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西海高效學習法
-
2 # 牛貓Radio
首先,千萬別讓孩子“怕”你,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怕”父母並不是好事,那或許是孩子與父母形成最難逾越的鴻溝的開始,所以,恭喜你,孩子不“怕”你們!
6歲的孩子,自律性還沒有那麼強,寫作業這種任務式、重複式的活動對孩子來說本就與這個年齡的心智狀態相沖突。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然後幫助孩子,有和他一起渡過難關的心理預期。要知道,學前和小學入學本就是讓很多家長非常焦慮的事情。
我的兒子八歲,二年級,我曾經的做法就是陪伴,陪他一點點摳,一點點做,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痛苦,但只要平心靜氣地堅持,這個過程不會很長。我們家沒上過學前班,一年級剛上學的時候,我每天陪他一塊寫作業,態度平和,但要求還是比較嚴格,字寫得不好是必須擦掉重寫,孩子6、7歲,其實在格子裡寫字對他們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他們會十分用力的握筆,寫的也會很慢。但是,經歷一小段的認真陪伴後,孩子就會突破這個瓶頸,心態上也慢慢接受,甚至找到一點成就感。
所以,發自內心的愛他們,理解他們,陪伴他們,作業,不是件大事。
-
3 # shimogujin
孩子從呱呱落地那刻起,來到這個可愛的世界。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純潔無暇。這一棵棵小苗成長的過程是父母塑造的過程。
沒有壞孩子,笨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任何一個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為優秀的孩子。‘
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幼兒期的行為習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身。這充分說明了七歲前的孩子可塑造性很強,行為習慣的養成特別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思維,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道德修養,文化修養,人格修養,日常行為習慣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孩子上學前班,不愛學習,寫作業磨洋工。這都與父母平時的 行為習慣,教育的方法有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大,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家的孩子在性格上和你說的有相似之處。我也曾苦惱過,無奈過。但我又回過頭來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得失,反思自己平時的所做所為,沒有把孩子向正方面引導,只有溺愛、嬌慣、放縱。認為五六歲的孩子沒必要那麼多規矩。那麼嚴格管教。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我又重新審視自己,總結出一套育兒方法,分享給大家。
01, 父母的修行,孩子的成長
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時刻地自我覺察,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
不要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惡小而為之。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小事父母都要做好表率。比如:吃飯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吃飯時父母邊吃飯邊說話,或者邊吃飯邊看手機,孩子就也不會專心吃飯,也聽父母說話或接父母說的話,或者也不時的想看父母看的連續劇。吃飯本來需十分鐘時間就能吃完,結果邊吃邊說邊看就會用到二十分鐘或更長時間,這就造成了孩子吃飯不專心,磨洋工。在孩子心目中就沒有了時間觀念。這種壞習慣無形中就影響到了孩子,爸爸媽媽都是這樣做的,我也要這樣做。這件事的做法遷移到另一件事上,孩子也同樣磨蹭著做。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這樣的壞習慣。
如果吃飯時,父母不說話,不看手機,不看電視,不東張西望,津津有味地專心吃飯,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專心吃飯,假設說:孩子邊吃邊玩玩具,或者幹其它事,父母要求十分鐘吃飯結束,到時間不管吃完飯還是沒吃完飯,就按時收碗收筷子,刷碗。一次,二次,一天,二天,一週,二週,一個月,二個月,堅持這樣做,在吃飯時,由於父母以身作則,說出來的話就有震懾力。孩子在吃飯時就再也不會磨蹭了。
晚上睡覺同樣也是這個道理,規定晚上九點鐘睡覺,家長就要帶頭刷牙,洗腳,養成愛乾淨的習慣,九點鐘按時上床熄燈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習慣就逐漸養成。
每天晚上父母都要給孩子讀一本繪本,或聽一個故事,每天睡前這樣做,孩子就會認為這是睡前必須要做的事倩,時間長了,就成為一種定性。
孩子在做事上有了一定的時間觀念,這件事遷移到另一仵事上,孩子做任何事就不會再磨洋工了。
02,守護孩子知識的搖籃。
如果你想做到使孩子願意好好學習,使他竭力以此給父母帶來快樂,那你就要愛護、培植和發展他身上勞動的自豪感。這就是說: 要讓孩子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
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就要初步教孩子一些字、詞語、句子和一些算術知識。
如:孩子在野外看到鳥都特別感興趣,做父母的就利用這一題材教孩子學習鳥字,再組詞,小鳥,再擴充句子,我看見一隻小鳥,我看見一隻美麗的小鳥,在樹枝上唱歌。這棵樹上有2只小鳥,那棵樹上有3只小鳥,兩棵樹上一共有多少隻小鳥?或一棵樹上有3只小鳥,飛走了2只,還剩幾隻小鳥?
