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琴語箏意

    《九成宮碑》為年歐陽詢晚年所書,已進入完全成熟時期,用筆方整,布白勻稱,字畫安排緊湊,法度森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後人稱此碑為“正書第一”,是歐體書法入門的極佳範本。書中內容不乏精彩之處,如對碑中的歐體字的用筆特點用三個代表字“龍”、“葛”、“冤”,分別用“筆畫勻稱”、“筆畫轉折處方多圓少”、“用筆有隸書筆意”簡單明瞭的語句,把歐體字的筆法特點,圖文並茂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還有部首解析中列舉的三點水“沉”、“流”兩字,恰當的行文,使人對歐體字點畫的“變化多端,平中求險”的異體奇勢一目瞭然。使初學歐體楷書的人從一開始就得到嚴格的用筆方法的訓練,懂得結字規則,在書法練習中體會用筆原則,紮實地掌握用筆的基本功!歐陽詢的楷書特點我們不一一列舉。就他的楷書簡單地歸納一下有以下幾個特點:

    1、險峻刻歷、剛勁挺拔;

    2、清雅秀麗、瘦健俊美;

    3、規矩端正、一絲不苟;

    4、大小有法、錯落有致。

    此文轉自筆者QQ空間日誌!

    謝絕複製貼上!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是喜歡書法喜歡繪畫喜歡讀書的琴語簫意!

    我在吉林!

  • 2 # 水墨江南2020

    歐體的奇在筆法的險峻,線條剛毅,結構重心偏移上,正在字型方正,布白的均勻,章法的統一上!如圖

    起筆收筆乾脆利落,如刀切一樣平齊。重心偏而穩,字型方正而筆法變化多端!

  • 3 # 見知920

    歐體楷書,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在結構上對於欹側的運用是無處不在,純熟而自然。歐楷的險絕幾乎在每個字中都是存在的,需要我們認真去觀察、發現和體會。

    現略舉幾例作參考:

    左右結構的字:信、勒

    如圖中紅線所示,“信”字單人旁的豎右傾,右邊言的左豎左傾,一左一右形成了夾角,形成了欹側的效果,整個字看似傾斜,卻以欹側的效果互相支撐,穩定了重心。另外,這種左右傾斜的處理,也使得整個字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生氣,比那些四平八穩,平淡規整的字要高得多,處理得非常精彩。同理,“勒”字左邊革字旁的豎和右邊力的折筆,也是一左一右形成欹側的效果。

    上下結構的字:南、崇

    如圖中紅線所示,“南”字上邊的一撇向右傾斜,和下邊的豎筆略向左傾斜,形成欹側的效果,它並不是我們常見的結構規則裡所講的上下對正,而是一左一右形成一定角度,同理還有“崇”字,亦是如此。不再重述。

    這裡僅僅是舉了幾個例子,類似這樣的例字在九成宮裡,甚至歐陽詢其他碑帖裡比比皆是,運用頻繁而且自然,絕無刻意為之。這一處理方法,歐陽詢應該也是向王羲之學習的,因為在王羲之的書法裡,尤其是蘭亭序和他的行草尺牘裡,就有大量使用欹側的例子,這裡不再展開說明。歐陽詢善於學習前人的精妙之處,他不僅學習魏晉的鐘王,還學習魏碑、隋碑等優秀的書法,並加以利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而轉化為自己的書法風格,所以他能夠有所成就。這就需要我們在臨帖時要細緻地讀帖、觀察、分析,學習這個精妙的結構處理方法,並且運用到自己的字當中,成為自己的東西。

  • 4 # 山野大伯

    歐體楷書為歷名家所喜愛,其字在險峻中求平穩,結構嚴謹,平白均勻,字型瘦長,筆畫瘦勁,象拉滿力旳弓,又不失法度。

    就拿歐公的"九成宮"來說吧,這個九、挍等字,橫畫微向左上斜,象"九"一撇拉正了整個字的重心,"挍"字最後的捺使整字平穩,總之,在九成宮裡有很多這樣的字。先造險峻後復平穩,歐公的字,象一個蓄勢待發的運動員,渾身是勁,氣度非凡。

