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悅漫步海邊

    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中法戰爭中發生於1885年3月末的鎮南關之戰,就是以清軍的大勝而告終。

    1885年3月末的鎮南關之戰發生時,中法軍隊在中越邊境鎮南關一線對峙。3月23日,法國東京遠征軍少將尼格里,鑑於鎮南關附近有清軍不斷大量集結,決心進行壓制性的越界進攻,以消除越南北圻方向的威脅,於是指揮總兵力為2000餘人的法軍和越南僱傭軍向鎮南關發動進攻。此戰法軍過於自大,冒然進攻,清軍馮子材、王孝祺等部不僅兵力多達數萬(據說在3萬人上下),且有較為堅固的工事,士氣又非常高漲,法軍的攻堅受挫,於是向中越邊境後方的支撐點城市諒山後撤。清軍則越境追擊逼近諒山,之後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受傷,接替指揮的赫本哲舉止失措,又放棄了諒山,一路退往河內,由此法國遠征軍在越南北部的佈局完全崩塌。

    上述就是鎮南關大捷的大致情況。

  • 2 # 家風鄉風

    光緒十年七月(公元1848月),法國軍隊向越南阮氏王朝派駐越南的肖朝軍隊發動武裝挑釁,清朝政府決定正式向法國宣戰,中法戰爭爆發。光緒十一年一月,法軍在中越邊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佔領了廣西門戶、西南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想以此為突破口,長驅直入,佔領中國南部。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激起了華人民的強烈反抗。當地漢壯各族人民紛紛投奔到清朝將領馮子材營內,要求馮子材帶領他們跟侵略者決一死戰。最後,法軍在中越合力下戰勝。這是無可置疑的

  • 3 # 鄧保羅

    先看看史書怎麼寫的:

    在1884年-1885年期間法國侵略中國的戰爭中,法軍兵分水陸兩路:水路直闖東南海疆,陸路則從越南直逼西南邊疆,也就是現廣西自治區一帶。法軍在擊潰了廣西邊防軍後,毀壞了鎮南關,後萃帥馮子材身先士卒,以高超的用兵技術和誓死的愛國心取得了中法開戰以來最大一次勝利,因而得名鎮南關大捷。此訊息傳至巴黎,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這也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戰果顯赫的戰役之一。

    中法戰爭的核心,是圍繞著越南主權的爭奪,1858年法方武力侵略越南,經十載控制整個南圻。滿清積貧積弱,內部多事,實無實力如全盛時期一樣,將全越納為自己的藩屬。但法人之圖越南,意實在打通中國西南的通商,這種目的就約定了他們不可能滿足於南圻之地,這就不可能不與中國的國家利益發生衝突。

    1873年,法軍首次北進,因劉永福所部黑旗軍的抵抗,謀攻河內未成,聲勢暫時得挫。次年,與越南在西貢訂約,該約雖承認越南為獨立國,但又稱法以越南為保護國,實際上否定了中越當時的關係,為後面的發展埋下了隱患。越南處大國夾縫之間,兩邊都難違逆,只有一邊承認法國權益,一邊接著供奉中國。以下數年之內,越使又屢屢北去北京納貢,並數次因內亂向中國乞援,中國都派兵戡亂。

    這種情況是法國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中法的正面衝突開始。在法方面,目標為不使中國宗主越事,中國方面,中樞清流派一再主張保護越南,溫和者如恭親王亦認為不能讓法國得到越北,否則南疆危急。在這種背景下,1882年雙方在天津首次定約,議定雙方尊重越南為主權國,中國保護北圻,法國保護南圻。這在當時算是相當不錯的結果,畢竟,法國既然看上了越南,絕無再容越奉中國為宗主之理,而條約也保護了北圻不會進一步被法鯨吞,如恪守此約,雙方本可不必開戰。

