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螭
-
2 # 江南俗士1972
老家清明節最著名的民俗就是“軋蠶花”,摸“蠶花奶奶”——摸養蠶少婦的胸脯。據考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老家地處江南水鄉平原,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稱,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老底子,養蠶是農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有句老話,吃飯靠種田,花錢靠養蠶。意思就是,種田有實物收入,可以讓一家老小吃飽飯,包括油鹽醬醋茶;現金收入靠養蠶。上世紀八十年代,春秋兩季蠶,一張蠶種可收繭子七八十斤,一擔(100斤)繭子收購價在兩百元左右。一戶農戶一季至少養蠶種三張(最多的超過十張),兩季蠶四擔繭子,收入800元左右。當時國企普通工人月收入不過三四十元。再往前,養蠶在農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更高,茅盾的《春蠶》就真實地反映了舊時養蠶對於江南水鄉農民的極端重要性。
養蠶如此重要,因此祈禱蠶花豐收是廣大農民的共同心願,於是就有了清明“軋蠶花”的民俗。清明節那天,方圓百里的男女老幼數萬人集中到“蠶花娘娘”廟,女人頭戴蠶花、男人上香許願,祈禱一年養蠶大豐收。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摸蠶花奶奶”。
老底子,養蠶是全家總動員,但由於孵種技術落後,蠶種得靠女性貼身保溫孵化。蠶種孵化質量,是蠶繭能否豐收的前提,因此家裡負責孵種的少婦就得讓人摸胸脯,“摸發摸發”,越摸越發。這麼香豔的民俗,不火都難。
不過,摸蠶花奶奶絕對是門高難度高技術活兒,不是隨便亂摸。要恰到好處,否則會被揍。具體怎麼摸,我也不知道。我小時候,每年都能看到鎮上有小青年,興沖沖趕去,臉青鼻腫回來。不講規矩,亂摸,結果被打了。城鎮居民不養蠶,還亂摸人家,放在今天被打還算輕的,多半得治安拘留幾天。
不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政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軋蠶花”改造成“蠶花節”,取消了最吸引人的“摸蠶花奶奶”這一惹是生非的環節,並增加了諸如祭蠶神、遊街、選蠶花姑娘等新內容。夠熱鬧,但沒了地方特色。
-
3 # 李追夢
老家江西贛州的,哈哈,江西老表一枚。清明節我們這土話叫“掛紙”,意思就是祭祖掃墓啦,是一個很傳統很肅穆也很重要的節日,特別是老一輩,非常注重祭祖,這涉及到一種傳統的繼承和對已逝先人的緬懷紀念等等各種原因。
當然年輕一輩也是很看重的,我們村好多一些出遠門去外面打工的也會趁這個時間回來掃墓,呆個兩三天,掃完墓再背上行李出外打工賺錢養家,有擔當有責任,蠻辛苦的,我覺得這些都是真正的漢子呀。
總結來說,我們這清明節最重要的要做兩件事:
1.“掛紙”,也就是掃墓祭祖(我想清明節都要掃墓的吧)。我們村是在清明節那天全村人每家每戶派一個或幾個代表(其實是自願想去幾個就去幾個,只要你爬得了山曬得了太陽),約好時間,帶好工具,鐮刀鋤頭啥的,因為祖先的墓有些會長一些草啊植物啥的,需要清理,鋤頭的話用來清理泥土,墓地兩邊或前面挖出小溝,防止積水,然後就一起上山掃墓。
一般上午九點出發,要到下午2、3點才能結束,要翻幾座小山頭,因為是村裡人一起去的,每家的墓都是需要祭拜的,所以通常需要4、5個小時。
哈哈,這裡要說一下啦,小時候最喜歡跟著去掃墓,帶一個瓶子,裡面放好樹葉,搖一種白色殼的會飛的蟲子,我們土話叫“荷樹蟲”,有時候會抓到彩色殼和黑色殼的稀有版,哈哈,立馬成為小孩中的孩子王。不過,嗯嗯,愛護動物,人人有責,現在能看到這種蟲子越來越少了,可能是因為環境的原因吧。
