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釀酒與飲酒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詩國,也有四千多年詩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詩與酒結下了難解之緣。文人中,好酒者向來不少。飲酒在文人中被視為高雅之事。文人雅士愛酒、飲酒、寫酒,把酒與生活聯絡在一起確實很常見,這在古代文人中尤其明顯。
我們在讀古人飲酒的文章或者看古人飲酒的電視劇時,最讓我困惑的,是古人的酒量究竟有多大.古人喝酒,從詩詞歌賦到古人傳記,我們常常看到對於古人酒量的描述:動不動就是幾升一斗,甚至以石計量,酒仙李白:“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酒簍子劉伶:“一飲一斛,五斗解醒”,酒伯淳于髡:“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亡國之君陳後主:“日飲一石”,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還能過景陽剛打虎。
現代人中的海量,不過能夠喝一斤高度白酒,或者二十瓶啤酒而而,面對古人,豈不汗顏?
難道人進化到我們這一代,喝酒能力真的退化了嗎?
對此事思而不解的肯定不止我一個,當然了,說法倒是也有一些的.日飲一石,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三國時曹操吟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晉代的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
李白的一生更是離不開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麼回事。在李白這兒,有酒必有詩,無詩酒不雅,無酒詩不神,酒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讓他過著“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的生活,逍 遙無比。以至“李白斗酒詩百篇”成了華人心目裡一個最為動情和完美的故事。那麼“李白斗酒詩百篇”中的“斗酒”到底有多少酒?他們那麼喜愛喝酒,那麼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大,究竟有多能喝?
詩人者酒囊飯袋是也!
第一:古代的酒稀 宋以後才有蒸餾酒
早先的酒是釀造酒.西方用酵母使葡萄發酵,中國用曲藥使糧食發酵.這樣的酒,最多十幾度,因為到了十四度,酒精就會把酵母,曲藥殺死.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自然現象,老爸生了兒子,兒子大了要殺老爸,因此老爸不能讓兒子做大.
中國歷史上有載最早的酒,多統稱為“清醪”,也就是俗稱的清酒。這樣的酒是用曲藥使糧食發酵釀成,最多十幾度,度數並不算高。到了宋代,發明了蒸餾白酒,酒的度數才慢慢地提上去,高度白酒也是後來才有的產物。宋代科學家沈括就對此進行過研究,他的結論是:漢代的酒,不過“粗有酒氣”而已。2003年,在挖掘西安北郊的某座漢墓時,曾經發現過一大罐52斤的西漢美酒,轟動各界,引發關注,但經儀器檢測後發現,酒精含量只有0.1%。所以宋代科學家沈括曾說,漢代的酒,不過”粗有酒氣”而已,也就是說,剛有點酒味,別看他們大口大碗地喝,最多相當黃酒,也許不過啤酒。
2003年,在挖掘西安北郊一座漢墓中,人們得到一大罐52斤西漢美酒,轟動一時,關注眾多.氣相色譜的分析結果卻讓人失望:酒精含量只有0.1%!如果漢人喝的就是這樣的酒,與飲水何異?別聽他們吹了.他們有時候還可以拿酒解渴呢!
所以,宋以前的白酒,酒精含量都較低,相當於黃酒或者比啤酒更低,那古人酒量大也不足為奇了
第二:古代度量較小,跟今日量度不同。古代的度量衡小
中國的古代,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斛,一鍾為六斛四鬥。南宋末改五斗為一斛,二斛為一石。也就是說,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當,大概是現在四十斤左右。東漢每鬥兩千毫升,建武十一年大司農斛人還把一百粒黍的重量,作為一銖的標準重量。但是一銖究竟有多重,古人也是說法不一的。有人說,一銖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說,是144粒粟的重量。24銖重為一兩。十六兩重為一斤。唐代以後,兩以下不用銖,改用十進位制的錢、分、釐等單位。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古代將圭也作為重量單位,一圭等於十粒粟的重量。一銖等於十圭。換句話說,一銖是一百粒粟的重量。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按此算來,李白算是比較能喝的了,但古代的白酒酒精含量、酒的純容量沒有現在這麼高,所謂斗酒之量不算太驚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古代的“一石”實際量度與前面換算的數量相比,還是有差異的!古人實際並沒有那麼多的酒量!!
古時英雄善飲酒,
豪言百杯至一斗。
由是壯士有口欲,
縱使腹脹又何憂?
