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牛牛的爺爺11
-
2 # 浪里爾
冷戰時期,蘇聯無論海軍還是陸軍,規模實力均十分強大。但由於冷戰初期蘇聯高層點歪了科技樹,造成了海軍發展潛力不如美國;但按照北約的估計,若是他們面對鼎盛時期的蘇聯陸軍,一旦對手發動戰爭,1個禮拜之內就能佔領整個西歐。
二戰中,蘇聯憑藉大規模的坦克叢集戰術打贏了蘇德戰爭,將大規模坦克叢集作戰玩的爐火純青。
冷戰開始後,在空軍和海軍尚無法抗衡北約的時候,蘇聯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就是除核武器之外唯一能震懾對手的戰略武器,所以對於坦克的發展,蘇聯一直極為重視。例如1965年服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時期西方還在裝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時代的武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並且全部部署在東歐,只裝備在一些前線軍區部隊裡。
1981年9月4日,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場演習最大的觀眾就是北約各國,大量西方國家受邀圍觀,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演習。在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中,參演總兵力達50萬人,僅僅坦克就動用了上萬輛,淋漓盡致的演示了蘇聯大縱縱深裝甲叢集突擊,面對蘇軍鋼鐵洪流展示的橫掃歐洲的可怕前景,北約觀察員們簡直是目瞪口呆。美國觀察員在演習結束後也不得不承認:“可能當美軍增援剛走到半路,西歐的戰事就結束了,俄華人將站在大西洋岸邊等著我們。”蘇聯陸軍實力可見一斑。從冷戰開始直至中期,蘇聯坦克無論是從質還是從量上說,均對北約坦克有著壓倒性優勢。上世紀70年代末德制豹2和美製M1坦克服役後,在坦克技術方面,蘇聯和西方才開始勢均力敵,但在數量上蘇制主戰坦克依然遙遙領先。
截止20世紀80年代,蘇軍主戰坦克總數已經達到5.52萬輛,加上華約集團其他成員國,這一數字接近8萬,遠遠領先與同時期的西歐各國。一旦爆發戰爭,在前線戰術轟炸機、武裝直升機、戰術核導彈的配合下,坦克作為蘇軍應對正面寬大縱深的尖刀,以高速度、大規模、強火力突破對方防線,是推平西歐大陸的突破主力;毫不誇張地講,就算這些坦克什麼都不做,就成排地向前推進,便可以像洪水般碾壓歐洲大陸,甚至任何與其接壤的國家。
在那段時期,北約(還有中國)大多數的戰略戰術與武器研究,都是想方設法地阻止蘇聯裝甲軍團的前進。
面對來自北方的壓力,上世紀70年代,為了防備蘇聯裝甲部隊大規模入侵,我軍提出設計一種威力較大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彈,既能大量裝備部隊,又可作為一種群眾性反坦克武器,這就是80式反坦克手榴彈(據說如今解放軍還在大批次使用的木柄手榴彈都產自那個年代,可想而知當年前輩們是做了多麼充足的準備);此外,還有威力強大的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均是那個年代的產物;西歐國家在整個冷戰時期都一直承受著蘇聯陸軍“推平歐洲”的壓力,直到80年代末豹2A4和美製M1A1坦克相繼服役後,北約在坦克技術方面才算真正超越了蘇聯,但也僅僅是技術上,數量上依然差距顯著,但此時距離蘇聯解體已經不遠了。
蘇聯解體後,繼承大部分蘇聯遺產的俄羅斯無力維持龐大的軍事開銷,坦克等重型裝備被成建制的以廢鐵的價格甩賣甚至直接被丟棄,曾經強盛一時的“鋼鐵洪流”慘遭拆分。
【蘇聯“西方-81”軍演】
-
3 # 教練不練
