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咖房
-
2 # 江陽沽酒客謝謝問題主邀請,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失去了趣味性、童話感、儀式感和藝術感等文化氣息,而是我們現在的價值觀過於單一造成了這一局面。
當一個人追求一樣東西的時候他目標明確,並無不妥,但是當所有人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未必是眾志成城了。因為沒有選擇的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但是我們有的情況是以大家都這樣為藉口不去改變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哀。
其實我覺得商業化的時代,畢竟要有吸引眼球的東西,而中國的傳統理念語句話叫: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已經舶來品的迷戀,並不是因為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和新鮮感,而是一段時間的傳遞斷層。但是開放的大門開啟以後,我們迎進來了很多西方事物與理念,也走出去了很多舊居故土的華人,但是我始終認為對西方文化,在於西方則是文化,在於中方只是增長見聞與見識。不是西方沒有文化,而是我們應該明白西方文化是在什麼樣的土壤生長出來的,它的基因和血型更適合誰。
我們的商家首先是片面的拿來主義,他們喜歡的是快,而不願意細思,本來每一個節日對消費來說都是巨大的刺激,如果外國的節日能進入中國,那麼自然就有很多活動推銷的理由。
但是作為華人來說,吃多了洋快餐,身體總會出現排斥反應的,世界透過網路縮小了很多輩,大家早已經見怪不怪,西方的的那些節日,跟我們老祖宗過傳統節日一樣更注重儀式感和趣味性。這裡面有虔誠的信仰,一年的追憶和每個節日自身的內涵,就是沒有刻意的考慮要演變怎麼的拜金主義。所以我們看到的這一點不足,並不是哪一個華人的罪過,而是有沒有人去堅守,追溯和傳遞。
我覺得華人對傳統文化和節日的依戀和熱情從來沒有減退,只是過於去依賴或者希冀某個團體或者組織去推廣和倡導了。這本身就是個比較荒謬的事情。節日裡的很多東西,是可以自己去做得,也本來就是自己和家人一塊參與的。它是一種習慣,不是一個口號,如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所以的確我們應該反思和反省,我們為孩子做了什麼,不必幾個在一起感覺很有責任感的批判與指責現在傳統節日沒人重視了,與其抱怨,不如自己去遵守。一個人的榜樣至少可以影響自己的家人與下一代,一群人可以吸引一個區域的接踵而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節日傳統與文化自信的恢復不僅僅在於你去說,更在於你去做,當你討論傳統節日為什麼越來越失去趣味性、童話感、儀式感和藝術感等文化氣息時候,不如自己問問自己是否清楚你說的傳統節日的趣味性、童話感、儀式感和藝術感等文化氣息到底是什麼,你明白了,知道了,然後就去做吧。
-
3 # 孤獨的人209381559
快節奏的生活旋律中,絕大多數人的身心都已疲憊不堪,誰還有心思去注重那些傳統節日的所謂趣味性、童話感、藝術性等等細節?以划拳(就是猜拳)這一娛樂形式為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寨子裡很多人家在蓋頂的那一天,我們這些去幫忙蓋頂(結頂)的年輕人,在蓋頂結束後,都要吆五喝六的划拳劃到天黑時,才盡興而歸。進入本世紀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際之間金錢為上的氣氛日益濃厚,曾經在寨子裡喧鬧的划拳,漸漸的消失了。划拳是如此,其他的民俗也是如此。
在我小的時候,只要是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我必定和夥伴們一起出門到寨子後山的那一塊我們叫它長地的草地裡去,快樂的用山上的木柴搭好自己的柴棚子,然後快樂的在裡面吃父母給我們做好的飯菜——有醃臘肉、醃香腸(我們貴州叫它浪腸)、雞肉(那可是真正的原生態無汙染雞肉)、用一種叫染飯葉染好的顏色被染黑的熟糯米飯、用染料(叫品紅)染紅了蛋殼的熟雞蛋或熟鴨蛋、還有用各種顏色染得五顏六色的竹篾編的叫飯籮的小籃子——它的裡面就裝著煮熟了的紅外殼的蛋。在四月八這一天,在外面吃飯玩耍的孩子,按要求是要吃上八頓才回家的。(事實上並不都是非吃足八頓不可,五、六頓就行了。)四月八也是牛的解放日,在這一天,牛是不用下田的。然而,在已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的孩子們在過四月八時,雖然孩子他娘也為娃兒們專門準備了豐盛的四月八野餐,但他們早就沒有了我小時候的那種熱情了。他們和他們的小夥伴們去山坡上玩了一會兒,就回到家中,看電視玩手機遊戲了。牛呢,也被犁田機(微耕機)代替了。四月八是如此,其他的節日也是如此。快節奏的生活,除了為我們帶來了豐裕的物質和巨大的生活壓力之外,還衝淡了很多節日的氣氛。這一切,誰都說不出一個好壞來。
-
4 # 今古探秘
題主說的是傳統節日的“褪色”的問題吧。其實這種情況出現已經很多年了,人們普遍有這感覺,我們不可認為這是文化的退步,相反,這種變化或許是在醞釀著文化的更新。
就以過年為例吧,傳統的過年放鞭炮、穿新衣、貼福字及對聯、掛紅燈、吃餃子、聚餐、磕頭、互為祝福,那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時尚。如今,為保護環境,我們不放鞭炮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踩氣球、卡拉OK、運動健身;穿新衣,現在人們天天穿很乾淨的衣服,根本就沒有舊衣服,這又省去了傳統節日的一個環節;貼福字及對聯,過去是寫對聯,這給農村書法愛好者一個練習及展示的機會,後來被印刷品所取代,擺桌寫對聯也還漸被省略了;除了吃餃子、掛紅燈、聚餐被保留下來之外,就連給祖上及父母磕頭、熟人間互為祝福,也被"過年好”和拜年微信所蠶食。
從總體上來講,當今過節的“節目單”總量並未減少,只是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已。至於說節日的"味道”淡了,是那些從計劃經濟時期走過來的人們,遇到新時代變化而出現的“不適症”罷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可能重返過去。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還是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吧。
-
5 # 炒作心情
一是節日的物化庸俗。讓節日只成為休假放鬆,成為改善生活吃麼,成為商家推銷甩賣商品的視窗,實用物化商業化讓節日少了儀式感。二是節日的文化創新發掘普及不夠。手機網際網路讓一切成為程式程式,人們確乏對節日文化的欣賞。共同參與集體活動減少,人們之間冷漠,讓節日文化氣息淡薄。同時對節日文化程式方式發掘不夠,人們在資訊時代對傳統失去了遵循和新鮮感。三是節日意識感不強,根本在於文化情懷不夠。必須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化節日文化政府主導作用,多組織文化迎接慶祝活動,讓節日氣氛入心入腦起到靜心化靈的作用,則節日儀式感,神聖感,童話感自然提升。
-
6 # 女神精i
資訊娛樂多元化吧,以前過節日大家在一起歡聲笑語,現在,面對面人手一部手機,再加上越往後的年輕人沒有太多對節日的情懷,就像正常過的每一天一樣,沒有什麼差別,自然就越來越覺得傳統節日沒有什麼趣味
回覆列表
因為以前的生活清貧。
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好吃的。
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有新衣服穿。
只有在節日的時候才有好吃的零食。
所以對節日充滿好奇和期待。
人們都渴望著過節,所以氣氛也熱鬧了起來。
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沒有了以前那種期待和熱情。所以這些節日都變得平淡無奇。
當對一件事失去好奇和期待的時候。
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