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勇校尉

    肯定不會。

    歷史上吳三桂起兵造反時,已經61歲了。

    在古代,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年齡了,隨時可能會死亡。即使今天,61歲也到了退休年齡,還會有很大雄心壯志的人也非常少。

    (吳三桂)

    吳三桂本人也不是個深謀遠慮的野心家,而是個滿足於既得利益的守護之犬,對於造反並無準備。吳三桂親自用弓弦勒死南明永曆皇帝的行為,更體現出吳三桂一心一意做滿清走狗,從未想過為未來造反做政治準備。

    吳三桂在雲南,也不是完全一手遮天的割據,雲貴總督雲南巡撫之類重要官員,都不是吳三桂的人。雲南這樣的偏僻之地,在古代人力物力都有限,不是能夠支撐爭天下大業的地方。有明代沐家的先例,吳三桂對滿清朝廷容許自己和家族後世代世鎮雲南有獨特地位也有幻想,不認為滿清朝廷一定要除掉自己。

    吳三桂實力也有限,本人下屬兵力只有一萬漢八旗兩萬多綠營,加起來大概三萬兩千人的兵力。三藩只是在康熙歷史上粗暴的撤藩之時有短暫的共同利益訴求,相互間並無太大交集,一般情況下也不能視為一夥人。

    吳三桂和其骨幹多出身於明末關寧軍,之前對陣清軍時候敗多勝少,對八旗軍慣性的心理畏懼依舊很大,不被逼無奈造反信心肯定不足。雖然吳三桂造反時八旗軍戰鬥力大大下滑,吳三桂大將馬寶在三藩失敗後被押送北京受審過程中,看到一個滿八旗高階將領,還嘲諷一番,說昔日戰場上多次看到閣下後背,今日才看到閣下正面。

  • 2 # 宋安之

    吳三桂只是一個頗有軍事才幹的武將,政治上卻是個投機小丑,他這個人的野心並非是天下,而是想做明朝沐家那樣世代鎮守西南的平西王罷了,如果康熙帝不撤藩,吳三桂不會造反,會瀟灑的做一方土皇帝直到老死。

    明末清初的亂世裡,吳三桂是一個關鍵人物,當然並非是正面存在而是負面人物,身為明臣卻降清,當然以當時環境來看,吳三桂最初的確有一些無奈,因為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後,吳三桂北有新興的滿清,南有大順李自成,這時候對於吳三桂來說兩方勢力都是一樣了,正在投機猶豫間,李自成抓了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人,吳三桂以南北劃江而治的條件引來清軍支援,與李自成爆發戰爭,多爾袞坐山觀虎鬥,在兩方精疲力盡之際大敗李自成,吳三桂此時騎虎難下,開始降清,而且他也沒有想到清廷或者說多爾袞的胃口不是北方大地而是這個天下。

    吳三桂最初的表現或多或少有一些無奈,之後的表現就是讓人不齒,死心塌地的為清廷服務,最後打垮了南明永曆政權,逼迫永曆帝逃往緬甸,這時候清廷其實已經是鞭長莫及了,入關初就二十多萬兵力,戰線越拉越長,最後征戰南方時實際上默認了漢軍降將自己打下地盤自己統治,在這種情況之下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其實在南方的鎮守之地是擁有自治的性質,吳三桂也迅速轉變態度,努力拼命,只是想做明代沐家那樣世代鎮守西南的平西王或者說是一方土皇帝,而不是委曲求全一直心懷故明的忠心將領。

    永曆帝逃往緬甸後,吳三桂進軍緬甸逼其交出永曆帝,上報朝廷如何處理時,吳三桂就自作主張的將永曆帝絞殺,以表忠心,其實清廷也是很猶豫,押往北京吧,畢竟清軍是打著報君父之仇入關的,在北京公開處理永曆帝名不正言不順。不押吧任其活著也是個巨大隱患,畢竟當時反清復明的勢力很大的,這時候吳三桂自作主張絞殺了永曆帝其實是替清廷解決了這個難題。

    吳三桂降清以後的一系列作為來看,殺死永曆帝表示並非真正心懷故明,是一個為了利益什麼都不顧的小人。死心塌地的為清廷賣命只是為了世代鎮守西南雲貴之地,並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康熙帝如果不削藩,吳三桂是不會造反的。

  • 3 # 這些歷史要讀

    吳三桂是被康熙魯莽的撤藩行為直接逼反的,否則吳三桂是絕對不會反!為什麼?

