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羽書遲
-
2 # 道學講堂
千古絕唱悲七步 、 白之不敏慕高論
《七步詩》最早被《世說新語》收錄其中,
但《曹植集》並未收錄此詩,故是否為曹植親作,歷來彼有爭議。存疑派認為:六朝時期並不流行五言絕句詩體,《七步詩》只是後人託作。但另有學者認為:《世說新語》成書距曹魏時期較近,植成七步或有一定的依據。 郭沫若考究《七步詩》出處,認為後世文人穿鑿附會的成份更大。
七步詩原文“煮豆燃豆萁”的典故,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聞植七步詩嘆,帝深有慚色。
《七步詩》
【三國·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譯文: 煮豆子是為了做羹,要先過濾豆子煮過的殘渣後,才能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本來是同根連理生,為什麼要相煎相逼的如此急迫呢?
《七步詩》成詩的緣起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文學家。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操與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在建安七子中,後世又將曹操、曹丕和曹植合稱的“三曹”。
曹植自幼聰慧異常、文思如湧,一直深受父親寵愛。甚至多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飲酒詩賦行為放任而不拘禮法,曹丕交友慎重多用高士,日後逐漸盈得曹操信任,於建安二十二年被正式立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又繼魏王位,不久曹丕取代漢獻而稱魏帝。 曹植的生活也因發生巨大改變,被迫遷到自己的封地被軟禁起來,為了防止他在封地形成影響力,一生中還幾度遷封,曹植內心的孤寂與憤懣可想而知。
在曹丕病逝後,其子魏明帝曹叡繼位,曹叡對他仍是嚴加防範,其生活處境依然沒有好轉。曹植在兩帝時代就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公元232年曹植逝世後,被諡思,亦被後人稱其為“陳思王”。
傳說,曹丕聞曹植有不平之言,曹丕忌憚曹植會危脅其統治地位,藉口想殺曹植,即召其入都城,限他七步之內詠作一首詩,否則殺無赦。曹植遂悲憤作了這名傳千古的七步詩。曹丕聽了內心惶愧,雖饒曹植不死,但終究還是把曹植軟禁了起來,直至其憂憤而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所以成為了千古名句,從根本上道出了封建帝王家常常出現因爭權奪利的父子互害、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封建皇權制度難以規避的劣根性和殘忍性,歷史上才會有王子公主被殺時的:“願生生世世不為帝王家人”的哀嘆。
曠世奇才難再逢據傳,曹植暗羨嫂子甄宓,遂作《洛神賦》以寄託思念之情。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謝靈運就曾讚歎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餘分一斗。”一方面說明謝靈運的狂放,另一方面也說明曹植的才華已為世人所傾。
李白讚歎: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
王士禎讚歎: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七步詩》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衰,更多的是後世人們對落魄才子深深的同情自古道:“無情最是帝王家。”像曹植這樣既有才華、又有較強的影響力的皇族,尤其是爭嫡失敗後的人,被朝廷監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雖然如此,事實上曹丕亦遠非寡情狠毒之人,其兄弟們大多也只是不斷遷封而已,未有被羅織罪名故意加害的。《七步詩》不論是偽作附會還是真情即作,但這首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卻深深道出了文人騷客們對曹植無限的同情,同時,曹丕受此詩作影響,更是倍受後人詬病。
這真是:大江東去浪淘盡、是非成敗轉頭空, 看不透的人生、說不盡的歷史......
順便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歷史上曾經的“步詩”的高手們
曹植雖仙才、後生更可畏、三五成絕唱、留與後人傾史青名傳五步詩據《全唐詩》:“零陵人史青,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初年,史青上書說:“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史青遂應詔後在金殿之上,李隆基命以“歲除”為題賦詩。史青五歩即吟: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摧。
風景人不覺,已入後園梅。
玄宗皇帝聞詩大為讚歎,遂授史青以左監內吏之職。
公權三步即成詩據《舊唐書》記載,柳公權和唐文宗在宮中閒聊,皇帝下詔賜禦寒衣於邊關將士,並請要柳公權即興賦詩助興。公權乃三步成詩:
去歲雖無戰,本年未得歸。
皇恩何以報,春日得春衣。
挾纊非真纊,分衣是假衣。
從今貔武士,不憚戍金微。
文宗聽罷,讚歎公權既是大書法家又是詩壇奇才!
寇準應邀三步成宋朝名相寇準19歲時進士及第,官至宰相。自幼就有“神童”之說。
史載,寇準七歲時,家中歡宴,高朋滿座。當酒至三巡之時,有客提議:“聞公子詩雅,請為即席作。”客人遂以“華山”為題,讓小寇準助興。小寇準三步之內即詩成: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讓在場歡宴的賓朋們驚歎不已、大飽耳福。
真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回覆列表
有兩種版本:
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箕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兩種版本到底哪種是曹植所作可能性大?我個人認為,要麼都是偽作,要麼第一個版本可能性大。偽作的說法一直都存在,不去討論。我們讀過從漢末三國到南北朝的詩歌,幾乎見不到四句五言的詩,其實六句五言的也很難看到,更多的是不受限制的那種。第二種版本雖然朗朗上口,名氣很大,卻可以斷定屬後人修改了的偽作。所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並非曹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