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聯媒體
-
2 # 仨個寶寶
疝氣是啥?
很多在孩子哭鬧時,肚臍或腹股溝的位置會突起,這種情況被稱為疝氣。
根據發生的位置不同,分為臍疝或腹股溝疝等,其中臍疝和腹股溝疝是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多發於嬰幼兒期或兒童早期。
對於孩子來說,大部分疝氣是先天性的(雖然也有後天的因素存在,但很少)。
這在新生兒中是常見的疾病,新生兒發病率在5%左右,而早產兒的發病率高達30%。
說了這麼多,疝氣到底是什麼,真的如老人所說,是寶寶哭鬧太厲害而哭出來的嗎?總哭鬧的孩子更容易得疝氣嗎?
疝氣在醫學上的解釋是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位置,透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
疝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寶寶腹壁的某個位置沒有發育好,存在腹壁肌肉薄弱或發育不全的地方,導致器官移位。
啥玩意兒?咋沒看太明白?
簡單地說就是內臟沒在自己該待的地,而是透過身體沒發育好而存在的“洞”時不時地鑽出來一下,佔到別的器官的領地上。
所以說,疝氣並不是老人們口中所說因孩子脾氣大,而產生的某種神奇“氣體”,而是我們體內的某個器官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這是一種生理結構發育不全的情況。
而孩子哭鬧只是誘因,就算孩子不哭鬧,缺損的位置也一樣存在,只是發現的早晚而已。
而且,除了哭鬧,孩子打噴嚏、咳嗽或做其他用力的事時,突起也會出現。相反,如果孩子腹腔發育良好,並不存在缺損,不管孩子如何哭鬧也不會得疝氣。
臍疝和腹股溝疝
下面我們分別來詳細說一下臍疝和腹股溝疝這兩種疝氣。
1
臍疝
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肚臍處的疝,這是因為腹壁在肚臍處肌肉薄弱或發育不全,也就是有個“洞”。
當孩子因哭鬧而發力或使勁時,腸子就鑽到了肚臍眼裡面,形成肚臍處的一個突起。當孩子恢復平靜後,突起的地方又自己縮回去。
突起時肚臍處的面板往往緊繃而發亮,有的家長擔心,會不會把肚臍撐開,腸子跑露出來。其實不用擔心,人類的面板非常有彈性和韌性,如果不受外部創傷,一般不會撐開。
而且,大多數的臍疝都是可以自愈的,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
但以下情況需要注意:
突起的地方比較硬。
2歲之後依然沒有好轉。
在孩子平靜之後,突起並沒有縮回去或伴隨著疼痛。
這種情況就需要去看醫生,聽取醫生的治療建議。
2
腹股溝疝
和臍疝的原理一樣,腹股溝疝也是因為腹股溝處肌肉薄弱或發育不全,附近的器官,如腸子,膀胱,甚至是卵巢(女寶的情況比較少),透過薄弱或缺損的地方擠了出來,在外邊就形成了一個突起。
正常情況下,突起的腫塊會在孩子安靜下來的時候,縮回去。
腹股溝疝絕大部分患者都是男寶寶,這和男寶的生理結構有關,一般右側腹股溝疝比左側的更為常見,雙側發生疝氣的較為少見。
雖然聽上去挺恐怖的,看上去確實也很嚇人,但絕大數的疝氣都不會讓寶寶有生命危險,寶寶也不會因此感到什麼不適。
但腹股溝疝也不是絕對的安全,雖然大多時候突出來的地方都可以自己縮回去。
這種情況需要重視:
如果疝氣突起較大或者缺口較小,突起的包塊很容易被卡住,不能縮回腹腔(這種情況被稱為腹股溝疝嵌頓)。孩子因為疼痛而哭鬧不止,同時還伴有嘔吐、便秘等症狀,這時候就需要馬上去看醫生。
如果突起包塊被卡的時間太長,會紅腫發炎,組織供血被切斷,擠出來被卡住的器官很可能因缺血而壞死。這種情況非常危險,需要立即,急診。(家長切忌隨意自己動手將突起的包塊塞回去)
敲黑板,畫重點!
一般腹股溝疝很難自愈,絕大部分都需要透過手術來治療。
但腹股溝疝的手術,國內外的醫生給出的建議也不太一樣。
美國:醫生會建議一旦發現孩子有腹股溝疝應儘快手術。越晚手術,孩子發生疝氣嵌頓的可能性就越高,危險性也就越大。
中國:建議先觀察半年或一年,看孩子是否可以自愈,一般在孩子一歲後再進行手術。(但如果發生長時間嵌頓,也需要立即手術)
所以,具體情況,還需要家長根據自家娃的情況綜合考慮,並及時到醫院諮詢,聽取醫生的建議,決定什麼時候進行手術。
臍疝帶能用嗎?
通常很多孩子在發現存在臍疝的情況,老人會建議帶臍疝帶,勒住寶寶的肚子,這樣就可以防止腸子鑽出來。
但是,其實臍疝帶沒有任何治療臍疝的作用,臍疝的痊癒靠寶寶自己臍周腹壁組織的發育完全,防止腸管外逃。
反而,有了臍疝帶的阻擋,腸子容易從臍疝帶和腹壁肌肉間的縫隙擠出來,這個過程寶寶的腸管很容易受傷,變得腫大而不容易收回去,造成嵌頓。
而且,我們的視線被臍疝帶擋住,無法及時察覺到孩子肚臍的異常,一旦嵌頓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孩子腸管壞死,後果不敢想象。
如果孩子臍疝很輕,也是可以選擇給寶寶佩戴臍疝帶的(當然即使不帶寶寶也可以自己痊癒)。
因此,不建議盲目地給孩子帶臍疝帶,應到醫院聽取醫生的評估,看孩子是否需要。
腹股溝疝帶也是同理。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寶寶腹股溝疝氣和精索囊腫。腹股溝疝氣是指腹股溝管沒有閉合導致腹腔內的網膜或腸管進入皮下或陰囊、大陰唇部位,一般需手術修補治療。而精索囊腫則是精索上生長出來的一個囊性病變,一般無需治療,二者從病因,病變部位,治療方式都相去甚遠。
很多新生嬰兒都容易患上腹股溝疝氣,這種疾病在生活中很常見。在嬰兒出生後不久,腹肌溝會封閉,因此1歲以下的寶寶們最容易出現腹般溝疝氣。然而,如果寶寶在出生後,腹股溝還沒有漸漸封閉的話,容易造成一小段腸子經由腹股溝進入陰囊,就會導致腹股溝疝氣疾病的發生,一般腹股溝疝氣會造成陰囊出現柔軟的脹腫。
精素囊腫,這種病症也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在醫學界常被稱為鞘膜積液。正常情況下,這種病症會隨著寶寶慢慢的長大而逐漸的消失,最終慢慢自愈。但是如果寶寶年齡越來越大,但是精索囊腫疾病還是沒有痊癒的話,那就要進行手術治療了。
以上所述就是腹股溝疝氣和精索囊腫之間的區別了,很多家長經常因為忽視,而導致寶寶腹股溝疝氣和精索囊腫病情加重。雖然說這兩種疾病都有自愈的可能,但是如果家長們一味地放棄治療並仍其發展的話,也會導致病情加重,最後造成嚴重的後果。
指導專家:黃坤,副主任醫師,阜新礦業集團總醫院普外科。從事普外科工作十餘年,擅長普通外科常見疾病如乳腺,甲狀腺,胃腸道,周圍血管疾病,複雜外傷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