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麟天下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當然除了經費問題,戰爭的勝敗,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將領,將領是戰爭的直接指揮者,對勝敗十分重要。魏忠賢后來大力支援前線的袁崇煥,袁崇煥也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人,在他的指揮下,皇太極被壓得死死的。不過魏忠賢下臺以後,東林黨可不放過袁崇煥,在東林黨的陷害下,袁崇煥最終被崇禎殺害了。

    魏忠賢雖然有很多不是,但是他卻延續了明朝的壽命。

  • 2 # 史不知味

    壓著打?那當然不可能,只能說勉強守得住而已,別那麼急著給魏公公臉上貼金,畢竟魏公公也是破壞者之一。

    當然,明之所以會走到不可挽回的境地,歸根究底來說還是因為朱某檢能力不足,實在挑不起大梁。

    那麼魏公公得勢之時,明為什麼能夠勉強守得住呢?這就得說說魏公公這個人的聰明之處了。

    畢竟只有朱某校安枕無憂了,他才能憑藉著朱某校的信任而繼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沒有朱某校他就什麼也不是。

    所以對於當時的局勢,魏公公也很重視,乃至於派人給孫承宗送去了緊缺的物資,讓孫承宗能夠無一時之後顧之憂。

    為什麼說無一時之後顧之憂呢?因為魏公公之所以會給孫承宗送物資,說白了也是想順便拉攏孫承宗為自己所用。

    但是孫承宗卻拒絕了魏公公的拉攏,這就造成了魏公公後來找他麻煩,當然這也是孫承宗暫時穩定了局勢之後的事。

    這一點魏公公還是拎得清的,不能在遼東局勢未穩的時候下手,那樣必然會讓孫承宗所做的一切前功盡棄。

    可是呢,他又知道不能只肥自己一個人的口袋,皇上朱某校的口袋也不能空,朱某校的口袋一旦空了那可要出事的。

    朱某校在位時期為什麼能夠不用為錢的事發愁?原因就出在這了,因為魏公公弄來的錢一分為二了。

    一份進了魏公公的口袋,另一份就進了朱某校的口袋。

    明想要守住遼東,那當然就得調人過去打,既然要打了,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當然就得有錢。

    也因為魏公公弄到了足夠多的錢,朱某校才能放心地讓人在那邊打。

    不過,魏公公說到底也是一個破壞者之一。

    他刮這些士紳地主越狠,士紳地主反過來自然也就刮百姓越狠,這其實是一個死迴圈。

    魏公公對於打壓異己一事也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孫承宗經略遼東經略得好好的,但就是因為不接受他拉攏,就被他給踢下去了。

    這樣的事,魏公公並不止做了這一件,而是很多,這也才會讓他在朱某校去世之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所以說呀,魏公公確實有他做得對的一些地方,但真要說起來的話,其實魏公公對明終究是害大於利。

    只不過,為了帝王之道當中的一個所謂的“平衡”,魏公公這樣的人才不得不存在而已。

    賜死了魏公公也不打緊,只要他稍微懂點帝王之道,他就應該在魏公公之後扶持一個李公公或者王公公,讓朝堂局勢保持平衡。

    只可惜,朱某檢完全不懂,所以他沒有扶持一個李公公或者王公公去制衡再一次得勢的東陵。

    東陵之害,可以說遠超魏公公。

    於打壓異己而言,他們做得也比魏公公更為過分,以至於那些將士根本不敢用命,只能瞻前顧後。

    為什麼?

    輸了,他們要問罪;贏了,他們也要找藉口問罪。

    誰還敢用命?

    也正是魏公公倒了之後,讓他們得勢了,才逼著那一個個還算有幾分能耐的人向對手選擇了投降。

    所以我才說,他們之害遠在魏公公之上。

    皇帝若不察,失位還是小事,失國才是大事。

    但是由於朱某檢的能力有限,所以他是既失位又失國。

  • 3 # 歷史微探索

    中中國人向來喜歡用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這種絕對面的標準來看待某個人或某件事,但事實上我們自己其實心裡要清楚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的黑或者絕對的白,忠臣就一定是好人?忠臣就一定與國於民有利?奸臣就一定是壞人?奸臣就一定是於國於民有害?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有說“沒有永恆的朋友,但有永恆的利益”,所以說,不管說是忠還是奸,是好還是壞,皆是為利之驅使,有人說,明朝言官多忠魂,不畏權貴,敢捨命直言,的確,有些人對於利的追求在於財帛權勢,而有些人對於利的追求卻在於身後之名,言官傲骨,仗義直言,為國為民提出寶貴建議,確實值得尊敬,但也不乏只為博得忠諫之美名,卻無實際意義的空談,以及不顧大局,執意死諫,罔顧家國利益者。

