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高碑店小馬哥

    小時候的年是新衣服 鞭炮 和每天餐桌上只有過年能吃上的味道!

    長大的年是團聚 四處奔波的人們只有在大年初一早上拜年時見到相互問好!

  • 2 # 心有靈靈犀

    首先,年味是團圓的味道,家家戶戶儘可能完整地聚在一起,聊天吃飯大牌,熱熱鬧鬧,亂七八糟,這是其一。

    然後,年味是食物的味道。童年舌尖上的味道,是老家炊煙裡的味道,是灶臺上的味道。無論豐盛也罷,簡單也罷,有一點是肯定的,也就是獨一無二,滿漢全席此時不過爾爾。

    還有,年味是希望的味道。無論過去的一年是好是壞,是成功還是食材,可是鞭炮想起時,大家都在祈禱更美好的明天。

  • 3 # 虎嘯而過

    我小時候的年都是一進臘月初八就有年的味道,那個時候最盼望的是父親去趕集,因為父親會去買很多年貨,其中我最想要的鞭也會買回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那天要祭拜灶神,會擺很多甜食,老人說是為了讓灶神在天上說好話。小年那天小朋友開始放鞭炮。一過小年那年就真的來了,每天都能聽到鞭炮聲。臘月二十四家裡做豆腐,炸丸子和泡子。臘月二十五家裡會把豬頭豬蹄這些泡起來。二十六家裡會燉肉,炸魚。二十七家裡殺雞。二十八發麵,做饅頭。二十九會打掃衛生祭拜祖宗。三十中午就正式開始過年。小孩最喜歡過三十晚上。吃年夜飯放鞭炮。

  • 4 # 啟名星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香噴噴的肉餡兒餃子,一口一個,吃到了錢幣就能“當家做主”了~~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放鞭炮,什麼竄天猴,天女散花,操炮兒,小夥伴們一起玩,把它放在飲料瓶或者水坑裡,看它把瓶子蹦上天或者蹦出水花,那種開心快樂雖然簡單,卻最真實~~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服,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跟小夥伴們玩的時候,生怕弄髒了~~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會走親訪友,姑姑家的哥哥,姨姨家的弟弟,好多玩伴也是過年才能見到的,那時候別說手機了,就是電話也不多,所以那時候見上一面也是真心的開心啊~~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有壓歲錢,五塊,十塊,到後來的二十,五十,那手裡有錢的感覺就跟九十年代萬元戶一樣,想著買這買那,結果最後都被父母以各種理由“暫時存放”在他們那裡~~

    可惜,時光荏苒,小時候的年味兒,再也回不去了~~

  • 5 # 小白聊傳統文化

    年味越來越淡

    這個趨勢是必然的

    年青人的新節日增多,對傳統老節興趣降低。

    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忙別的去了。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壓歲錢變成了支付寶,微信的紅包;外出工作的工人不回家也常有;由於煙花禁令的出現有些地方換成了電子煙花;走親戚的習俗也變淡了;非空巢老人一個人過年的新聞的報道;吃年夜飯的那種喜悅沒那麼強了,吃一口飯看一下手機;為了幾毛幾塊錢蹲點搶紅包;情願刷空間動態也不願和家人聊天……

    當然,這些現象和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有很大關係,當年春晚小品有一段詞說的特別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外工作的父母,盼的就是過年一家團聚,如今卻因手機變得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更有甚者寫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想和你最在一起聊天而你卻看著手機。”的段子?

    我也許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我喜歡原來的年,一家人團圓就好,各位有什麼看法呢?

  • 6 # 跨文化

    從感覺理解過年,有兩個向度:回味和嚮往。如果大家認為現在年味兒淡了,是因為如今過年,與人們記憶和嚮往的“過年”,不一樣了。主要是因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場供應充足,好吃的東西不缺了,不像從前,要到過年才能吃到好東西。

    我的理解,得益於貢華南教授的《味與味道》。這部書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味覺文化”,與以色列的“聽覺文化”、歐美的“視覺文化”不同。

  • 7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小時候的年味兒特別濃,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兒。”一到臘月,我就開始興奮,天天數著日子盼過年,在我的世界觀裡,過年就意味著團圓。

    小時候一到春節,就算是離家好幾個省的親人,也會攜家帶口飛奔回來。奶奶從冬至就開始數著日子,家中年長的女性會早早地準備年貨、殺年豬、斬雞斬鵝、做糕點……

    年貨要備得越足越好,一如馮驥才所說,“年貨備得齊全,寓示著來年的豐足。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還有津地吊錢,彰州水仙,春聯年畫,香燭供物,乾鮮果品,生熟葷腥。”

    因為新春的到來,一切日常所見的平常東西,都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都在眼中變得美好。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朋友都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當元宵佳節遇到明星的直播會,是端著碗坐在桌前與家人談笑,還是與朋友約好為明星直播刷禮物呢?

