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小西
-
2 # 桃源天馬行空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宋應星在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出版。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
3 # 四毛讀書
《天工開物》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寫的科學著作。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可以說是一本百科全書,更是一部科學的總結了農業,手工業的奇書!很多理論知識,到現在都可以找到更好的對應,算得上大師製作!
即使在清朝被列為禁書,但是還是掩蓋不了它的輝煌,它傳到日本,北韓,甚至歐洲各國,都是一次革新!所以,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日本科學史家三枝博音認為:《天工開物》不只是中國,而且是整個東亞的一部代表性技術書,其包羅技術門類之廣是歐洲技術書無法比擬的,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
它是明朝時代的宋應星編輯的。這是一部農業與手工業結合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它還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裡面介紹了許多平常都可以看到的物體制作方法,例如:陶瓷,紡織,製鹽等等,裡面詳細介紹了,現在你去學,有著的東西還是可以做出來的。它還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明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社會上各種商業達到,各行各業都迅猛發展。這時候需要各種技術來支撐產業的發展,但對於前人留下來的技術太過零散,分散的太大,不能全面推廣,它需要一本百科全書般的書刊做全面推廣,於是宋應星收集,開拓,整理,新增等製作出《天工開物》。它的出現,給當時的資本主義打了一劑強心劑,造就了一批沿海鉅商,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技術,發展起來。而《天工開物》裡面介紹的很多技術與問題,例如:
1:農業技術與問題
當時的明朝,農業還是佔有很大一部分的,雖然手工業,商業發展不錯,可還是農業佔最大份額,這就需要解決農業問題了。《天工開物》裡面介紹了,物種與氣候和土壤的問題,在不同的地方,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得到最大化的收入,特別是從國外引進的農作物,例如番薯,在南方種植得最多,南方氣候溼潤溫暖,適合它們生長。
而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它是離不開人們飯桌的。它裡面介紹了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還用數字來解釋水稻的生長特性,這是在以前的農書中未曾提到過的。它裡面提到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也就是他提出物種為什麼會發生變異,如何改良物種?這些都有,比如,物種之間可以雜交形成新的物種,這就厲害了。而且“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
2:冶煉技術的分析與運用
在這本書裡全面介紹了各種金屬的製作與成分,把他們分析得很清楚以及加工方法。鋼與鐵的提煉和鍛造方法都有分析,它總結了以前古人的生產經驗,配上如今的思路,得出更加精湛的技術。例如書中下篇《五金》中記載著,黃金的提煉之術;銀的提煉,銅的提煉,鋁的提煉等。這些它都記載著,這些物質分佈在哪,如何識別,怎樣辨別品種質量等。而且出現了一種新的金屬:鋅。《天工開物》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物,它的需求量比較大,我們經常會用到,比如:瓦、磚、白瓷等。《天工開物》裡面都記載有,什麼樣的土最適合燒製什麼樣的白瓷,它們分手分佈在哪。例如:燒製的白瓷,用的土出處好幾個地方,北則真定定州、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等地。它也說明德化適合這邊燒製瓷仙,精巧人物,玩器等,而真,開等地所燒製的瓷器,色或黃滯無寶光,合併數郡都不敵江西饒郡產的,這也就是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什麼那麼出名的重要原因。
3:服飾與穀物的加工
穿著是每一個人都要的,在不同的年代,穿著都不一樣。提起穿著,我們就會想起養蠶。蠶絲是製作絲綢的重要原材料,中國的絲綢之所以出名,是養蠶技術的先進造成。而《天工開物》裡就有養蠶技術介紹和生產經驗。比如它提起到養蠶的個個環節,分別是蠶種、蠶浴、種忌、種類、抱養、養忌、葉料、食忌、病症、老足、結繭、取繭、物害、擇繭等等,一系列的描述從養蠶到抽絲,再到做成絲綢,裡面全有,可見它的作用非常之大。
而酒是人們喜歡喝的,在《天工開物》裡面有介紹如何製作酒的方法與技術。比如它裡面講的酒母,就是利用各種穀物混在一起發酵而製成的酒母,它還講述了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方法制作釀酒。例如它描述了製作酒的過程中如何去除臭味的方法。用稻米,不分早晚,用舂杆極其精細,水浸七日,等到其氣惡臭不可聞時,再採用山泉水漂淨,不能用江湖水,若不能除淨,放入甑(古代一種器皿,底部有孔)裡,採用蒸飯模式,繼續除去惡臭。當把米蒸熟到一半即可,再拿出來用冷水浸泡,冷了再繼續蒸,這次蒸熟即可。
《天工開物》裡還有很多工業上的技術,比如開採煤炭,製鹽,白礬的開採等等。它裡面還配合著許多圖片,它全面對中國古代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它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日本,北韓都相繼出版過《天工開物》,他們都很重視這一著作。18-20世紀,傳到西方國家,法、英、德、美、俄、意等歐洲國家,他們的圖書館都收藏著不同時期版本的《天工開物》,《天工開物》還被翻譯成不同文字的版本。
在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帷幕,但農業還很落後,此時的人們還使用人工播種,在中國已經有了播種機,可以很好的控制種子的密度和深度,人工的還無法達到這效果。而當時的歐洲紙張消耗激增,他們生產的紙是用破布做原材料的,無法大規模供應,1840年儒蓮將《天工開物》造紙翻譯成法文釋出與《科學院院報》,他們才知道野樹皮纖維、竹類等都可以做紙張的原材料,大大的提升紙的製造量,一經發布,轟動歐洲國家。從此他們把《天工開物》當做最權威的古代科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