謝謝邀請。蘇聯在建國以後軍事上一直是著重陸軍的發展,繼而發展空軍,但是海軍的發展一直比較落後。這個主要原因是蘇俄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當時蘇俄的主要敵人都是來自西線,主要的進攻手段都是陸戰。蘇俄除了遠東海參崴是面對大洋以外,其他的領海都是內海(黑海,波羅的海等),出大西洋的通道還在別人的掌控之中。再加上那時的條件限制北冰洋航線幾乎只是奢望。所以二戰前,蘇俄就沒有大力發展海軍建設。二戰爆發後蘇俄的大部分海軍主力艦艇就遭受了打擊,並且大多數還沒封鎖在海港裡,所以大量的海軍官兵棄船登陸,以步兵方式參加了二戰。
二戰結束後,隨著的冷戰的到來,蘇聯在繼續大陸軍的發展方向上強了各個方面戰略力量的建設,裡面就包括了海軍戰略力量的建設。對於傳統陸軍大國的蘇俄來說,陸軍還是制勝的關鍵,因為敵對的“北約”,大部分國家是來自二戰敵人的同一方向,依靠強大的鋼鐵洪流就可以一路推到大西洋邊上,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北約”幾乎發揮不出海軍的力量。至少他們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隨著戰爭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很多二戰時期沒有或者不成熟的武器。攻擊縱深越來越遠,起到了改變戰爭形式的作用,那就是戰略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海軍又是這種武器的使用平臺之一。如果放棄了廣闊的大洋,那麼己方必入劣勢。所以在冷戰後蘇俄也大力的發展起海軍來。在不長的時間裡蘇俄海軍就擴大了數倍。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海軍體系。在這以前蘇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海軍強國,也沒有更多的海軍作戰經驗,但是蘇俄海軍的作戰方式依照陸軍的戰法,就是以更多的數量和更完備的武器平臺為理念來發展海軍艦艇的,所以蘇俄海軍所擁有的艦船全部都是一個個武裝到牙齒的怪獸。就連像航母這樣專業性很高的艦船,都給設計成可以海戰的戰鬥堡壘。還有就是在水面艦船方面蘇俄自知並不如自己的敵人,那麼潛艇也就成為蘇俄海軍建設的重中之重。直至蘇俄的核潛艇可以橫行全球四大洋為止。鼎盛時期的蘇俄海軍戰力如下:潛艇360艘,其中62艘SSBN(包括颱風,D級和Y級)當然D級也分D1 D2 D3 D4等等,14艘常規動力導彈潛艇(主要是G級別), 200艘攻擊潛艇(核動力和常規,包括巡航導彈潛艇,具體構成型號記不清了,反正什麼N級,C級, E級,O級,A級,S級核動力,還有常規的F級,R級都有),84艘儲備。 水面艦艇:航母6艘(4基輔+2莫斯科)還有在建的庫艦和瓦艦 核動力的烏艦,巡洋艦37艘(包括3艘基洛夫1艘在建 另 一艘到90年代停工,3艘光榮 90年代最後一艘停工 其他7艘建造計劃取消,8艘斯維爾的洛夫斯克級火炮巡洋艦,還有喀拉4艘, 克列斯塔I,II加在一起21艘)。驅逐艦63艘(導彈驅逐艦49,驅逐艦14),護衛艦168。特種船隻80.其它的小型艦艇數量大約在800多左右。
所以光用強與不強來看蘇俄的陸軍和海軍是不科學的。在現代戰爭面前兩者是缺一不可。不過相對而言就蘇俄的陸軍因為數量龐大,且武器精良,一直是蘇俄軍事力量的頂樑柱。但是是蘇俄海軍的迅速崛起,也說明了蘇俄當時的軍事思想並沒有僵化在二戰時期。但是缺乏海戰經驗就一直是蘇俄海軍的短板。如果冷戰真的發展至熱戰,蘇俄海軍恰恰是一個很大變數。
回覆列表
蘇聯在冷戰時期海軍力量是最強盛階段,現在的航母潛艇大都是那時造的,當時的潛艇連美國都懼怕。其地面部隊也比現在好。解體後軍工廠、科研人員相繼分化,更嚴重的是軍費短缺連維修都困難,製造新武器列裝部隊就更困難了。不過仍是軍事大國,技術、製造能力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