第三:古人喝酒時間長。喝的久,自然喝的多
仔細閱讀古文記載,還會發現,古人飲酒的時間非常的長。喝喝小酒,寫寫小詩,再喝喝小酒,賞賞歌舞,長夜飲酒,通宵達旦,都是平常事。酒自然就下去得多,那時的人反正有的是時間,沒別的事。
古代人喝酒跟玩樂是一件事,所以基本是沒什麼時間限制的。約上三五好友,把酒桌一開,感覺就來了,沉迷的程度就和現在的年輕人打遊戲一般,不捨晝夜了!再加上古代的休閒娛樂都是那作詩習文,思考的時間再加上吟詩發表,在酒場上談天說地簡直可說是樂不思蜀,不亦樂乎。這樣看來,一場酒席喝20幾斤酒,玩個一整天,再搭配一些娛樂活動,也是合理。
所以,李白“一日需傾三百杯”,不是“一口快飲三百杯”,喝得時間長,當然喝酒的量也就非常的多!
第四:還有一條,就是古人用詞往往比較誇張。
那些寫古人飲酒海量的語句,一般是出現在文學作品裡,詩歌裡,那不是嚴格的觀察記錄,也沒有公證員的監督,不必太較真.誇張,是中國文學的一種非常普遍的手法.信手拈來,就可以舉一些例子:例如怒髮衝冠,刻骨銘心,入木三分,千鈞一髮,立錐之地……言過其實,成了中國文化中常見的現象.
其實,古人對酒量也有些解釋,”酒有別腸”就是一個.
五代十國時, 周國帝王王羲身為一國之君,唯知縱慾,好酒樂飲,不恤政事.有一次清群臣喝酒,所有大臣都不勝杯酌之苦,爛醉如泥,只有一個周維嶽,身材矮小,但酒量奇大,依然精神抖擻,若無其事, 王羲大惑不解,問身邊的人說,“維嶽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告訴他說:“酒有別腸,不必長大。”意思就是說,喝下去的酒另有腸道(胃)收著,只要酒腸大就行了,喝多喝少與身材高低胖瘦無關.。
想必各位看官對古人的酒量也心中有數了吧!大家當娛樂一下還是可以的,但是不必太較真。
中國是世界上釀酒與飲酒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詩國,也有四千多年詩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詩與酒結下了難解之緣。文人中,好酒者向來不少。飲酒在文人中被視為高雅之事。文人雅士愛酒、飲酒、寫酒,把酒與生活聯絡在一起確實很常見,這在古代文人中尤其明顯。
我們在讀古人飲酒的文章或者看古人飲酒的電視劇時,最讓我困惑的,是古人的酒量究竟有多大.古人喝酒,從詩詞歌賦到古人傳記,我們常常看到對於古人酒量的描述:動不動就是幾升一斗,甚至以石計量,酒仙李白:“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酒簍子劉伶:“一飲一斛,五斗解醒”,酒伯淳于髡:“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亡國之君陳後主:“日飲一石”,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還能過景陽剛打虎。
現代人中的海量,不過能夠喝一斤高度白酒,或者二十瓶啤酒而而,面對古人,豈不汗顏?
難道人進化到我們這一代,喝酒能力真的退化了嗎?
對此事思而不解的肯定不止我一個,當然了,說法倒是也有一些的.日飲一石,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三國時曹操吟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晉代的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
李白的一生更是離不開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麼回事。在李白這兒,有酒必有詩,無詩酒不雅,無酒詩不神,酒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讓他過著“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的生活,逍 遙無比。以至“李白斗酒詩百篇”成了華人心目裡一個最為動情和完美的故事。那麼“李白斗酒詩百篇”中的“斗酒”到底有多少酒?他們那麼喜愛喝酒,那麼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大,究竟有多能喝?
詩人者酒囊飯袋是也!
第一:古代的酒稀 宋以後才有蒸餾酒
早先的酒是釀造酒.西方用酵母使葡萄發酵,中國用曲藥使糧食發酵.這樣的酒,最多十幾度,因為到了十四度,酒精就會把酵母,曲藥殺死.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自然現象,老爸生了兒子,兒子大了要殺老爸,因此老爸不能讓兒子做大.