    縱觀明末數十年間的光景,清濁交渾,很多事不是說拿刀殺人的就是惡人,因為真正的惡人更善於借刀殺人,我們都知道奸黨魏忠賢,為一己之利,大肆殺戮,的確算不得什麼好人,但是站在他的對立面的那群官宦清流就都算的上是好人?忠臣?其實你仔細看一看明末的慘狀其實就能發現,這些人才是明朝最大的吸血鬼,只不過他們的手段比起魏忠賢這個文盲拙劣粗糙的殺伐,構陷更加的高明,完美。

    明末是一個悲慘動盪的是個時期,確實對於明朝的滅亡其實很難說就歸咎於某一方面原因,畢竟1.自然原因,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這放在任何時期都是一大致命因素,2.內部的腐朽,從內到外,根子裡都爛透了。3.外部的壓力,滿清的攻伐,4,農民內部的階級衝突,起義活動的衝擊等等。其實對於明朝的滅亡因素,歷史早有定論,“亡於黨爭”,而即便說後來勵精圖治,勤儉樸素,兢兢業業的崇禎帝滅掉魏忠賢,準備重整大明,結果反倒是更加束手束腳,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何為,黨派一家獨大,忠臣充斥朝野爾。

    明朝弱嗎?朝廷是弱,但是大明不弱,反倒是很強,強私而弱公,大明皇帝打戰都沒錢,靠大臣們捐獻接濟,卻一個個叫苦裝作清廉,結果李自成一來,全成了笑話,有人可能說了,你這扯遠了,和題目問的不相干,但其實這些都是引子,接下來才是我要說的最終結論。

    為什麼魏忠賢時期,遼東戰局穩定還佔據一定的優勢,通過上面說的其實我們很容易得出結果

    所以說,人分多面,事也分多種,有的人雖然幹了壞事惡事,但卻也造成了一定好的蝴蝶效應,而有的人自以為乾的是好事善事,但卻對國家對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所以啊,世事這個東西啊,還真說不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

    不過可以證明的一點確實,不能站著撒尿的閹人最後卻能站著赴死,而滿嘴忠義道德的清流,卻默默的屈下了膝蓋!!!

  • 4 # 朱由桓

    說魏忠賢掌權期間,明朝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完全是誇大其詞的說法,明朝整體上是處於被動防守的局面。

    而天啟六年、七年明朝依靠寧錦防線先後兩次擊退努爾哈赤的大軍,尤其是天啟七年這次,後金大汗皇太極率大軍圍攻遼東重鎮寧遠和錦州,明朝在遼東巡撫袁崇煥的指揮下,憑藉堅城與大炮,給後金造成了相當大的傷亡,雙方僵持二十幾天,至六月初,皇太極的兵馬無功而返,這就是被後世津津樂道的“寧錦大捷”。

    所以,朝廷上下以及後世將這次成功擊退後金當成典型極力宣傳也不為過,就像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所說的那樣:“遼左發難,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當時的遼東經略高第主張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這不但是高第的想法也是當時朝中絕大多數人的想法,正是由於袁崇煥的堅持,才有了後來的寧錦大捷,不然早在天啟六年,山海關之外就盡數歸後金所有了。

    冷靜的來看,兩次成功擊退後金只能算是戰術上的勝利,而對當時明朝與後金整體的形勢並無改關,明朝依然處於被動防守的局面,也就不存在在遼東戰場上壓著後金打了。

  • 5 # 蛙哥說歷史

    一、徵收工商稅,擴大財源

    “有錢能使鬼推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軍隊打勝仗,就要國庫有錢花。魏忠賢執政的幾年中,明朝國庫的經濟形勢是有所好轉的,因為魏忠賢延續了萬曆年間的礦監政策,通過向礦主和商人手工業者收稅,擴大了明朝的稅收來源。

    東林黨為代表的官僚階級反對向士紳工商階級收稅,反而要在負擔最重的農民階級加收遼響,其實主要財富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手中。魏忠賢就瞄準這些權貴階級,逼這些真正有錢人掏出錢來,這也讓魏忠賢成為了東林黨的眼中釘,肉中刺。

