才擁有,可見虞姬之美,是一種驚豔的綻放,是一種極致的張揚。
虞姬,她是西楚霸王的女人,是楚漢爭霸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名虞,也有一種說法是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不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身處逆境對霸王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人聞之,無不愴然涕下。史書上對虞姬的記載並不多,在史記裡,也只是一筆帶過。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裡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由此展開了後世人對虞姬姓名的猜想,有的人認為虞姬的“虞”是美人的名;另一種說法則是“虞”是美人的姓,而“姬”呢,也被人認為或許是這位傾世美女的姓,在古代姬字又有美女的意思,姬也很可能在這裡表示為美女。我們後世人通常喜歡稱呼其為“虞姬”,是對她的一種美稱。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虞姬都成為了一個符號,是一個美的象徵,也是一種美好愛情的象徵。
歷史上的虞姬就是一個謎,關於她的一切就像是濃霧般,瀰漫在歷史的舞臺上,美人已逝,消散不開是都美人的哀思和她身後留下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由於年代悠久我們並不知道更多關於虞姬的細節,相傳其容顏傾國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一個是出身高貴的公子,一個是魅力十足的美女,兩人是如何認識的?
有人大膽猜測,這兩個人都是楚國的望族,虞姬和項羽從小青梅竹馬,長大以後暗生情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項羽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一直將虞姬帶在身邊。在楚國滅亡之後,兩人一起逃到了今天的江蘇省;另一種說法是,虞姬是吳國一個名門望族,出身高貴的大小姐,在項羽的楚國被滅之後,逃到吳國並且借住在她家,由此兩人相識,虞姬見到項羽立刻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吸引,就當即決定嫁給項羽;也有人推測說,虞姬的哥哥和項羽是生死之交,虞姬和項羽相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還有的人說項羽是在征戰的過程中,偶然遇到虞姬的,被虞姬的美貌和精湛的舞藝經驗,由此項羽有幸得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不管是虞姬慕名項羽的名聲,主動找到的項羽,還是項羽因為偶然的機會邂逅了虞姬,項羽、虞姬最後是相愛了,《史記》上記載:“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可見,虞姬此人是真實存在的,後世人有感於虞姬和霸王的愛情故事,烏江自刎,使得這個愛情故事多了幾分悲壯,兩人的故事也在後世被改編為各式各樣的劇本、小說,而兩個人各種各樣的傳說,現以仍舊難以考證。
戰火紛飛,霸王一去,空餘美人,各路豪傑為爭奪天下而奔波,無人顧暇烏江邊的美人。自軍帳中一別,霸王引兵東去,虞姬知道這是最後的訣別,便引劍自殺。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
3 # FC遊戲達人在行動
項羽與虞姬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虞美人即虞姬,是項羽畢生鍾愛的一個女人,但是最後虞姬死了,項羽也因此傷心,最終自刎於烏江邊。其實項羽的死與虞姬有著必然的聯絡。
公元前209年,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大破秦軍,因此項羽得到統帥的位置。公元前205年,劉邦出師,佔關中之地,並進行伐楚。劉邦和項羽一戰,劉邦大敗。大敗後,劉邦不但沒有氣餒,反而重整旗鼓,派人與項羽談成了以鴻溝為界分天下的約定。但是好景不長,公元前202年,劉邦失信,帶兵圍捕項羽,項羽大敗,被劉邦逼至絕境,兵力大減,軍糧食盡。項羽自知大勢已去,與愛妾虞姬在軍帳中飲酒對歌,此情此景周圍之人無不潸然淚下的。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地吟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捨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有人說是虞姬的死對項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刺激了項羽,當時的項羽悲痛萬分。
也有人說虞姬使用的是苦肉計,當時的虞姬有點小心眼,一心想和項羽安安靜靜的過上快活的生活,項羽身邊有一個謀士叫范增,范增是要輔佐項羽雄霸天下,他對項羽的這種理想,跟虞姬的要求有衝突。項羽又太重視這個女人了,所以虞姬用苦肉計把范增趕走了,項羽最後失去了范增這樣重要的謀略家,虞姬耍這個小小的心眼兒,不僅把項羽的天下葬送了。還把項羽的命葬送了,後來項羽烏江自刎,留下了千古憾事。
但是虞姬跟霸王之間確實是情投意合,兩個人愛得很深沉,虞姬寧死也不願被劉邦俘虜、成為威脅項羽的籌碼、她對項羽的愛可歌可泣。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幾句成為了千古悲歌。
所以項羽的死與虞姬有這必然的聯絡。
回覆列表
即使沒有學過歷史的人也知道,項羽最後在烏江邊自刎了。可是他為何至死不願過江東呢?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
作為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項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因為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所以最後還是逃不過敗落,最後被對手追殺,自殺在烏江邊。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
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有必然聯絡嗎?兩者之間有聯絡,有學者就認為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
這樣說很有道理,單純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之死就顯得論據不足。而這與《史記》上說的“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話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因而,他選擇了不渡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