    我們學習歐體,先要理解它的特點,再讀帖、臨帖,這樣收效會更快些。

  • 5 # 杉石石

    歐體楷書結字以險峻著稱,追求險中求穩,歐陽詢在字結構上造險的用意就是要在結構上創新求變,展現出他的風格特點。

    他的字確實如你所說欹中求正,欹中有正,他求險,所以他的字基本取勢都是左低右高,稍稍向左傾斜,但看上去卻並沒有不正的感覺,這是因為歐陽詢在結構上弄險傾斜的同時,透過對筆畫的巧妙安排,使字的重心又重歸於平正安穩。

    從上面圖中可以看到,歐體字採取左低右高的取勢,幾乎所有橫畫都不是平的,而是向右上方取勢。但字整體卻並沒有失去重心。

    從這張圖中可見,很多字的上半部分都向左下方傾斜,比如“懷”、“遠”、“克”字等,但都透過字的下半部分的筆畫的稍向右側外展而將重心拉了回來。

    那如何理解歐陽詢欹而正的這種風格呢?

    我們知道,歐陽詢在結構安排方面堪稱大師,在結構弄險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那他為什麼不把字寫得平平正正的,非要追求險峻呢?

    其實這恰恰是他高人之處,我們在初學書法時,就被告知要把字寫得端正和平正,也就是說,平正是對書法學習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端正和平正也包含有工整、安穩、均稱的意思。

    這種對初學者在平正上的要求,帶有讓你遵守書法結構最基本規則的意味。

    在學會了平正之後,還不能滿足,因為總是把字寫的端端正正,雖然工整,但卻缺少書寫情趣,缺少藝術性。因為追求變化和不同幾乎是一切藝術形式的共同屬性,所以,學會了平正之後,就得向追求變化,追求不同的方向努力。

    而比平正、端正更高的境界的就是險峻,在險峻之中還能保持平正和端正,這也是所有在書法結構方面有特點的書家都非常想達到的境界。

    歐陽詢在求險求變方面堪稱做到極致,他總能透過欹側、傾斜等手段將字的結構帶到險境,再透過筆畫的巧妙安排和筆畫姿態上的巧妙調整將字從險峻中拉回到平正之中。

    ·歐陽詢《皇甫君碑》

    他深知過於平正就沒有意趣,過於險峻就失法度,所以他在平正與險峻之中找平衡點,打破平正求險峻,在險峻之中又去找平正。

    其實,歷代書家中深諳此道的書家很多,比如米芾也是這方面的高手,他也善於透過造險的手段製造藝術情趣。

    透過對歐體結構方面的學習,可以使我們瞭解歐陽詢弄欹求正的良苦用心,最終學到他在結構安排上的精華特點,會對提高我們的書藝水平帶來幫助。

  • 6 # 翰德堂

    這是個與字型結構相關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提問。對於初學者,不必過度考慮字形的欹與正。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物體(房屋,高樓大廈,室內傢俱等等)早已經給你打上了欹與正,對稱與失衡,完整與缺陷的意識絡印。比如:當我們看到一把四條腿的椅孑,其中一條腿斷了一半,你的視覺意識會馬上判斷出有缺陷,你不會去坐;又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破了邊的杯子或碗,立刻會判別出它是有缺陷的。這種本能每個成人都已具備,不必再去研究它然後淂出結論。這是對物體“完整”、“平衡”與“對稱”概念的意識。椅子也好,杯子也好,只要它是完整的,平衡對稱的,即便是把它放倒或傾斜它都是完美的,否則反之。我們看字也是如此。一個字只要是完整的、平衡對稱的,整體的傾斜與平正都是完美的。創作時需要欹與正的對比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與顧客聊天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