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文藏

    明清之際,太倉畫家輩出,逐步形成了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畫”。“四王”是人們對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位山水畫家的合稱,又稱“江左四王”。並與吳歷、惲壽平兩人合稱清初畫壇“六大家”。清初四王中以王翬(1632—1717年)名聲最大,技巧最全面,功力也最深厚,具有一定代表性。他的弟子眾多,形成了“虞山派”,影響後世頗深,享有“五百年來從未見之”的美譽。

    《虞山楓林圖》軸

    《虞山楓林圖》軸,清,王翬繪,紙本,設色,縱146.4、橫61.7釐米。

    虞山在王翬的家鄉,虞山的各處美景便成了他畫作中的重要題材。在這幅為友人繪製的《虞山楓林圖》中,王翬以高遠法構圖,秀峰疊現,碧樹層出。整幅圖畫雄美中見雅緻,嚴謹而又不失生動,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筆秀潤,設色明麗,堪為佳構。

    本幅上有小楷自題:“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長見過虞山看楓葉,枉駕荒齋,述勝遊之樂,臨行並囑餘圖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時長至後三日也。虞山弟王翬。”下鈐“王翬之印”。其右為吳偉業行書題七絕一首:“初冬景物未蕭條,紅葉青山色尚嬌。一幅天然圖畫裡,維摩僧寺破山樵。戊申嘉平為伊人社長題畫。吳偉業。”下鈐“吳偉業”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另有鑑賞印三方:“致遠堂珍賞”、“鶴舟所藏”、“紫雪山房鑑藏書畫印”。戊申為康熙七年(1668年),王翬時年37歲。

    《虞山楓林圖》是王翬早期以臨仿為主時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繪家鄉美景的寫生精品,山水法取黃公望筆意,略作變化,有平淡天真之趣。

    《巖棲高士圖》軸

    《巖棲高士圖》軸,清,王翬繪,紙本,墨筆,縱122.7、橫31.5釐米。

    該圖以高遠式構圖,畫高巖幽壑,長松平湖。此畫結構嚴謹,意境清幽。據記載明代唐寅曾有之,畫家雖未言仿唐寅畫法,然所畫山石用元人幹筆皴擦,參用宋人斧劈皴法,蒼勁秀潤,用墨乾溼相濟,變化多端,極富逸趣與韻味,似應是畫家早期精研唐寅畫法後的變化所得,體現了畫家這一時期山水畫的典型風貌。

    圖中王翬自識雖未署年款,但笪重光題跋書於壬子年,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石谷時年41歲,此圖應作於當時或稍前,是王翬盛年山水畫代表作。本幅上方王翬自題七言詩:“高士巖棲趣自幽,白雲天半讀書樓。銀河落向千峰裡,長和松濤萬壑秋。”又笪重光、惲壽平題和。從三人題詩中得知,此圖作於毗陵(今江蘇武進)舟次,時三人聚會於此,研討繪畫達四十餘日,以詩書畫互贈,被稱為“藝林盛事”。

    本幅另有鑑藏印七方:“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廬山白雲圖》卷(區域性)

    《廬山白雲圖》卷(區域性)

    《廬山白雲圖》卷,王翬繪,紙本,淡設色,縱35、橫323.5釐米。

    此圖繪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時年66歲,是其晚年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畫作之一。據王翬自題,因30年前曾觀北宋關仝《廬山白雲圖》,故今用其法繪製此圖,以遵“古香主人”之囑。王翬曾與其師王時敏遍遊大江南北,盡得觀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極高。

    “古香主人”即愛新覺羅·嶽樂,王翬為其創作極為精心。畫面上峰巒起伏,雲霧迷茫,其中間的瀑布、雜樹、竹亭、山石以濃密的雨點皴出之,正是仿關仝一路北方山水畫法。全圖工整謹密,秀潤蒼渾,深得關仝“筆簡景少,氣壯意長”之旨。