2.做一種米果,我們這叫“道菜包子”。一種用糯米粉混合一點點槐樹籽泡出的水(應該是這種,我們叫"槐花")揉好,裡面包道菜和肉末,味道不錯。
道菜和梅乾菜有點像,都是黑黑的菜乾,味道有點不一樣。我們這蒸扣肉都用道菜,跟梅菜扣肉很像,但應該不是同一種東西,我自己覺得,道菜的味道更好些,哈哈,家鄉的東西,肯定好啦。
還會做一種“清明果”,看圖。是一種綠色的米果,用一種有點像茼蒿的植物煮出的水混合糯米(似乎是這樣)揉成的,味道不錯,很健康,呃呃,非常通便。
掃墓回到家裡都很累啦,就吃熱乎乎的米果,一邊填飽肚子,一邊緬懷過去展望未來。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一定一定注意防火,前些年我們這幾座小山頭因為清明掃墓就著過火,燒掉好多樹,山頭都變得光禿禿黑乎乎的。現在已經嚴禁掃墓的時候燒香燒紙放鞭炮了。我深感贊同。畢竟,祭祖掃墓最重要的是心意,過於形式化表象化反而不妥。
-
4 # 深夜詩人Mob
老家是廣東揭陽的,也就是被世人譽為“方言像泰語和日語且無論多努力也聽不懂”的潮汕人。在潮汕地區,清明節的習俗也是別具一格的。
節日期間,潮汕人民家家戶戶都會出門掃墓,俗稱“掛紙”,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 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在掃完墓之後,進家門前要先用“仙草”泡水洗臉,洗完臉才可以進門。要清掃鞋子,將鞋子的腳尖朝裡,同時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潮汕人民在這一天還有一些禁忌,如掃墓之前食素,動身掃墓時,衣著要整齊,不穿大紅大紫的衣服,以表示對先人的尊重;在墓地,不要大聲喧譁,嬉笑怒罵,亂跑亂跳,隨處小便。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等等。
當然,也有些家庭選擇出門踏青,一切活動隨著心情而改變。
除了掃墓以外,令潮汕人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每逢佳節必吃的“樸籽粿”。“樸籽粿”味道清新,被人戲稱為“潮汕風味的抹茶蛋糕”。清明節,遠在異鄉、海外的潮汕鄉親回鄉掃墓時都會供奉上樸籽粿,這是潮汕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
回覆列表
老家濰坊昌邑的,在我們老家那裡清明節通常叫做寒食節,意思是這一天不動火做飯,要吃冷食,是紀念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這一天最主要的風俗是掃墓,學校這一天通常會組織去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家裡人也會到先人墳上祭掃。
老家那邊有清明節盪鞦韆的風俗,是那種圓盤鞦韆,像現在遊樂場的轉盤類的遊樂設施,不過是人工推動的。一般是以村為單位搭一個,春分前後,地裡的活還不多,村裡就組織壯勞力搭鞦韆,因為要挖坑埋樁,是力氣活。大多數搭兩個鞦韆或者四個,多了推的費力且不安全。鞦韆搭好就是孩子們的天下了,幾個小夥伴輪流推和玩。有的村裡不搭鞦韆,村裡的孩子就搭夥去別的村裡玩,推一個攻關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去跟村裡的孩子王交涉,兩個孩子勾肩搭背一番交談,求人的孩子一臉討好,被求的孩子一臉得色。給一點吃食或者許以什麼優厚的條件,孩子們也就加入了盪鞦韆的行列。
另外這一天還有鬥蛋的習俗,就是用煮熟的雞蛋互撞,撞不破的寓意身體強壯不生病。
清明節時已花開春暖,大多也會組織一些春遊、放風箏、挖野菜等一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