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影美食
-
2 # 你好看世界888
題主真的想多了,金蟬滅絕的前提是所有的成蟲全部被捉住吃掉。使之沒辦法交配產卵。下面科普一下金蟬的百科
另外再說一下,現在人工顏值金蟬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隨著氣溫升高,雨水減少,人們食用量的提升。野生的金蟬給人越來越少的趕腳。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40~50mm,翅展116~125mm。全體黑色,有光澤,被有金屬光澤。中胸背板寬大,中央有黃褐色“x”形隆起。前後翅透明,雄性腹部第一、二節有鳴器,雌性無鳴器,產卵器顯著而發達[3] 。
卵
梭形,微彎曲;長約2.5~3.5mm,寬0.5~0.9mm;乳白色,有光澤[3] 。
若蟲
黃褐色,具翅芽,能爬行,前足開掘式 。
生活習性
蚱蟬屬昆蟲綱同翅目蟬科,為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生長髮育要經歷卵、若蟲、成蟲3個時期。7月下旬,交配後,雌成蟲開始產卵,一般產在直徑5mm左右的枝梢。產卵時,用產卵器在枝條上刺出很多0.5~1.0cm深的傾斜卵室,一個卵室產6~8粒受精卵,卵越冬後6月開始孵化,若蟲落到地面上,隨即潛入土中,透過吸食植物根的汁液獲取營養,若蟲在土中一般生活3~5年,甚至更長,直至末齡幼蟲鑽出地面,爬上附近雜草、樹木等,最終停留在枝葉、樹皮,蛻皮羽化為成蟲。羽化20d後開始交配產卵,產卵盛期出現在6月底至8月下旬,並逐漸進入產卵末期
-
3 # 竹鄉小李
知了猴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美食,殼又是不可少的中藥材。現在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雖然現在有人養殖,還是野生較多。蟬的幼蟲不像其他昆蟲容易飼養,人工養殖較少,如果人類只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說不定哪天滅絕也不一定。有人會說我杞人憂天,大家想一想小時候田裡的黃鱔青蛙,河裡的一些小魚原來哪裡不是到處都是。現在我們這裡連螃蟹都少見了,這主要是農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黃鱔青蛙要不是人工養殖滅絕是早晚的事。人們覺得隨處可見的動物其實離我們越來越遠,再說說美國的旅鴿,從原來的鋪天蓋地到後來的滅絕用了50年時間。當最後一隻旅鴿死在獵人的獵槍下面,人們才意識到這個物種從地球消失了。50年時間對人來說很長,但是對一個物種來說太短。
-
4 # 地球味兒
為啥老鼠到現在還沒滅絕呢,繁殖力太強了唄,一樣的道理,蟬的繁殖力同樣不容小覷。
一隻雌性知了可產卵500~1000粒,平均在800粒左右,照三分之一的成活率,一隻知了可以產生200只左右的後代,可以想想這個量有多大。
其次,知了猴雖然是一種美食,但是接受程度並沒有多高,吃的多的一般都是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區,很多地方的人是不吃的。
還有,知了猴的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現在人們從市場上買到的知了猴,很大一部分都是養殖的,養殖的成本低,見效快,比單純從野外去抓效益大多了。
北美旅鴿在17世紀歐洲人踏上美洲領土時大約有50億隻左右,歐洲人發現旅鴿肉味鮮美,極具食用價值,開始了大量捕殺,從1800年到1900年100年間,野生旅鴿滅絕,1914年動物園最後一隻旅鴿死掉之後,旅鴿徹底滅絕。
旅鴿滅絕的原因,除了人類過度捕殺之外,旅鴿養殖一直沒有成功,另外,旅鴿的產蛋量非常低,每窩只產卵一枚。
