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說藝譜
-
2 # 羅落落
臨帖許久不會創作應該是在臨帖過程中沒有進行針對性訓練,只學習了筆法和結字,對於章法可能沒有學習到位。建議可以利用臨帖的字和其他帖的章法進行實驗性創作,還可以對於字的特點進行放大進行創作,最好還是找位老師指點一下
-
3 # 亦涵9966
臨帖許久為何不會創作?我認為還是臨帖太少,而且不夠深入造成的。臨帖,量變產生質變!臨帖量上不去,質量就上不去。
關於創作問題,當把帖上的字臨到六七分形似和神采時,可進入背臨和對臨,就這樣持續下去,如果想創作,可先嚐試集字創作。
在臨帖時,重點要掌握好所臨碑帖的筆法和結字規律,並牢記在心。書法創作,傳統的東西應占七分,個性只能佔三分。關於個性融入問題,須悟。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得慢慢來。建議走出去,多看古今書法名家的作品,可去西安的碑林博物館一看,觀後會有收穫的。另外,全國和當地舉辦的各類書展,也可常看,看後就學,看後就悟,這樣對你今後的書法創作會有幫助的。
書法創作不是書法創新,這個概念一定要釐清楚。集字創作是古今書法家常用的方法之一,建議嘗試之。
還有就是,要加強字外功訓練。書法人,還是要多讀點書。書法人,只埋頭練字是不行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創作是建立在碑學和帖學基礎之上的,沒有紮實的碑學和帖學基礎,書法創作從何談起?凡事功到自然成。題主臨帖許久,為何不會創作?我認為主要是臨帖不夠深入,仍須繼續深入臨帖,在臨帖的同時,多思考,多觀察,並用心領悟所臨碑帖的書法精神!
正常情況下,如果專工一個帖子的話,沒有五年以上的臨帖經歷,是達不到創作條件的。書法創作的基礎是什麼?按照啟功先生所說,臨帖!臨帖!當把帖上的字臨到七分像時,加上三分個性,就成書法家啦!這就是啟功先生著名“臨帖七分像”理論。如果達不到七分像,就不具備書法創作的條件,怎麼辦?只有繼續深入臨帖,別無它法!學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臨帖!臨帖!臨帖!而且要深入臨帖。臨帖,必須要深入,浮淺不行,浮淺,不深入,不紮實,永遠也不會創作。學書法,本來就是非常難的事情,甚至是“難於上青天”的。
啟功先生還說,在臨帖階段,先不要急於創作書法作品,要把全部精力用在臨帖上。啟功先生又說,自己寫的字,不要輕易拿給別人看。啟功先生為什麼這樣說呢?他的這句話的本意就是擔心影響和干擾自己的學書思路。我認為啟功先生說的話有道理。
依據我的經驗,在臨帖達到七分像時,如果自己有創作慾望和創作衝動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集字創作”。“集字創作”,是古今書法家們從臨帖到創作的必走之路,實踐證明,“集字創作”對於學書之人來說,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不知道題主說的“臨帖許久”到底是多長時間?實話告訴題主,學書法,沒有八至十年的臨帖經歷,就先不要談“書法創作”四字。當然,這是針對正常人而言,如果學書者是神人,那就另當別論啦!
-
5 # 字趣硬筆學堂
書法的臨帖有一點算是比較重要的,叫做學法不學字。
臨帖不能簡單的複製,而是透過不斷的心摹手追重現你看到的各種資訊。同時在你的大腦中透過各種肯定和否定消化這些資訊,逐步構建屬於自己的資訊體系。
但其實這只是第一步。
現代書法美學理論學者金學智先生曾經強調書法創作是一門重現的藝術。這裡所指的重現包括我們對一切自然感官的概括:山川湖海,魚蟲鳥獸,花草樹木,風雨雲霧。也包括一切情緒的表達:激昂,憤怒,喜悅悲傷。這也正是古人推崇字外功的原因。
所以要想創作表達還是需要一些生活感觸,一些遊歷累積,一些文學修養。
-
6 # 老陳聊書法
相信這是很多學習書法的人的難題,同時也是書法本身的難題。
先來說說創作為什麼是書法學習者的難題。傳統的書法學習方法就臨帖,先照貓畫虎下一番功夫,學到至少七分相似方可,同時研究字帖之筆畫、結體和筆法,然後再是氣韻、神采等的認知學習。但是,傳統的書法學習方法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機械化方式。不是從掌握書法規律出發的理性探索方式。也就是傳統書法學習強調先臨寫某位名家名帖,待達到背臨也八九不離十之後再臨其他名家相類字帖,然後採東取西形成個人風格。彷彿,臨帖名家就是一場模仿秀,最後,模仿諸家之後自成一派,難啊!本來滿腦子就顏歐柳趙,如何創立出獨屬於自己的"某某體″!
另外,對於書法體系而言,書法不是一種象繪畫及文學等等的題材藝術。書法的創作其實就是把所學所會作一個有指向性的改變,拿行草書來說,主要是結體和章法的重新構思,就象是午蹈的重新編排,結體和章法整出新的花樣,難!太難!怪不得學書多年的學院派要以醜學作為一種創新呢,我們應該表示同情之理解,確實不容易啊。
-
7 # 雷水初六
問題很難,可以說學書法的沒有不頭痛這個問題的。我也解決不了,因為我自己也做不到。自己不會是教不了別人的。不過從我搜集的資料來看,應該從這幾方面入手,
1開闊眼界,各類書體,各類影片,
背臨+集字,邁開第一步
2對集字創作進行分析,有條件看別人的創作
3自己選擇獨立創作(與名家作品同一內容),思考名家作品為什麼這麼處理,對比自己的思路
到了創作領域,考驗的就是技法之外的東西了,文化素養,審美趣味,表達內在的能力。比技法更難,困在這裡的人比比皆是,所謂有功(夫)無(個)性者是也。
回覆列表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臨帖的目的是抓帖。也就是弄明白每一筆畫的結構和組合。這很重要。不是需要你非要寫了多少字。
舉個例子,我們在臨碑和帖的過程中,因為碑帖年代的問題,有很多半個字的結構。如果你臨的很用心,你沒發覺水到渠成的就可以把半個字補充出來?!
這是一種長期臨帖的慣性,也就是固式思維。
2、臨帖要比帖。同樣一個隸書的單字,禮器、曹全、張遷就有不同的表現。為什麼呢?是它們內在的筆法,結構和組合等形成的。要找出它的特點和差異化。
3、最後,臨帖要一定注意臨出來字的大小和毛筆大小,間架結構(行距和間距)的關係。因為這樣非常確定的,美感的體現。5釐米的歐楷和40釐米的歐楷。你可能臨5釐米不錯,但未必能寫好40釐米;還有,40釐米的歐楷和顏體比較。感覺是完全二回事,雖然都是楷書等等。
所以,臨帖到創作不要著急的。其實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不過有個小建議,臨帖的過程中,偶爾加上幾個自己的組詞。比如下圖:“學”那麼就可以背臨一下“學生”等等。這樣,50%臨摹,50%背臨。進步還是比較有效的。
總之,多觀察,法者道也,法度有則的。要創作注意的東西太多,不著急。又不急著賣錢陶冶情操,多享受這個過程嘛。
個人淺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