    首先,吳三桂早已淪為被天下漢人摒棄和唾罵的漢奸,除了清廷他別無依靠;

    當年,吳三桂不惜揹負千古罵名,開啟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從那時起,他已經淪為徹頭徹尾的大漢奸了。而在滿清入關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吳三桂更是表現出眾,在消滅南明抗清勢力的戰爭中很賣命。最後,吳三桂還把南明的永曆皇帝給殺了。

    因此,吳三桂早就成為一個不忠不義之人了,天下漢人對他恨之入骨,他能繼續立足的唯一依靠,其實就只有滿清政權了。因為,吳三桂只有繼續當大清的忠臣,在雲南當他的平西王,為大清鎮守邊疆,才能洗白自己過去的惡名。

    其次,康熙時期天下早已大定,而吳三桂也老了,再無野心和魄力和清朝反面;

    再說,如果吳三桂要造反,那他早就反了,不需要等這麼多年。從1644年到1673年這三十年間,吳三桂有的是造反的機會。

    然而,吳三桂在滿清入關之初,天下大亂之時不反;在康熙幼年即位之初,政權不穩之時也不反;卻為何要等到康熙大權穩固以後,天下太平,百姓安穩之時才造反呢?而且,等到1673年時,吳三桂早已是年過60的老人了,雄心和魄力早已不復當年了。因此,吳三桂這波操作顯然是說不通的。

    此外,吳家也是皇親國戚,長子吳應熊娶了皇太極的女兒建寧共主,並且留在京中;

    在《鹿鼎記》中,吳三桂世子吳應熊是當朝駙馬,娶了康熙的妹妹建寧公主。而真實的歷史上,吳應熊也確實是娶了建寧公主的,只不過真實的建寧公主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康熙的姑姑,是皇太極的小女兒。

    當年,多爾袞擔心吳三桂會反,於是透過這樁政治婚姻,讓吳應熊以駙馬的身份留在京中,以便穩住吳三桂。既然吳三桂已經把自己的長子留在京中為質了,那麼吳三桂想反本身就有所顧慮。再說,自己兒子當了駙馬,吳家好歹也是皇親國戚,而自己又是平西王,如果不是被逼上絕路,何必反叛朝廷呢?

    最後,吳三桂偏居雲貴,缺錢缺糧,事實上根本不具備多少造反的實力;

    從1662年永曆被吳三桂所殺後,清朝再無大的戰事了。此後,吳三桂便在偏遠的雲貴鎮守了十餘年之久。而云貴不過是落後的西南一隅,缺錢缺糧,因此吳三桂的軍隊一直需要依靠清廷從其他省份調運的錢糧,才能維持。

    換句話來講,吳三桂雖然兵力雄厚且強大,但卻缺乏起兵所必要的物質基礎。

    因此,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三藩之亂的起因,其實都是因為康熙的撤藩行動。當時康熙雖然已經親政,但年輕的他那時的政治舉動其實還很稚嫩,而這種魯莽的撤藩行為就是很好的例證。

    軍隊是吳三桂等三位“漢王”立足的根本,而撤反無疑將使他們失去軍隊。失去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那麼他們就淪為任由清廷魚肉的物件,這樣的政治危險,是他們不能接受的。因此,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來個魚死網破。

    所以說,三藩完全就是康熙逼反的。也正是由於康熙的政治失誤,最終導致三藩之亂的爆發,使得百姓又一次遭受戰爭之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男生喜歡我,但我不知道,和另一個人交往了,現在分手了,我想找他,他會怎麼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