    但法國內部政局風雲突變,素主對華強硬的茹費理二次組閣,將溫和的駐華公使寶海撤職,再謀北進。局勢既然緊張,清廷遂聯絡黑旗軍在越用兵,戰端遂開。中方初進逼河內,法軍反攻,清軍陸路大潰。談判重啟,此時法國已不以天津之約為滿足,雙方反覆拉鋸,終於陷入僵局。法國經初戰後,極度輕視清軍,於是悍然開戰,於北寧再獲大勝。曾紀澤去職,主和的李鴻章親自出馬,與法方代表福祿諾會於天津,再定條約,要求中國從北圻撤軍。但北京對李的談判結果不滿,清流派主戰甚力。李鴻章在中央指責下,不敢再行讓步,一再拖延,但法軍已在北進接收途中,於諒山尋釁失敗,軍方決定以此為柄,全面開戰,此時戰事已不可解。

    戰爭中,法軍是全面失敗。是在東線、西線兩個戰場均被中國軍隊擊敗,而且是決定性失敗!(西線清軍在臨洮大勝,這一勝利,法國方面是承認的)中國軍隊從鎮南關勝利,到連續攻克文淵、諒山、谷松、北黎、觀音橋,西線攻陷臨洮、廣威等大批州縣,短短几天乘勝追殺一百多公里,已成勢不可擋、勢如破竹的狀態! 證明中法戰爭不是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利,而是整個戰爭全域性發生轉折,雙方戰爭主動權易手了。

  • 4 # 東海龍王

    鎮南關戰役是中法戰爭中一系列戰役的一部分,這次戰役確實清軍勝利了,戰況是這樣的:1885年初法軍攻陷鎮南關,以重兵威脅廣西邊境。馮子才率領清軍由欽州開赴鎮南關,馮子才聯絡便民,團結友軍,在鎮南關後4000關隘前築牆駐守,然後主動出擊,3月22日,馮子才在其他各軍的密切配合下,血戰兩天,殲敵千餘,26日,各軍乘勝出關,打下文淵,猛攻涼山,法軍司令尼格里受重傷,法軍全線潰退。此戰軍事上清軍取得了勝利。史稱“鎮南關大捷”。此戰,直接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打擊了法國在遠東殖民擴張程序。

    但是勝利只是軍事角度一次偶然的,並不具有必然性。就雙方國力和戰爭潛力而言,清朝經不起持續戰爭,清軍以兩萬人之眾據守鎮南關,以守代攻,迎擊總兵力7000人的法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不能不說這場戰役贏得其實是很勉強的。而且,清軍武器裝備比起法軍差距不算太大,但清軍的戰鬥力十分虛弱,面對雖然氣焰囂張,但是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又失去遊弋江河之中的炮艇的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軍,在法軍指揮官出現重大失誤的情況下,仍未能實現全殲法軍戰役目標,這說明清軍的指揮和戰鬥力有問題。如果繼續再戰下去,清朝將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必然失敗。

    鎮南關戰役結束,法軍吸取失敗的教訓,很快集中了一支強大的兵力,而此時越南政府也徹底倒向法國,出兵支援法軍作戰,清軍面臨的戰場形勢不容樂觀,而清軍雖然取得了越南戰場的勝利,而在臺灣戰場上重要城市基隆被法軍奪佔,中法戰爭清帝國是陸戰小勝,海戰大敗。“全域性大敗,區域性小勝”,看地圖就清楚了,當時法軍佔領和經營越南既成事實,鎮南關戰役只是把法軍擋在國土之外而已,沒有阻止法國透過戰爭達到自己的既定目標。

    對清政府來說,“乘勝議和”爭取以最小的代價結束這場戰爭,這是必然的選擇。

    於是,清政府派出李鴻章在英國調停下與法國議和,從此越南脫離中國從屬於法國,法國歸還臺灣作為條件達成《中法天津新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實際控制權。這個條約對中國不利所以當時的左宗棠這樣評價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千古罵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最討厭父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