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員外

    首先我們得先搞明白,“天理”是什麼,“人慾”又是什麼。

    存天理滅人慾,這一句話很多人認為是朱熹說的,其實不是,最早出自《禮記.樂記》: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這裡的“滅天理而窮人慾者”,指的就是喪心病狂為所欲為。

    二程比較重視這一個理論,提出:

    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

    朱熹是二程學術接班人,他對此進行了解釋:

    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

    嗯,我知道你們和我一樣,其實看不大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沒關係,在《朱子語類》裡,以舉例的方式影響的描述了天理和人慾的關係。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明白了吧?其實天理就是人的基本需求,人慾就是不必要的奢侈追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可持續發展。

    孟子有個“三心”理論,盡心,存心和養心。盡心是指在主觀認識上,要實現自我超越。存心和養心是一個意思,“養心莫善於寡慾。”

    包括後來王明陽的“致良知”,其目標也是他和弟子們提過,要“存天理,滅人慾。”

    所以,其實這是儒家一脈相承的性善論,主張透過自我剋制,自我修養來對抗私慾,反對沉溺於私慾。這是沒有問題的,非常正面的主流價值觀。

    不過被很多不學無術的人曲解了。

  • 2 # 碧伶居士

    放在任何一個環境下來看,朱熹的這句話似乎都不正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環境下,再看看朱熹說的這句話,只好說:呵呵。

  • 3 # n是名n

    “存天理,滅人慾”,這是正兒八經的人道教化,首先要求學這個的必須是個“人”,只要是“人”,就可以透過存理滅欲的方法,慢慢靠近聖人的境界,或褪盡鉛華而物格知致,或自始至終保持那顆淨明無染的有情之心性,屆時,是著書立說行窮理盡性之教,還是治世安民立明德天下之功,都可以了。

    這個功夫最好在童真未泯時下手,隔得久了,刁性外染,大多人慢慢會向畜生看齊,做久了畜生,就不會做人了,眼睛裡堆了石頭,耳朵裡也堆了石頭,心竅矇蔽,再想“教以文、導以學”就很難了。

    人一旦輪變為畜生,甚至連畜生都不如的餓鬼、惡鬼時,就只能互相被圈養、被利誘、被奴役,這時候就可能會享受不了“人道”教化,他也看不懂人道教化,只能被人用手段處理,那就相當可悲了。

  • 4 # 晨曦179244655

    人這個東西,一旦掌握了話語權,就會把自己最舒服的事,說成是最醜陋的,擔心別人也像她一樣舒服?變相的愚別人?

  • 5 # 亦有所思

    人道!

    只是這個叫朱熹的天真少女誤解了“天理”的真實含義!

    美好,從來都是醜惡的美食!

    這個上印刷品當的蠢丫頭到死也不知道,“天理”最精準的解釋就是“人性”!讓所有君子和聖人咬牙切齒欲哭無淚的“人性”!

    她比孔子大嬸都幼稚,比孟子阿姨都單純。她完全相反地理解了“天理”這個極度中性的詞,並且還淚眼潸潸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因為,她要求世人統一干掉那個叫做“人慾”的無良男子!

    “人慾”是她發誓要除掉的,當然,小可並不否認,朱熹妹子所說的“人慾”是指私慾,就是指的是醜惡的那一面,比如不忠不義不孝不仁這些爛大街的臭氧層子,只是她沒有發現她天天叨逼叨的“滅人慾”恰恰是對她本人的最大諷刺。

    她是精讀過《周易》這本書的,並且還曾寫過厚厚的一本讀後感。她當然清楚“一陰一陽之謂道”,她更清楚“水火即濟”,“陰陽交合”。可是她偏偏要只留下一個。

    她不懂,擦掉陰影唯一的辦法是幹掉太陽。

    她不懂,滅掉不忠的結果只能是連忠一齊消滅掉,因為人慾從來都是雙生子,一個是白天一個是夜晚。“私慾”不正是“欲”的另一面麼。

    這個傻丫頭把《易經》都吃到狗肚子裡了!

    題主問人不人道!

    當然人道!

    因為根本實現不鳥!

  • 6 # 金魚的水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這是《朱子語類》裡的一句話。

    由此可見,朱熹所說的天理,是人的一些基本需求,而人慾,是過度的放大了這種需求,變成了放縱。

    其實天理也既人慾,只是人慾更多的,是一種揮霍無度。

    所以他推崇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保留人的基本需求,不要沉迷於無度的享樂之中。

    現在看來,這句話毫無疑問的正確無比。

    什麼是人道?就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

    講究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位一體的和諧共處,求同存異的原則立場。

    那相反,不以人為本,而是以物為本,是什麼?是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的一種人生價值觀。

    現在社會人心浮躁,你爭我奪,看什麼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得利,考慮什麼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對生活的思考越來越少,對內心的感受也越來越忽略,有些人雖然不認同這種看法,但是在社會的潮流下,很難做到獨善其身,家人的目光,親友的勸誡,談婚論嫁時,赤裸裸的價碼,就好像洪濤濁浪,推著你走,綁著你走,而你,不得不走。

    所以,老祖宗的一些話,是非常正確的,值得我們好好體悟,反思。

    而不是一昧的排斥或抵抗。

    我看到有人說,朱熹提倡這句話,那他做到了麼?

    他做不到,難道我們自己就放棄自己了?我們是為了自己,對自己有用就學習,沒用,就引戒,和他人無關。

    希望你我都做一個簡單快樂的人。

    就像我看過的一句話:能守齋的是聖人,生活最簡單的是善人。

  • 7 # 高山流水沏清茶

    呵呵,很多人都有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習慣。

    "存",意為保留、遵循。“滅”,在這裡是指理性抑制,而非滅絕。最容易被誤解的是"人慾",其真意是指違反人倫道義,背離自身實際能力和需求的過份貪慾,而不是泛指一切自然、真實的慾望。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正解是——人活天地間,必須遵循天道和自然規律,抑制不理性的邪思妄念。

    這就好比某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能力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然後找一個跟自己條件接近且情投意合的伴侶,過自己能力範圍內想要的生活,這就是存天理。

    如果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過大,一個月三千塊錢工資,卻急著買豪車、住豪宅,甚至不惜為此高額借貸,這樣的慾望未免過於脫離實際,就需要重新規劃,進行適當的調整了。

    簡單一句話,生活不是你愛咋樣就咋樣,而是你能咋樣才咋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去見老丈人送什麼酒比較好?品質好價格又實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