有些物種的繁殖力像細菌一樣,又沒有食用價值,很難滅絕,例如老鼠,麻雀,蒼蠅,蚊子,有些具有食用價值,但繁殖力強,也很難滅絕,例如知了猴,螞蚱,會有人工養殖來進行商業化,有的繁殖力很弱的,不管有沒有食用價值,大概都成了保護動物了。
回覆列表
不會,昆蟲這種玩意,基本上算是r對策者(可自行搜尋r對策和k對策)。簡單的說就是生殖能力強,死亡率很高,防禦和競爭能力不強,種群很不穩定但種群恢復比較容易。這類的物種,比較難以滅絕。在小範圍內,挖“知了猴兒”會對種群數量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在大的尺度上來看,不會有什麼關係,就算在這片林子挖光了,別的地方的會自然擴散過來。但是,很多昆蟲或者其他生物是狹域分佈,就算它是r對策,但是棲息地完了,再能生也是然並卵,所以對於昆蟲來說,棲息地保護才是最最重要的。很多物種,修個水壩,開個礦什麼的,分分鐘就完蛋了。所以,對於r對策物種,我們不需要擔心抓能給抓光了(有些已經瀕危極危的物種除外,關鍵是因為基數已經太小了。對策還瀕危的,基本是棲息地出了大問題了),關心棲息地就好了。
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才能爬出地面。人家在地底下呆了好些年,才能出土見見外面的世界,就被大類無情的扼殺了。其次,蟬是屬於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對於促進生態系統能量物質的流動起著積極作用,而且,知了在慢慢死去之後,還能成為一種藥材,對很多疾病都有治療的功效。大量的人在做人工養殖的生意。可能有人說了,村民也不是養殖,就是自己去抓啊,會不會給抓乾淨呢?對於蚱蟬,可以說,不會。首先,蚱蟬分佈廣泛,種群基數非常大。其次,蚱蟬是絕對的r對策者,直接摘錄如下r-對策者不象K-對策者那樣易於滅絕。在低數量時透過迅速增長就能恢復到較高水平;在密度很高時,它們可能消耗大量資源,使生境破壞,但它們透過擴散而離開被破壞的地方,並且迅速地在別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種群。這就是說,r-對策者的各別種群雖然易於滅絕,但物種整體卻是富有恢復力的。如果說,K-對策者在生存鬥爭中是以智取勝,則r-對策者就是以量取勝。r-對策者一遇好機會就會大發生,所以有的學者將它們叫做“機會主義者”。r-對策者的廣運動性和連續地面臨新局面,使其成為物種形成的豐富源泉。我個人看法如下“知了猴兒”這種生物,真的會因為人類貪圖口欲而滅絕嗎? - 王蛐蛐的回答對於蚱蟬,人們只是在村莊周圍的樹林裡抓“季鳥猴”,就算把這片林子抓光了,只要別的林子還有,就會擴散過來。所以只要保護好山上的自然環境,就不用擔心會把它吃光。再說為什麼用渡渡鳥類比是不適當的。在渡渡鳥的滅絕程序中,除了人類捕殺之外(其實據說肉很難吃),最最重要的威脅是外來物種入侵,人類帶來的鼠、豬、貓、狗均以渡渡鳥或它的卵為食。不光渡渡鳥,有非常多的島嶼物種都是這些外來物種搞完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渡渡鳥分佈範圍狹窄,沒有給它“閃轉騰挪”的空間。這些狹域分佈物種面臨威脅的時候,會比廣域分佈物種更容易滅絕。我們現在不知道渡渡鳥的繁殖策略,按照渡渡鳥這麼大的個頭和習性,類比其他鳥類,應該屬於k對策,就是生的少,力保幼鳥成活率。貼圖裡有網友說犀牛,犀牛是典型的k對策物種,繁殖數量少,繁殖週期長,幼崽成活率高。這種物種面臨人類獵殺時,更容易走向滅絕。r對策與k對策者,是不適合放在一起比較的。最後,留尼汪白渡渡鳥不是渡渡鳥,渡渡鳥屬於鴿型目,留尼汪白渡渡鳥Threskiornis solitarius屬於鸛形目也不是沒有人想過渡渡鳥會滅絕,十七世紀就有人想保護渡渡鳥了,但是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