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首先,題主所說的“聞鼓而擊,鳴金收兵”指的是古代戰爭中,受限制於通訊方式的落後,將領一般透過擊鼓和鳴金(類似於敲鐘)的方式,來指揮己方部隊的進攻或者撤退。與後面所提到的鼓樓和鐘樓並沒有直接的聯絡。

    晨鐘暮鼓

    慶幸咱們華夏燦爛悠久的歷史,各位大大的家鄉的城市如果古建築保護得好的話,都可以在自己的城市中找到“鐘樓”和“鼓樓”這樣的建築的。

    為什麼幾乎每一座中國的古城中都幾乎有“鐘樓”和“鼓樓”呢?

    咱們華夏族自古以來,就是勤勞的民族,講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光看太陽也不是辦法,後來我們的祖先把一天的時間分為了十二個時辰。城市裡面,在城市的中心或是帝王的宮殿裡面修建“鐘樓”和“鼓樓”,在每天的特定時間進行擊打,用作報時之用。

    早在漢代之時,便有了“晨鐘暮鼓”的規定,“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但目前未發現漢代有專門建立“鐘鼓樓”的記錄。後來在南北朝齊武帝時期,人們在宮殿前的景陽樓上懸掛大鐘,用於晚上報時,和白天的鼓聲遙相呼應。於是“鐘鼓樓”正式出現在古代城市之中,直至唐代,“晨鐘暮鼓”成為了固定的報時制度,政府專門在宮殿的南北面和城內的寺廟內建立了“鐘鼓樓”。

    除了報時之外,“鐘鼓樓”在古代也同樣用於對城中百姓通報重大警訊,或是禮儀之用,比如帝祭天或是皇帝駕崩等。

    “鐘樓”、“鼓樓”在城市中往往相伴而生,沒有鼓樓少,鐘樓多的說法

    題主說的鼓樓少,鐘樓多的說法是不成立的,鐘樓鼓樓往往對伴而建,黎明擊鼓,傍晚敲鐘,後來很多地方兩者乾脆和二為一,統稱“鐘鼓樓”。

    之所以有人會認為鼓樓少於鐘樓,可能是對比於金屬所鑄成的鐘往往比用動物面板蒙出的鼓更容易儲存和流傳的緣故,所以我們現在常常看到鐘樓鍾往往有儲存完好的鐘,而鼓樓中的鼓往往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糜爛消失了。

  • 2 # 香茗史館

    這個根本不是一回事啊,“擊鼓而進,鳴金收兵”是軍事號令,是戰場上透過擊鼓和敲鉦來指揮軍隊的一種手段;而鐘鼓樓卻是城市中的建築,主要是用來報時的。

    “擊鼓而進,鳴金收兵”是軍事號令

    擊鼓和鳴金是古代常用的軍事指揮號令,擊鼓便是指敲戰鼓,鳴金也就是“鳴鉦”(注意不是鑼)。《說文解字》中有載“鉦,似鈴,柄中上下通”,鉦是一種古代樂器,用銅製成,顏色似金。

    △“鉦”是一種古代樂器

    《荀子·議兵》有載,“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思就是聽到敲鼓生便發動進攻,而聽到鳴金聲則收兵撤退,在古代相對落後的通訊條件下,這是一種較為便捷且極為有效的軍事指揮方式。

    關於“擊鼓而進”的來歷,有著這樣一種傳說:傳說古時東海流波山上一種叫做‘夔’的動物,形狀像牛,全身青黑色,發出幽幽的光亮,頭上不長角,而且只有一隻腳。其目光如電、叫聲如雷,十分威武雄壯。皇帝認為其叫聲可以鼓舞士氣,於是用其毛坯製成八十面鼓,讓玄女娘孃親自擊鼓,頓時聲似雷霆,直傳出五百里。

    △傳說中的‘夔’

    而關於“鳴金收兵”則可能源於陰陽五行家的說法,古時以東南西北中對應五行,即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因古代作戰通常在日落前收兵,而此時太陽正在西方,在五行中對應金,故而便有了鳴金收兵的說法。