    明朝遼東局勢有所好轉,最大的原因就是採取了以守為攻的正確的軍事策略。可惜的是明朝東林黨的文人們,都是一群沒有耐心的鍵盤俠,只是噴起來厲害,這才自毀了長城,給了後金有機可乘。

    魏忠賢當權三年,對遼東局勢貢獻最大的貢獻當然還是孫承宗、袁崇煥這兩位前方軍事領袖,但魏忠賢保證了前方軍事統帥的基本穩定,保證了孫承宗的關寧錦防線計劃的順利實施,保證了遼東軍餉的充足。孫承宗之後魏忠賢又重用袁崇煥,取得了關寧大捷,打傷了努爾哈赤,抵擋住了皇太極的進攻。可以說,對於國家大事,魏忠賢還是不含糊的。

    魏忠賢的最大貢獻其實還是保證了明朝社會的基本穩定,只要保證明朝社會內部不出大的問題,僅靠後金八旗的騎兵,是不可能把明朝整個國家打敗的,遼東的局勢也能有所保證。而明朝社會內部的問題根源就在於東林黨一家獨大,沒有勢力制衡,國家無法從工商士紳階級手中受到稅,只能不斷壓榨底層的農民,導致農民大量破產。

    魏忠賢的閹黨其實代表的是皇上的意志,在和東林黨為代表的官僚士紳階級作鬥爭。東林黨代表的都是大商人,大地主和官僚階級的利益,他們和國家的利益是有衝突的。當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之後,東林黨就失去了制衡,迅速廢除了工商階級的稅收,終於把明朝社會推向了崩潰的深淵。

  • 6 # 野史也是史

    魏忠賢得勢三年確實不假,但明朝在遼東壓制後金的時間並非僅有這三年。這種形勢是從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失利後開始,一直持續到崇禎年間鬆錦之戰前。魏忠賢在這期間,對戰局是有促進作用的,但不是決定性的。

    魏忠賢對遼東戰局的積極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能很好的延續明熹宗定下的稅收政策,使得遼東糧餉得以保證;二是魏忠賢勢力對東林黨的壓制,使得遼東經略沒有頻繁更換。魏忠賢的作用僅是對戰局的錦上添花。

    明熹宗即位後,魏忠賢與客氏開始飛黃騰達,但還不足以左右朝政。魏忠賢的得勢是在天啟四年,在與東林黨爭權成功之後,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從史料上看,明熹宗並非一無是處,相反魏忠賢一直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明熹宗對大明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都是很清楚的,魏忠賢對大局的所作所為都得到了明熹宗的默許。簡而言之,魏忠賢僅僅是明熹宗的對付東林黨的一個棋子。明熹宗時期,遼東戰局一掃萬曆末年之頹勢,打了不少勝杖。

    袁崇煥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到重用的,出現了炮轟努爾哈赤,寧錦大捷及重創皇太極的可惜局面。之所以會有這種形勢,就是遼東戰場有充足的糧餉和得力的將帥。明熹宗時期的對稅收的改革,魏忠賢是有一定的功勞的。

    他恢復了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和海稅,修繕了黃河水道,向東林黨勢力範圍的產業徵收款項。這些措施所得的錢財,全被變成糧餉送往遼東。還有魏忠賢勢力對東林黨的打壓,客觀上促進了大明遼東用人政策的穩定。

    但話說回來,遼東戰場之所以能出現壓制後金的局面,並非是因魏忠賢而形成,而是萬曆後期對遼東局勢的把控及充足糧餉等因素的共同結果。山海關到寧遠鎮一帶形成的關寧防線,成為明朝抵抗後金進攻的戰略要地。

    薩爾滸之戰後,萬曆迅速起用熊廷弼經略遼東,遼東防務得以迅速完善,對後金形成了全面壓制之勢。萬曆駕崩後,大明政局動盪,熊廷弼下臺,導致遼陽及瀋陽等重鎮相繼陷落,大明與後金在遼東才出現攻守平衡之勢。

    之後的明廷,對熊廷弼和王化貞兩人的使用舉棋不定。王化貞主張主動進攻,而熊廷弼主張以天津等地為策應,將重兵屯在山海關,進可攻遼東,退可防後金繞道入關,能保證京師的安全。廣寧之戰失利後,兩人被免職。

    天啟二年,王在晉出任遼東經略,他贊同熊廷弼主張收縮防線的策略,不再將兵馬錢糧投放在遼東。王在晉認為應該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築城作為屏障,防止後金據山海關外高地向關城進攻。建議遭到孫承宗等人的反對。