    過年,真的沒有年味兒了嗎?有書君卻不這樣覺得。

    餐桌上,若缺了定勝糕,來年好像總是不那麼步步高;灶臺邊,沒有甜滋滋的灶糖,孩子們就少了很多甜;牆門上,少了春聯福字,就點不亮一個完整的年。

    大家有沒有覺得,最地道的年味,其實都在記憶裡。

  • 8 # 三千可

    小時候,年味兒是單純的、濃濃的

    “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叭叭真熱鬧。

    耍龍燈,踩高蹺,包餃子,蒸甜糕,

    奶奶笑得直揉眼,爺爺樂得鬍子翹。”

    小時候,對年的期待,是強烈的。進入臘月,天天數著日子盼過年。過年可以不上學,有糖吃,穿新衣,走親戚,壓歲錢,放鞭炮,新玩具……

    進入臘月,大人也會忙著提前準備年貨,特別過了臘月二十三,宰豬殺雞、蒸饅頭、掃房子、掛燈籠、貼春聯……

    那時候的交通不發達,走親訪友大多靠步行或是腳踏車,有的年份大雪漫天,道路溼滑,一路跌跌撞撞,但是那份過年的心是熱的,再惡劣的環境也阻擋不了過年的熱情。

    那時候的年味就是這麼簡單卻豐富。

    長大後,過年,過的是習俗,品的是年味

    隨著年齡增長,社會經濟日益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很多之前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穿到的、用到的,現在隨時可得。

    現在交通發達了,出行工具多種多樣。車船之內是溫暖的,心卻平靜了;現在通訊發達了,通話影片隨時隨地,思念卻淡了。

    雖然,小時候的部分年味兒便慢慢的滲透到日常中,但是,對於過年,閤家團圓、走親訪友還是依然期待。現在的年味,過的是一種親人團聚的期待與回味,過的是忙碌新年的那種心情與滿足,過的是舊歲裡的酸甜苦辣的細細品味,過的是新年裡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憧憬……

    每代人的年味兒不同,每個人的年味兒也有差異。我的年,過的是期待、團圓和滿足,我的年味兒,品的是感情、回憶和生活。

  • 9 # 清徐小陳

    就是:有點忙,有點累,有點急,有點亂,而所有的這些就是為了一個紮根在心裡的傳統意義上的年,年還沒過,但那味兒早早就渲染開來

  • 10 # 車行天下牛

    隨著豬年的臨近,年味越來越濃。現在無論商場還是農貿市場,到處人頭攢動,購買年貨,準備過年。在城市街道,農村小巷到處張燈結綵,營造新年氛圍。人們在這樣的環境裡感受著濃濃的年味和新春氣息。大家相互祝福,共賀新春,用祥和健康快樂共度佳節。

  • 11 # 三仙論易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有年味兒?換句話講,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設制年這一節日,並且列在所有節日之首,稱為大年。你追根問底,問底追根,年這個節日是為了再一次提醒你,做為成年人,你要肩負起家族的重要責任。你想一下,過年時我們免不了要祭拜祖先,這是為什麼?這是我們活著的人的責任。我們也有百年後的一天,後人也傳承下了這種責任。這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都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我們做好的一切美味佳餚都要讓已過世的祖先,先品嚐一下,老百姓講叫<上供>。為什麼?這就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世世代代,後繼有人,生生而不息。我們在敬重先人的同時,又不忘後人。給孩子壓歲錢,以表達對後人的期望。(在這裡我想說一下,這種習俗是當長輩的一種美好祝願,也是千百來留傳下來的一種文化。因此不能以給孩子的錢多與小來做衡量標準。你平常不讓父母佔一點便宜,過年時還講這話,你最好是將嘴閉上,悄悄的。)同時我們也忘不了我們的親朋好友,在危難時是他們對於了我們的幫助。因此過年與其說是年味足了,倒不與說是我們的人味足了。因為有這個節日我們才使想起那些曾與我們一同經歷世事百態的親人與朋友。有過世的,成為千古。我們在這個節日緬懷他們。我們又長了一歲,是在提醒我們要善待自己身邊的親人。特別是弱勢的親朋好友,以及孩子們。我們都應給他們深深的祝福。或許他們明天強大了,再也不需要我們的幫助了。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年味。善良的人有愛心,年味自然足。多謝閱讀。

  • 12 # 振興有話說

    過年了,先給各位拜年了,新年快樂!年味是兒時期待,是美好的回憶,現在的年味雖然淡了,只能說是我們成長了,年味就是家的感覺。

  • 13 # 金猴67

    在文明社會的今天年味一改舊習,

    1.送鮮花,福字,對聯相互問候新年好!

    2.一家人團圓飯。

    3.一家人或自約組團外出旅遊。

    4.去長輩家拜年。

    5.看名著,看電影,看各種戲劇。搞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打球,健身,游泳等。

    如今人們物質水平提高了過去的陋習一除乾淨,要學做夂明人,有文化素養的人,彬彬有禮的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群眾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瑩盈會不會到土超賽場吊打朱婷和波斯科維奇成為世界第一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