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暮雨瀟瀟下西樓

    孔子說的:第一個用俑陪葬的人,大概會斷子絕孫吧!

    其中的"俑"有一種說法是把活人封殺在木製或者陶製的模具裡以殉葬。

    後來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 2 # 老牛有話說

    在商朝的時候,帝王死後都是採用活人陪葬,到了周朝就改用了紙人或者是草人來替代活人陪葬,這些草人或紙人就稱作俑。這是文明進步的標誌,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為什麼反而會詛咒提出用俑代替活人陪葬這個人呢?

    這就得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雖然周朝就改用了俑人來陪葬,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隨便的紙人或是草人,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些俑人的製作工藝越來越精細,幾乎要求要和活人一模一樣,這是又要採用活人陪葬的徵兆,所以孔子就用這句話來批評當時的這種風氣。

    這是個反問句,自問自答。意思就是說那些不懷好意,居心叵測的人,或者是那些表面上是為百姓著想著暗地裡卻別有用心的人,你們難道沒有子孫後代嗎?告誡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少做缺德事情。然後孟子告訴梁惠文王的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要多為子孫後代著想,要給子孫後代做好榜樣,也就是告誡他要施行仁政。

    以上只代表我個人意見,如有不妥敬請指教。

  • 3 # 一笑貫長天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意思是第一個用俑封殺活人的人,應該斷子絕孫!後來泛指第一個幹壞事的人應該斷子絕孫。

    遠古有用活人殉葬的傳統,尤其是國君,在國君死後,有時就要最賢良的大臣殉葬。《詩經》中就有一首關於賢良的大臣殉葬秦穆公的詩:

    交交黃鳥,止於荊。誰從穆公,子車奄息。唯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生慄。彼蒼天兮,殊我良人,如可賦兮,人百其身。

    活人殉葬過於殘忍,後來就改做用草人代替真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又用木製或陶製的俑人代替草人,所以孔子才有,始作俑者,其無後矣,的言論。

    孔子這是憤怒地罵人了!你可知道在古代被罵斷子絕孫可比罵八輩祖宗了。孔子作為萬世之師的聖人能罵出如此惡毒的話來,可見,孔子的憤怒與焦慮程度了!

    我想,孔子的焦慮不僅是用越來越精緻的俑人代替草人,可能引發奢侈的風氣那麼簡單,而他更焦慮的是,長此以往活人殉葬的惡俗會死灰復燃,既而再度攀比,活人殉葬的人群將越來越大,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 4 # 瀟湘石人

    此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說:開始用俑殉葬的人,會沒有後代的。“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質或陶製的俑人。比喻:第一個做壞事的人,會沒有後代的,會斷子絕孫的。孟子“仁”的思想出發,同時告誡後人不要做壞事,不好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讓自己連後人也沒有。

    此句話,毛主席也在“廬山會議”上提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我無後乎?中國的習慣,男孩叫有後,女孩不算。我一個兒子打死了,一個兒子瘋了,我看是沒有後的。自己有責任,統統分析一下,不要往多講,也不要往少講,都吐出來。

  • 5 # 冷先生講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意思是第一個幹壞事的人或者惡劣風氣的第一個帶動人,應該讓他斷子絕孫。含義是孔子從“仁愛”理念出發,抨擊模擬殉葬的“不仁”之舉。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 6 # 奇特兵器666

    意思是用俑陪葬的人,子孫後代照樣過的好,反對用活人殉葬。表現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並用他的思想勸說帝王,為百姓謀福利。

  • 7 # 狗血熬雞湯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大概意思是:創造出陪葬俑的人,壞得斷子絕孫。

    這體現了孔子對陪葬俑的陋習十分厭惡。

    同時也顯示了孔子的無知。

    為什麼呢?孔子其實並不明白陪葬俑誕生的原因。比孔子更遠的古代,統治階級死後,經常使用活人殉葬。但是這種殉葬方式過於殘忍,也喪失了一些人力資源。後來人們就用陪葬俑代替活人殉葬。即滿足了視死如生的厚葬傳統,又不太殘忍。

    陪葬俑是一種進步,而並非一種退步。而孔子並不瞭解之前的歷史,作出了對發明者的怦擊。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殉葬制度殘暴而野蠻,帝王駕崩後,採用活人陪葬,動輒幾十甚至上百的鮮活生命與一具僵硬冰冷的屍體一起,被殘忍地封閉於陰暗的墳墓中,直至窒息死亡;如殷墟商王大墓有164名殉人,陝西秦公一號大墓有186名殉人等,想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處的“ 俑”,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偶人、紙糊的或者草扎的人以及陶製人等。意思是說第一個提出用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他沒有後人嗎?

    殉葬制度的起源早,仰韶文化中就有將俘虜做祭品祭祀鬼神的情況,到商朝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延續到周朝,有所改觀,人們用紙糊的或者草扎的假人即俑(也有木偶與陶製人)替代活人陪葬,用無生命的俑替代活人殉葬也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里程碑吧!起碼體現了奴隸主階級對生命的尊重,這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至少減少了無辜生命的犧牲,有歷史進步意義,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世易時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俑人制作形成了專業化,質量標準越來越高,工藝上也精益求精,甚至力求惟妙惟肖,達到逼真的程度;甚至個別地方又出現了採用活人陪葬的徵兆,孔子震怒,利用反問句加重感情色彩,來批評這種慘絕人寰的陳規陋習!

    “始在俑者,其無後乎”含義在於:勸誡心術不正,投謀不軌的人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造福,少做缺德事!孟子藉此事規諫梁惠文王,務必施行仁政,要為千秋萬代著想。

  • 9 # wdrs0517

    其無後乎的含義,1,人稱代詞,他(她它)的:2,人稱代詞,他灬用於人名,酈食其,漢朝人,2,最家答案,出自《孟子梁王上》,仲尼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始作⋯

  • 10 # 使用者56985139966

    這問題較深入,因它在近代研究中是有發展的。一,夲耒在奴隸制社會,如商及之前,用活人陪葬即殘酷,也是貫例。但到周朝廢止活人改用木草扎制人形陪葬了,而周封褚侯國漸將草札的太不真實而用木,陶彷真人形制作耒予陪葬,於是就有了諸候國君與孟子的對話:"孟子,梁惠王上"中"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是孟子與梁惠王討論國事提到孔子說最先制俑陪葬的是以為俑是無後代的嗎,也就是對始作俑的質問與批判。二,大多史學家認為孔子是傳其仁道而且是推尙周禮的,是反對作俑耒代替草札陪葬人形的,故:其無後乎的後,是指後耒有人學此作俑,不是違反周禮而倒退嗎,也就是不會只把俑和草制區別看得嚴重,而是把此作法升到發展到後人效彷而僭越周禮的地步,所以他要批評制止。三,上述對孔子的這句批評語是結合討論此話的語境加以完善理解的。其共通的是,此語己被後人用於揭露及批評最早出壞主意,和最先幹壞事的人,以至流傳至今仍有生動喻意之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颱風”戰鬥機特別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