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嘿老外
-
2 # 日本專業買手
在學日語的小夥伴都知道,中國漢字在日語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哪怕是一點日語都不會的人,去日本旅遊看到各種指示牌、宣傳冊上的漢字,意思也都能猜個七七八八,原因就是日語裡有很多漢字。
日本在1866年也曾提出廢止漢字,但是畢竟漢字在他們語言系統裡太根深蒂固了,所以到現在仍在沿用,日本的“常用漢字表”目前是收錄了2136個字。
不過日語裡的漢字和中國漢字還是有區別的,不光是有些字詞與中國的意思不同了,而且在歷史的發展下,日本還對漢字做了變更,仿照中國漢字的原理與結構,自己造了一些和制漢字,從而就有了日本漢字——和字(わじ)的產生。
比如日本有個很有名的推理小說家叫綾辻行人,小新一度不知道中間的“辻”字要怎麼讀,還以為自己成了文盲,後來問度娘才知道,原來這個字就屬於“和字”,讀作shí,日語讀作「つじ」,是土生土長的日造漢字,不過現在也被收錄到《現代漢語字典》,意為十字路口。
這些日本漢字在日語中也被稱為“國字”。有些是完全日本自造的,有些是和中國古字同形不同意的,有些是對中國漢字的略寫。但是他們也都有對應的漢語讀音或擬音,大家可以看下這些日語裡常見的和制漢字,你都認識哪些呢?
凩(こがらし)
讀作mù,是寒風的意思,日語讀音同:木枯し。漫畫《搖曳莊的幽奈小姐》的主人公就叫冬空凩,這名字感覺還蠻好聽的呢。
凪(なぎ)
讀作zhǐ,其實嚴格來講這個字沒有讀音,部分輸入法錄作zhǐ。看字本身就是“風+止”,也就是風平浪靜的意思。這個字在日語裡可以組成有意境的詞,比如朝凪、夕凪,鄧麗君有首歌曲就叫《夕凪》。
畑(はた)
讀作tián,常用作日本人名中,比如今年去世的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還有《死亡筆記》的漫畫家小畑健。畑的基本含義是指旱地,田地,還有專業領域的意思。這個就是中日同形字。
雫(しずく)
讀作nǎ/xià,這個字上面是雨,下面是下,意思就是水滴,水滴如雨下。這個字和中文的“霞”雖然類似,但不是霞的異體字。這個字也是日本女性名字常用字,比如北山雫就是動漫《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中的角色。
桜(さくら)
讀作yīng,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就是在“櫻”字的基礎上改形簡化,是櫻花、櫻樹的意思。
枠(わく)
讀作huà,在日語裡是限制,範圍,框架的意思。在中文漢字裡是與“樺”同意。有一個深圳的眼鏡品牌就叫木九十,logo看起來九十這個“枠”字。
峠(とうげ)
讀作qiǎ,其實這算是個中國古字,古同“卡”,但是日本依舊使用。意思是山頂,頂點。日本還有部電影叫《峠:最後的武士》將於2020年上映,同時峠還是日本的服裝品牌。
榊(さかき)
讀作shén,即是日本地名,同時也有楊桐樹的意思。楊桐樹在日本神道教中被視為不可或缺的植物,其枝條可以裝飾神社或節慶場所,所以它在日本還有個名字就是“真榊”。
躾(しつけ)
讀作měi,看字面意思就是“身+美”,指的就是人的教養和修養,是在武家禮儀確定後創造的漢字。在日語中還有縫線、繃線的意思。
杣(そま)
讀作mián,這個是中日同形字,雖然和漢字“杣”同形,但是字義相差甚遠。在漢語裡是屋簷板的意思,在日語裡指樹木、伐木的人、伐木場。
除此之外,我們平時學日語時還會看到一些日本漢字,雖然和我們的漢字很相似,但是筆畫、字形上卻略有不同。那是因為日本以前用的漢字都是我們的繁體字,後來他們在繁體字的基礎上做了簡化,和我們的簡體字不完全相同,也就是現在的日本新字型。
比如“學習”的“勉強”,和中文的“勉強”看似相同,其實“強”字是有差別的。還有:営(營)、塩(鹽)、応(應)、悪(惡)、 囲(圍)、 価(價)、歩(步)、労(勞)、戻(戾)、仏(佛)等等...
雖然打眼一看,是能夠理解對應的漢字及意思,但是在仔細書寫的時候還是有差別的,所以學日語的同學們千萬要分清這些字,千萬不要在以後的學習中搞混啦~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
3 # 在日華人的生活
非常多,而且全是繁體,如果去日本旅遊的話,不會說日語應該也能行的程度,大街小巷,廣告牌,報紙新聞,漢字無處不在。
回覆列表
那是相當的多。
胡哥今年五一去了一趟日本,在東京的街頭轉了一圈。在日本逛街有一種錯覺,你會感覺你在香港,除了語言不通(如果你不會粵語和日語的話)之外,路牌、店名,甚至廣告牌你都能看得懂。
因為基本都是用漢字寫的。
據胡哥觀察,日本人在比較嚴肅的場合用漢字比較多,生活化的場景用假名比較多。
比如說播放新聞、報紙、檔案、機構名等等,漢字的比例比假名都很多。
而漫畫、娛樂節目的花字等,假名就用得比較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來說漢字傳入日本本來就是作為一種官方文字來使用的,上千年的使用歷史讓日本養成了在嚴肅場合用漢字的習慣。
另外,假名其實是一種拼音文字,每個字並沒有具體含義。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用假名拼寫任何語言的。有時候你會看見在日本有的漢字上面有一小串假名,這個假名的作用和我們的拼音差不多。
其實在胡哥看來,日本的漢字和語言是脫節的。比如人名,以織田信長為例,漢語拼音是“zhi tian xin chang”,但日語的發音就變成了“Oda Nobunaga”,如果用假名注音的話就是“おだ のぶなが”,和漢字發音完全不同。
另外,飽受大家詬病的日本人的英語發音也要讓假名背鍋。其實在日本人那裡英語有兩種發音,一種是用假名拼出來的,一種和我們的發音差不多。
他們上學的時候有專門的漢字課程,他們對漢字的重視比南韓和越南要好得多。日本每年還會評選出年度漢字。
日本人的常用漢字大約有2000多個,雖然比中國小學生要求掌握的3500個漢字要少很多,但相比某些國家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