    孫承宗認為,八里鋪離山海關太近,應該將防線推到關外二百里的寧遠。在孫承宗說勸說下,明熹宗決定採取主動進攻戰略。熊廷弼因不斷的黨爭而被殺,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關寧防線形成,也正是魏忠賢得勢之時。

    這條防線在明熹宗時期,確實是一條非常得力的防線。明熹宗與魏忠賢大力追繳拖欠賦稅、提解羨餘、增收榷稅等增補國家收入,當時的國內也沒有出現大規模動盪。這是遼東戰局向好的主因,是戰略與補給的共同作用。

    這種形勢一直持續到崇禎十三年的鬆錦之戰,在崇禎催戰之前,洪承疇集結了大量明軍野戰精銳,採取守而兼戰的策略抵禦清軍。第二年,洪承疇先後擊敗濟爾哈朗和前來增援的多爾袞,此時明軍的態勢是全面佔優的。

    寧遠鎮在天啟年間和鬆錦之戰前期,是作為進攻型軍鎮存在的。崇禎年間政局糜爛,糧餉不足,明軍已很少有進攻之勢,關寧防線也喪失了昔日的功效。清軍吞併蒙古漠南諸部後,進攻明朝腹地的路線有了更多選擇。

    當時的遼西走廊已經完全暴露在清軍的進攻範圍中,關寧防線徹底失效,死守只不過是做給崇禎看而已。崇禎年間,大明財政進一步惡化,遼餉也成為百姓負擔。為何還要堅守一條毫無意義的防線?可能只有崇禎知道。

    崇禎中後期,遼東局勢已經不可挽回,也可以說是崇禎將天啟年間遼東的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隨著袁崇煥、孫元化、劉策等人相繼被誅,再加上東林黨的肆虐以及遼東利益集團的形成,大明在關外的失利已勢不可擋。

    人們在總結大明遼東戰局退變原因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找戰局向好時的因素。很多人將天啟後三年的遼東局勢說成是魏忠賢的功勞,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遼東戰局的形成及轉變,有它自身的複雜原因。

    魏忠賢的得勢與遼東戰局的變化沒有必然聯絡,熊廷弼的被殺,雖與黨爭有關,但魏忠賢難辭其咎。總之,魏忠賢並非有心遼東戰事,文中原因只是他無心插柳的結果。因此魏忠賢得勢三年不假,但與遼東關係不大。

  • 7 # 薩沙

    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事實上,魏忠賢對於遼東戰局只有巨大的破壞。

    遼東之所以能夠在數年內保持穩定,主要是孫承宗坐鎮遼東,力挽狂瀾的結果。

    因為孫承宗的地位特殊。

    在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孫承宗以左庶子充當日講官。

    日講官是幹嘛的?

    地位似乎不高,但就像黑社會大哥的司機一樣,是皇帝的心腹,每天都要見面的。

    皇帝對孫承宗的能力和為人都非常信任,給予全力的支援。

    皇帝曾經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並賜尚方寶劍、坐蟒等,內閣大臣將孫承宗直送到崇文門外。

    然而,魏忠賢上臺以後,開始試圖控制軍政大權。

    因為孫承宗掌握遼東兵權,魏忠賢試圖控制他,派出宦官監視軍隊。孫承宗對魏忠賢很瞭解,對派來的宦官非常冷淡。

    期間孫承宗堅持攻勢防禦戰略,沒有退守註定守不住的山海關,而是聽從袁崇煥的建議防禦寧遠。

    正當寧遠城池建好,攻勢防禦大體具備,魏忠賢卻來干涉。

    他認為孫承宗在皇帝心中位置很高,又掌握兵權且不是閹黨,給予打擊。當時魏忠賢清洗東林黨骨幹,孫承宗感到危險,親自趕赴京城試圖面見皇上,訴說閹黨危害。

    然而,魏忠賢權勢已經很大,不但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著求情,說孫承宗想要謀害他。

    皇帝輕易為之,孫承宗不但沒有面見成功,沒多久還被藉故罷官。

    然而高第上臺以後,被遼東局勢嚇呆,命令明軍後撤200裡,全部退守山海關。

    如果明軍按照高第的命令撤退,當年遼東防禦就會崩潰。而清酋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辭職後,率軍大舉進攻。