    “鐘鼓樓”則是民用設施

    古代城市中的鐘鼓樓最早乃是專用的報時建築,在實行裡坊制(類似於現代的小區)的城市,夜晚通常實行宵禁,早晚擊鼓便成為了開關坊門的訊號。直到元、明時期,鐘樓和鼓樓才開始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

    古代時沒有時鐘,計時只能依靠日圭和漏壺,這種計時方式顯然無法大規模普及,因而百姓想要知道時間,全靠官府設定的鐘鼓樓報時。除了報時這個功能之外,鐘鼓樓通常還有預警的功能,類似於現代的防空警報。

    綜上所述,“聞鼓而擊,鳴金收兵”和“鐘鼓樓”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鼓樓、鐘樓”通常是相對而建的,並不存在多少的問題。

  • 3 # 漁耕樵讀

    鐘鼓樓是用來報時的,並不是用來排兵佈陣的。你現在看到的鐘鼓樓都是用來報時的,所謂晨鐘暮鼓,就是指在白天的時候敲鐘,在晚上的時候敲鼓。

    最早的時候,其實是暮鍾晨鼓,因為鼓是用來動員的,在古代戰爭也是也是有一鼓作氣的說法。在漢朝蔡邕的《獨斷》中提到:“鼓以動眾,鍾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個詞叫做“漏夜”,也就是深夜的意思。現在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它的意思了,其實漏就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那為什麼沒有“漏晝”這個詞呢?

    其實那是因為白天有更好的計時工具,我們稱之為日晷。它是依靠太陽來計時的,所以被稱作日晷。在唐朝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中寫道:“日晷已雲極,宵漏至此長”。意思就是日晷在今天已經是它能用的最長極限了,夜漏將會用的越來越長。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一天,在這之後夜晚將逐漸加長。可見古人白天是不用漏來計時的,所以也沒有“漏晝”這個詞。

    漏在中國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已經不太好考證了,在東漢時期就有詳細記載如何製作水漏的過程。但是水漏有明顯缺陷,因為在中國北方冬天容易結冰。所以後來人們就發明了沙漏,最著名是明初的五輪沙漏,它有五個驅動輪組成,用流沙作為動力,可以使指標擺動,準確的顯示時間。

    扯的有點遠了,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鐘鼓樓的事情。在南北朝時期,暮鼓晨鐘被改成了晨鐘暮鼓。在唐朝的時候,白行簡在《李娃傳》中寫道:“久至日暮,鼓聲四起。姆曰:鼓聲發矣,當速歸,勿犯禁”。在《唐律》中也明確規定:“閉門鼓後,開門鼓前,無故至本坊以外者,笞二十”。

    西安的鐘鼓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鐘鼓樓,它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三年。而且西安鐘鼓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鐘鼓樓是分開的。而大多數鐘鼓樓實際上是鐘鼓合一的,因為計時工具只有一個就行,沒必要非要用倆,所以鐘樓比鼓樓多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寺廟裡其實也是鐘鼓都有的。

    寧波的鐘鼓樓始建於唐朝,據說它的刻漏最早是非常精美蓮花漏,在宋代製作完成的。王安石曾為它撰寫了《刻漏銘》

    君子小人,興息維時。東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寧不勤,得罪於時。

    而北京的鐘鼓樓則始建於元朝,它最早的刻漏也是從宋朝遺留下來的,後來也輾轉流失了。

    一般鐘樓樓的刻漏分為四級,分別被成為:天池,平水,萬分,收壺。在收壺中有一個箭尺,當水從天池流出,到達收壺,箭尺就會浮起,這個過程叫做平水。而箭尺所指的刻度被稱作萬分,而萬分就是指代的時辰。而旁邊有一個鐃神,每隔十五分鐘會擊鐃八次來報時,每天的誤差在20秒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地可以放臨時集裝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