    卷末自識:“關仝廬山白雲圖為海內名跡,林壑位置迥出意匠之外。餘二十年前偶於金陵友人齋中展閱數過,卷尾有董文敏題識,至今追憶恍在目前。古香主人以藏紙屬畫,聊仿其意,萬不及一,當不值方家一哂也。董跋並錄於右。康熙丁丑暮春望後三日,虞山王翬。”鈐“王翬印”、“石谷”印。引首章“上下千年 ”印。“丁丑”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在自識之前,有作者所臨董其昌的跋:“頃遊廬山,自天池策杖大林寺至崖頭,下視山腰,俱為雲霧所斷,四空濛濛作白豪光,身如在銀海中,無復林麓村墟可得。以為畫家未曾收此奇境,及披此圖,宛然廬山所見也。獨是日見廬山上方諸峰,亦縹緲滅沒為飛煙斷靄耳。丙申閏八月晦日舟次繁昌大江中書,玄宰。” “丙申”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6年)。

    卷首鈐壓角印“耕煙野老”。收藏印有“傲徠山房”、“仲麟鑑賞”等3方。尾紙有清姜宸英跋。

    《秋山萬重圖》軸

    《秋山萬重圖》軸,清,王翬繪,絹本,設色,縱117.5、橫53.3釐米。

    此幅畫作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王翬仿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筆意描繪秋日山林的而創作的,畫面描繪了常熟虞山一帶的深秋景色,境界奇幽。時年王翬69歲,另從題款可知,此畫在八月初成,又於中秋節重加補繪後贈與友人。鑑藏印有“虞山張青蓮博士鑑藏”、“陳氏家藏”兩方。

    本幅左上方畫家自題七言絕句一首,“遠近秋山千萬重,醉來吾欲採芙蓉。峰頭何處歌招隱,如此丹丘不易逢。”款識:“仿黃子久秋山筆意,庚辰八月,海虞王翬。中秋日重加點染,寄贈帝錫道翁。翬又識。”鈐“王翬之印”、“時年六十有九”、“耕煙外史”、“清暉老人”、“澄懷”印五方。

    《九華秀色圖》軸

    《九華秀色圖》軸,王翬繪,紙本,設色,縱133.5、橫57.9釐米。

    圖繪崇山峻嶺,林木蔥鬱。從款題得知,山石的皴法和樹木用筆系仿“元四家”之一王蒙的遺韻,然筆法更加靈活多變,有自家的面貌。此圖表現了作者晚年山水畫的特色及其追求古意的筆墨情趣。

    本幅款署:“癸未長至後三日,仿黃鶴山樵筆,呈眉翁老父臺先生清玩,海虞耕煙散人王翬。”次日又書一段,鈐“海虞”朱文印、“滄江白髮”白文印、“王翬之印” 白文印、“石穀子”朱文印、“石谷”白文印。“癸未”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翬時年72歲。

    《秋樹昏鴉圖》軸

    《秋樹昏鴉圖》軸,清,王翬繪,紙本,設色,縱118、橫74釐米。

    此圖系根據明代唐寅詩意繪製的秋林小景。構圖虛實互映,擴充套件了畫面的空間層次,得平穩淡遠之勢。此圖作為王翬晚年的代表作,不僅顯示了畫家深厚的筆墨功底,還展現出其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清淡質樸的文人畫風。

    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並款署:“小閣臨溪晚更嘉,繞簷秋樹集昏鴉。何時再借西窗榻,相對寒燈細品茶。補唐解元詩。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煙學人王翬。”鈐“王翬之印”、“澄懷”、“不二法”、“來青閣”朱文印,“清暉老人時年八十有一” 白文印。“壬辰”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作者時年81歲。原文作者:崔婷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6月刊《集古之長 乃為大成——故宮博物院藏王翬山水畫賞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乘坐大巴時遭遇險情,要如何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