    好在關鍵時刻,袁崇煥與滿桂、祖大壽等拒絕撤退,依靠昔日與孫承宗做的軍事準備迎戰。

    由此,事實很清楚了,孫承宗是對的。

    皇帝朱由校記孫承宗大功,讓他的兒子世襲錦衣衛千戶,繼續重用孫承宗。

    事實證明,魏忠賢不但沒有遼東戰場轉危為安,反而添亂,險些導致局勢崩潰。

  • 8 # 深度讀歷史

    我是深度,我有我的觀點

    我不明白,題主所說的明朝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的觀點是從何而來,事實上從薩爾滸之戰開始,明朝在遼東戰場上基本是節節敗退,無論是東林黨得勢還是閹黨得勢,無論是天啟朝還是崇禎朝,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戰績僅僅是是寧遠保衛戰的成功,而野戰基本無一勝可言。

    熊廷弼與王化貞著名的經撫之爭,著名的經撫之爭不就發生在魏忠賢得勢的那些年,熊廷弼當時極力主張穩固防守,以廣寧為中心沿遼河一帶實施防禦反擊。而王化貞好大喜功一意孤行主張積極進攻收復遼東失地,結果率大軍輕敵冒進在西平被努爾哈赤一舉擊潰,兵敗如山倒,不僅沒有收復失地反而連廣寧重鎮都丟失了,已經無險可守的明軍被迫全線退守山海關內。

    而遼東督師孫承宗下臺後,魏忠賢安排兵部尚書高第出任遼東經略,全面取代孫承宗的工作。高第到任之後,依照魏忠賢的思想開始全面推翻孫承宗過去的部署,,開始全面收縮併力,並主張放棄已經構建好的關寧防線,結果就在撤回山海關內的過程中,卻遭到了後金軍隊的追擊,被迫遺棄了大量戰略物資。

    從魏忠賢得勢的時候,明代在遼東還佔據著瀋陽、遼陽等遼河以東大部分國土,到魏忠賢得勢之後,不僅遼河以東全部淪陷,連整個山海關外的國土都丟失殆盡,在這種一敗塗地的局面下,還談什麼壓著皇太極打?

  • 9 # 闡釋君

    因為眾多歷史影視劇對於明朝太監的醜化,導致現代人談起明朝太監無不認為行為奸詐,心理變態,殺人如麻,當然明朝太監確實有也做過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最為出名的就有劉瑾和魏忠賢,魏忠賢又以九千歲的名聲在外,不瞭解歷史的人甚至以為魏忠賢有威脅皇權的能力,其實很多人不瞭解在魏忠賢得勢的時候,在遼東戰場上,明朝的局勢雖然達不到碾壓著滿清打,但基本可以達到不畏懼,有勝算,而不是像後期崇禎上臺後,輸多勝少,遼東防線在魏忠賢的支援下也是穩固建設,官兵軍餉有保障,加上有孫承宗,和袁崇煥這兩位牛人在,甚至在正面戰場上還有關錦大捷這樣的打勝仗。那為何魏忠賢在和不再差別這麼大哪其實從古到今戰爭都圍繞著一個字,”錢“

    魏忠賢善於整治讀書人

    魏忠賢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排除異己,手段殘忍,殘害忠良,這些罪狀他都有,但他也有一點是他最大的優點,也是整個明朝自萬曆開始缺少的,就是對於讀書人魏忠賢下手狠毒,可以說讀書人那套,子曰,之乎者也,禮儀朝綱,對他完全無效,你不是想青史留名嗎,你不是悍不畏死嗎,不是要死諫上聽嗎,那就成全你,用東長手下羅列罪狀,滿門以忤逆治罪,全家更著你一起死。可以說魏忠賢在的時候是文官集團最苦逼的時候。

    魏忠賢能掙錢。會收稅。

    萬曆末年大明對於後金政權也就是滿清有一場著名的薩爾滸戰役,結局是明朝慘敗,從此喪失了在遼東的統治地位,再無力和滿清在野外進行大規模會戰,局勢可以說十分不好,努爾哈赤也在戰後厲兵秣馬整理遼東準備進一步南下,魏忠賢在的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委以重用,也正是魏忠賢支援在關寧地區設立防線,也才有了後來的關錦大捷。努爾哈赤被袁崇煥一炮擊落馬下,沒幾天就去世了,大名此時在遼東局勢大有好轉,其實只要在等個幾年,遼東自己就可能內部崩潰,遼東十幾萬部隊,各種軍餉,軍糧,武器,彈藥,軍服被褥那是一大筆開銷,也是因為魏忠賢的工商稅,朝廷才有能力支付如此開銷,明朝的國庫都被萬曆三徵花光了,天啟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這也是魏忠賢的主義,那些富商是被逼無奈掏腰包,可是他們家大業大的不敢造反,所以只要不要太過分都得老實交錢,魏忠賢主政的天啟年間河南乾旱,甚至還免除了農民稅負,還修復黃河河道,這在崇禎時是不敢想象的。