孩子在快樂的玩耍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知識,慢慢就對學習產生興趣。孩子就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成績,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孩子就會對世界產生一種樂觀主義的感受。做父母的要保持孩子這種樂觀主義的火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母親和父親也能守護孩子的知識的搖籃。直接參與對孩子的教學,跟孩子一起為他的進步而高興,關心他的成功和憂愁。
03,營造和諧的家庭學習氛圍
父母要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學習,孩子看到父母在孜孜不倦地看書,耳濡目染,孩子就會主動讀書,自覺學習。和孩子一起讀書,分享書中的知識,書中的快樂,喚起孩子對知識和書籍的濃厚興趣,不斷地保持孩子跟父母的精神交往。不斷地提出問題,和孩子一起商討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孩子就會啟迪思維,開發智力。孩子就會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得到精神享受,就會逐漸地熱愛學習。
04,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
05,無規矩,不成方圓。
一個家庭,要想日趨興旺,就要定規矩。如孩子寫作業必須認真專心完成作業。字必須一筆一畫寫。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九點鐘睡覺。上學不能遲到,說話文明禮貌等。
06,給孩子適當獎勵
如今天按時吃飯,貼個小紅花,作業寫得好,獎勵一個小紅花,按時刷牙洗腳貼個小紅花,用這種適當獎勵的方法來激發孩子幼小的心靈。
‘
-
4 # 賞出好孩子玩出聰明娃
解決方案如下:
1. 抓住孩子最愛的活動,限制其活動時間。
2. 在規定時間前完成作業,獎勵活動時間,反之,扣罰時間。
3. 時間可以累積,讓孩子寫在小本上。
4. 只要作業已經完成,可以自由支配那些時間。
5. 完成作業後,家長務必不要再佈置額外的作業。
-
5 # 栗子山書匠
我建議第一規定做作業的時間,比如說這一個任務半個小時內必須完成,如果沒有完成的話,就有相應的懲罰機制。如果提前完成了,就有獎勵機制。我們家是提前完成了就獎勵積分,每一次獎多少分?積分達到了多少分就可以買一個自己心愛的玩具。這樣就調動了他的積極性。時間長了,他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習慣。第二,不要一味的打罵孩子,越打越罵,他就會越跟你對著幹,我們老話叫做皮了.
-
6 # Sunny下的大兔子
不愛學習寫作業磨,大人應該反省是不是教育引導不當孩子厭學了啊!
這麼大孩子還是要以引導興趣為主,從小立規矩養成好習慣,大人以身作則!
-
7 # 深海之峰
孩子的表現就是任性。
任性的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樣就怎樣,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分是非,固執己見,明明知道不對死不悔改。任性對孩子的長大有負面影響,容易四處碰壁,有時甚至走上不歸路。
孩子的任性是多種多樣的,今日是磨洋工,明日可能就是某玩具非買不可,這就需要家長平時多留心孩子的細微變化。
建議一:理解孩子要有度
孩子的任性,有時是年齡特徵的表現。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的,有時乖巧,也有棘手的不平穩階段。在孩子正常的成長中,會有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階段,家長如果將就放任,他的自我中心就會過度膨脹,表現為極度任性,進一步朝著更大膽的方向發展。
建議二: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的孩子,既不聽勸,也不信哄,對大人講的道理不屑一顧,只有自己的愉快滿足為標準,若長此以往,只會養成不良的性格。
對孩子提出要求,就要堅持到底,並儘可能向孩子說明為什麼,讓孩子理解底線。孩子若養成任性的習氣,不要一味妥協,這樣讓他覺得有機可乘,反而助長了他的任性。
建議三:本質教育要抓緊
孩子還不大,還來得及抓,家長要抓緊給孩子以正確的行為教育。平時,可以給孩子講一講相關的故事,看一些電影,選擇一些有益的節目,讓孩子知道有些事非做不可,一些事不能做。對於孩子正常要求還是適當滿足,這個時候你能俯下身來,與孩子同角度看問題,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
建議四:建立學習型家庭氛圍
家長愛看書愛學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我們少玩手機,多看繪本,重拾童年的樂趣。
回覆列表
反了他了!千萬不能養成這個習慣,要立規矩,要嚴格要求,不吃也得吃,哭一聲怕什麼?
溺愛孩子是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