中國歷史上有載最早的酒,多統稱為“清醪”,也就是俗稱的清酒。這樣的酒是用曲藥使糧食發酵釀成,最多十幾度,度數並不算高。到了宋代,發明了蒸餾白酒,酒的度數才慢慢地提上去,高度白酒也是後來才有的產物。宋代科學家沈括就對此進行過研究,他的結論是:漢代的酒,不過“粗有酒氣”而已。2003年,在挖掘西安北郊的某座漢墓時,曾經發現過一大罐52斤的西漢美酒,轟動各界,引發關注,但經儀器檢測後發現,酒精含量只有0.1%。所以宋代科學家沈括曾說,漢代的酒,不過”粗有酒氣”而已,也就是說,剛有點酒味,別看他們大口大碗地喝,最多相當黃酒,也許不過啤酒。
2003年,在挖掘西安北郊一座漢墓中,人們得到一大罐52斤西漢美酒,轟動一時,關注眾多.氣相色譜的分析結果卻讓人失望:酒精含量只有0.1%!如果漢人喝的就是這樣的酒,與飲水何異?別聽他們吹了.他們有時候還可以拿酒解渴呢!
所以,宋以前的白酒,酒精含量都較低,相當於黃酒或者比啤酒更低,那古人酒量大也不足為奇了
第二:古代度量較小,跟今日量度不同。古代的度量衡小
中國的古代,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斛,一鍾為六斛四鬥。南宋末改五斗為一斛,二斛為一石。也就是說,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當,大概是現在四十斤左右。東漢每鬥兩千毫升,建武十一年大司農斛人還把一百粒黍的重量,作為一銖的標準重量。但是一銖究竟有多重,古人也是說法不一的。有人說,一銖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說,是144粒粟的重量。24銖重為一兩。十六兩重為一斤。唐代以後,兩以下不用銖,改用十進位制的錢、分、釐等單位。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古代將圭也作為重量單位,一圭等於十粒粟的重量。一銖等於十圭。換句話說,一銖是一百粒粟的重量。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按此算來,李白算是比較能喝的了,但古代的白酒酒精含量、酒的純容量沒有現在這麼高,所謂斗酒之量不算太驚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古代的“一石”實際量度與前面換算的數量相比,還是有差異的!古人實際並沒有那麼多的酒量!!
古時英雄善飲酒,
豪言百杯至一斗。
由是壯士有口欲,
縱使腹脹又何憂?
第三:古人喝酒時間長。喝的久,自然喝的多
仔細閱讀古文記載,還會發現,古人飲酒的時間非常的長。喝喝小酒,寫寫小詩,再喝喝小酒,賞賞歌舞,長夜飲酒,通宵達旦,都是平常事。酒自然就下去得多,那時的人反正有的是時間,沒別的事。
古代人喝酒跟玩樂是一件事,所以基本是沒什麼時間限制的。約上三五好友,把酒桌一開,感覺就來了,沉迷的程度就和現在的年輕人打遊戲一般,不捨晝夜了!再加上古代的休閒娛樂都是那作詩習文,思考的時間再加上吟詩發表,在酒場上談天說地簡直可說是樂不思蜀,不亦樂乎。這樣看來,一場酒席喝20幾斤酒,玩個一整天,再搭配一些娛樂活動,也是合理。
所以,李白“一日需傾三百杯”,不是“一口快飲三百杯”,喝得時間長,當然喝酒的量也就非常的多!
第四:還有一條,就是古人用詞往往比較誇張。
那些寫古人飲酒海量的語句,一般是出現在文學作品裡,詩歌裡,那不是嚴格的觀察記錄,也沒有公證員的監督,不必太較真.誇張,是中國文學的一種非常普遍的手法.信手拈來,就可以舉一些例子:例如怒髮衝冠,刻骨銘心,入木三分,千鈞一髮,立錐之地……言過其實,成了中國文化中常見的現象.
其實,古人對酒量也有些解釋,”酒有別腸”就是一個.
五代十國時, 周國帝王王羲身為一國之君,唯知縱慾,好酒樂飲,不恤政事.有一次清群臣喝酒,所有大臣都不勝杯酌之苦,爛醉如泥,只有一個周維嶽,身材矮小,但酒量奇大,依然精神抖擻,若無其事, 王羲大惑不解,問身邊的人說,“維嶽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告訴他說:“酒有別腸,不必長大。”意思就是說,喝下去的酒另有腸道(胃)收著,只要酒腸大就行了,喝多喝少與身材高低胖瘦無關.。
想必各位看官對古人的酒量也心中有數了吧!大家當娛樂一下還是可以的,但是不必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