    崇禎一心想當一箇中興之主可惜能力不夠,更是信錯了人

    東林黨幫助崇禎上位,可以有理由懷疑天啟的落水市場陰謀,崇禎天真的以為魏忠賢的過分是明朝的病根,所以除之而後快,可惜魏忠賢不是好人,可是他實幹,但那些讀書人不但不是好人,卻更加幫倒忙。

    崇禎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那麼不徵工商稅打仗的錢哪裡來?這一筆稅就算在農民的頭上了,而且東林黨還取消了礦稅。 所謂煤老闆不交稅,資本家不交稅,每年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苦哈哈卻是連年加稅,而且東林黨一幫子還取消了各地的驛館,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個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為什麼天啟帝蘇州發生民變,而陝西那裡的窮苦之地卻沒有,因為蘇州那邊的人有很多資本家,魏忠賢的政策已經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記裡面有幾個人就是商人。

    陝西那邊,魏忠賢沒有加那些農民的稅。有飯吃誰去造反?有人可能會說,崇禎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時期。哪朝哪代沒有災難?為什麼天啟帝的時候沒人反,到了崇禎帝的時候造反的人那麼多? 好,就算是退一萬步說,都小冰河時期了,農業大幅度減產,為什麼朝廷還是往農民頭上加稅,而不收資本家的稅? 光種地要收稅,開礦不交稅?做生意不交稅?有人說東林黨清廉啊,從不妥協啊,為國盡忠啊什麼的,東林黨真的清廉?清朝入關的時候錢謙益家的錢連滿人都為之瞠目,為國盡忠?後來他投降了,東林黨從不妥協?就是因為他們不妥協才使得明朝喪失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時楊嗣昌說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後金談判,盡全力把流寇剿滅了再說,然後就一幫子東林黨人說什麼天朝安能屈服於蠻夷之類的話,明朝不是東林黨弄沒的是誰?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一個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是崇禎的遺言,可以說大明朝的滅亡是所有王朝中最為可惜的,大明既沒有唐朝的軍鎮格局各自為政,皇帝朝不保夕,太監都可手刃之,也不想宋朝被打倒服服帖帖,還是壓倒性的優勢,大明亡於東林黨,亡於君臣離心。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別搞笑了,九千歲當政的時候,明朝的對手並不是皇太極,而是努爾哈齊。

    那麼這時候滿洲在幹什麼?這時努爾哈齊在進行內部整合,這時候擺在努爾哈齊面前的是兩個問題,而且是關乎滿洲國本的問題。

    第一、努爾哈齊只是名義上征服了遼東,但是私底下遼東漢人在進行抵抗運動。這一時期漢人除了逃亡明朝控制區之外,還經常往水井投毒,打落單滿洲人的悶棍,或者是聚眾圍殺少數滿洲人,所以努爾哈齊不得不規定滿洲人漢人必須分開居住,滿洲人不許單獨出行。

    而且,努爾哈齊認為搞抵抗運動的都是不居於家、不耕田、閒行乞食、無谷、想要逃亡明朝的光棍,所以下令在全境捕殺無谷之人。你也可以理解為努爾哈齊在割漢人的韭菜,因為滿洲作為征服者,計丁授田,八旗壯丁家家戶戶都有土地,所以滿洲不可能無谷,只能是漢人充斥了無谷之人的群體。

    對於努爾哈齊來說,他必須把本族的滿洲人以及歸附他的蒙古人和漢人的生存放在第一位,因為沒了他們也沒人效忠努爾哈齊,再加上當時遼東漢人並未人心未服,所以努爾哈齊就割漢人的韭菜,來保證八旗人員的經濟來源。

    所以,九千歲秉政的時期努爾哈齊正在進行內部洗牌,而且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努爾哈齊要的只是滿洲大汗,而非取代明朝。但是他的繼承人皇太極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所以皇太極推翻了他老爹的政策,對漢人採取懷柔的態度,通過對明朝的戰爭來轉移糧食危機。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大名著,你最喜歡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