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卷品易
-
2 # 紫砂壺記
宣德爐質量判斷
舊說有五色,分別為佛經紙,慄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紙色 宣德爐
為第一。上海朵雲軒95年拍品中有一銅爐(高19.2釐米),其色澤就能達到佛經紙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製造的灑金、錯金銅爐,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倍。
其次是看造型、鑄工、大小以及重量
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徑8-12釐米的爐最常見,屬於小號;徑15釐米左右的爐是中號,數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而徑大於20釐米的爐是大號,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越重價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爐,徑只有15.8釐米,而重量可達7斤,是該尺寸銅爐中的超重量級選手,價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數倍。
最後看款的質量
款鑄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幫助斷代,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宣德爐在明、清以及民國均有鑄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從整體造型上來說,明代銅爐的整體風格是雅緻、渾厚。 發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銅爐依然渾厚,但不及早先的雅緻。時至18世紀,風格開始趨向纖弱,在造型和裝飾上力求變化,有的也雅緻,但總體上渾厚不足。下兩圖是筆者藏品,原倫敦佳士得拍品,31.8釐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時期,紋飾較繁複,珊瑚鑲嵌完整無缺漏。 19世紀及以後,銅爐鑄造的質量每況愈下,無論是包漿紋飾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帶有“石叟”款的銅爐。對這類銅器的考證專家有不同意見:英銅器專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國晚期銅器》書中提出“石叟”是始於明代後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標”(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專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銅時代》一書中認為明後期的專鑄“石叟”款銅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傳說中擅長作銀鑲嵌銅器的一僧侶的別號。他認為帶“石叟”款的銅器是19世紀的作品。下圖帶“石叟”款的銀線鑲嵌的銅爐,一說是17世紀,一說是19世紀。
編輯本段宣德爐真偽判斷
由於宣德爐價值不菲,市場上偽品很多,怎樣來分辨這些偽品便是讓收藏者們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 辨別宣德爐的真偽主要看三個方面:
看包漿
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難看。
看
-
3 # 圩圩鑑賞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宣德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物件、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中文名宣德爐製造時間宣德三年參與制造朱瞻基簡稱宣爐
真宣和偽仿宣在直觀感覺是有所不同的,即通常所說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並不是表面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特點,而是所反映出來的內在的綜合特徵。瞭解明朝社會文化藝術背景,工藝操作習慣,透過爐體的制型,材質,表象,內外的製作痕跡和使用痕跡,就會知道它產生的過程,就能領會前人敘爐之所指.現存銅爐基本是近代臆造的清式爐。
-
4 # 只論真品
明代年間,官鑄銅爐,為當時宮廷焚香祭祀的專用器具。因其鑄造於明代宣德三年(1428)開始鑄造。在銅爐的底部鑄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書陽文方印形刀刻款,刀刻痕跡深刻明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至宣德皇帝都特別喜歡書法藝術宣德爐的款識使用明早中期最崇拜的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的書風。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佛,道教的薰陶,明代從開國皇帝個個迷信,對器物的文字款識非常的講究吉利和完美,明宣德三年宣德爐的款識"德`字有一橫,宣德爐是皇帝聖命製造之器物,國之重器,代表國運昌勝,圓圓滿滿不能缺字少橫,國運之大忌。明宣德爐是以歷代各類名器形制為蘭本,仿照鑄成的,而非出於臆造,設計宣德爐的形制,並繪製圖譜共計117種。明宣德爐使用的紅銅是明早中期極為難得的紅銅金屬材料。為了使鑄造出來的銅爐色澤晶瑩,溫潤,細膩,在熔鍊過程中還要滲入大量的金,銀,錫等多種材料,黃金,的比例大致在4分之1,由於是多種金屬的配方冶煉,為了達到各種金屬材料的的均勻分部,提煉出廢渣,要經過十數次精細提煉,才能達到鑄造要求,明早期金屬材料的冶煉提純技術比較落後,造成了紅銅的含金屬雜質比較嚴重,各種金屬材料的顏色是有很特殊的髮色,和明晚,清早期紅銅髮色,質量比較明顯的。這也是後朝冶金提煉技術提高造成的,在三年宣德爐的內膛內沒有進行打磨,拋光的爐壁底可見明顯黃金和多種金屬冶煉凝聚微小粿粒狀的金屬斑。明宣德爐的用銅極少,爐壁薄,但入手沉重壓手,由於是廟宇焚香祭祀之器,尺寸大,高22釐米以上,直徑24一26釐米左右,重量4一5千克。宣德爐,其妙在色,是由於整體黃金,白銀,錫,紅銅多種金屬製品經過失蠟法後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呈現出金,銀錫,紅銅多種金屬的顏色,三年宣德爐的工藝是明代早期工藝的水平,另一個工藝特點就是使用了幾千年前的銅焊工藝,區別其他銅爐製作工藝和過程。明爐用銅極少,所製作的銅爐以型為好,款為刀刻款,書法規範功力深厚,刀刻痕跡明顯深沉。明爐重韻,清爐主要莊重厚重霸氣,款多為鑄款。明末清初的銅爐,紅銅,黃銅爐的銅質比明早期的銅質大有提高,提純度漸高,銅質比較宣德三年的銅質純淨度高優質,這也是區分的要點之一。金銀銅的髮色都比較純度高。
-
5 # 美玉霸天下280
我這個宣德爐包漿渾厚造型完美就是沒有底款,有的行家說可能是造辦處的工人私藏起來的明代爐子,因為宣德爐的底款很多都是篆刻的
回覆列表
清仿宣德爐特點:
看材質
真正明代宣德爐的材質是風磨銅。
風磨銅是明代時期宣德年間,外國進貢給明朝皇帝的貢品。原礦的風磨銅與配比後的紫金銅最主要的區別就是看鏽,原礦風磨銅製造的器物會生綠鏽,配置後的紫金銅生產製造的器物就不會生綠鏽。紫金銅配置的成份多樣:有金,銀,銅,鉛,錫,鋼,水銀,金剛鑽石,五色玻璃面等各種,各種原料成份的含量不等,其中金的含量越高,銅材的紫紅顏色顯得越淡。紫金銅的配製技術,是清代乾隆年以後從尼泊爾傳入中國,所以紫金銅材質和黃銅材質的銅爐,就是清代以後的仿品,風磨銅和紫金銅材質的銅爐,就是清早期以前的銅爐。這是區別明清銅爐的重要標誌。清早期有些銅爐是紫銅材質,也有些是黃銅材質;清中晚期以後,銅爐材質就是黃銅了。
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