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新心理
-
2 # 鵜鶘心理
心理諮詢中有個技術叫“自我披露”,即在諮詢過程中,適當地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或情感經歷,以表示自己對來訪者的經歷能夠感同身受。但切忌長篇大論,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全盤托出,否則將會本末倒置,讓人搞不清到底誰才是來訪者了,呵呵。其中的風險,細究之,有以下三類。
其一,價值觀強加的風險。雖然有時來訪者的經歷恰巧與諮詢師雷同,譬如成長在單親家庭或是有段失敗的婚姻等等,但諮詢的主要目標是傾聽來訪者的感受,協助來訪者對困境進行梳理。若過多談論了諮詢師自己的經歷,容易將自己的觀點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強加與來訪者身上。譬如諮詢師選擇給與出軌的老公一次改過的機會,並取得了良好了效果,就會希望來訪者也採用原諒的策略去挽回婚姻。
其二,移情與反移情的風險。自我表露確實可以提升來訪者對諮詢師的信任度,但過分信任則會成為依賴。而另一方面,過度自我表露也會讓諮詢師被帶入來訪者的故事,任憑自己的情感隨著來訪者的情感而進行波動。
其三,降低來訪者自主決定能力的風險。同一件事,不同的表達方式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在不同的情景當中也會有不一樣的解讀,因此而心理諮詢從來不會直接下一個判斷,而是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樣的這個問題,去分析不同的人在當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從而協助來訪者發揮自己的能力,去找尋一種最適合自己,自己最想要的,貼近自己的,這樣的一種方式,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總而言之,諮詢師的自我表露,只能作為來訪者的參考而已,切忌過度。
-
3 # 旭冉-張
目前心理諮詢比較主流的取向是4個:1、動力學取向(精神分析);2、CBT認知行為治療取向;3、人本主義取向;4、家庭治療取向;
每個流派的理論框架不一樣,對諮詢師的要求也不一樣。筆者是系統接受動力學取向和CBT認知行為取向培訓的諮詢師,在此可以說一下這兩個取向對諮詢師態度的要求。
-------------------------------------------------------------------------------------
CBT認知行為取向要求諮詢師在共情,理解,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好諮詢關係,然後以“教練”的身份帶領來訪者去處理自己生活中的困難。在這裡取向裡,諮詢師在合適的時候以自己克服困難的經歷為素材,向來訪者說明克服困難的不容易和需要的堅持,以及耐心。目的是強化諮詢動力,培養更好的心理功能。
而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強調“節制”和“匿名”。“節制”和“匿名”是要求諮詢師儘量少曝露自己的個人隱私,因為這影響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情感投射。作為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她需要在諮詢中將明顯的個人特色隱去,以此讓來訪者將自己的情感(欣喜,驚歎,或者失望,憤怒,不滿)等充分向諮詢師表達,諮詢師藉由此可以看到來訪者的情感在關係模式中的呈現,以及他如何去處理這些情緒的,(壓抑?隱藏?隔離?或者是行動化?)。這可以讓諮詢師更好得作為一個攝影師,捕捉到來訪者心理狀態的立體面。
所以,動力學的諮詢師有要求,儘量不將個人經歷以及個人情感帶進諮詢中。
-------------------------------------------------------------------------------------
然後,我要說一下,動力學取向中的特別情況。
所謂特別情況是,當諮詢師“隱匿”後,令來訪者感到恐懼---他無法從諮詢師那裡捕捉到諮詢師的反應,這可能會令一些來訪者感覺到不安和恐懼。這極有可能是來訪者在早年缺乏迴應而造成的缺失,而這個缺失卻是來訪者的一個“創傷”,那麼“匿名”極有可能會再度引發來訪者的創傷體驗。在這個時候,諮詢師的反饋,鏡映,顯然要比“匿名”更合適。但諮詢師的反饋也需要儘量避免曝露個人隱私,而只是反饋來訪者帶給他的感受,感覺和想法等。比如:“很難想象在過去的這幾年裡,你一個人是怎麼扛過了這麼難熬的時刻,這讓我有一些心疼,但同時也很佩服你”。
當我們談到這些地方時,同輩中有一個很好的諮詢師給了這樣的一個比喻:如果說諮詢師是一面玻璃房的鏡子,那麼他需要根據來訪者的情況來選擇是“開燈”還是“關燈”。當來訪者的心理功能較好的時候,諮詢師選擇關燈,這樣玻璃房的鏡子,照映出來較多的是來訪者的臉龐,他是那個自我覺察和自我反思的主體。而當來訪者的心理功能不太好的時候,諮詢師選擇開燈,這樣玻璃房的鏡子出現了諮詢師和來訪者一起的狀態,這讓對方感覺到溫暖和舒心,從而更安全得在這裡探索和覺察自己。
--------------------------------------------------------------------------------------
最後,諮詢師作為個人,他是不可避免得要承受自己生活經歷所帶來的各種情緒體驗。這好的地方是,可以讓諮詢師更好得把情緒感受當做是諮詢訪談中的一面有利的因素,但帶來的影響是,諮詢師不可不免得會觸碰到自己內心深處無法處理的情感問題。所以,諮詢師的個人分析,案例督導就顯得非常重要。
但不管怎麼說,諮詢師是要避免將個人經歷所帶來的情感摻雜到對來訪者的諮詢中去的。即便是CBT認知行為取向的諮詢師,也是要求不可這樣做的。
回覆列表
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或者不完全同意這個觀點。諮詢師確實不應該以自己的經歷作為解決問題的依據,使來訪者按照自己的模式思考問題。諮詢師應該提供給來訪者積極的、科學的、複合心理規律的方法,讓來訪者改變以前消極的認知方式。
但是,我想說真正的心理諮詢師不是數學老師,教給別人枯燥教條的理論知識,而是應該提供生活中的智慧,這種智慧是如何去思考,以什麼角度去思考,比如,我做錯了事是應該認為這是出醜,感到羞恥,還是把他當成成長的一步,一點進步?不同的認知對之後的行為帶來完全不同的變化,羞恥的可能不再敢嘗試沒有把握的事情,認同的會得到激勵更加樂於突破,最終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
那麼,這些智慧僅僅是書上學到,死記硬背的嗎?顯然不是,自己都做不到是如何改變他人。諮詢師一定要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去感悟,每次面對糟糕的情形怎麼樣思考才能更積極,如何練習,如何保持。這都需要諮詢師的經歷,所以,諮詢過程中會把這部分的經歷及思考融入到諮詢的方法中,給來訪者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來訪者走出陰霾。
真正的諮詢師應該是一位智者,你的憂慮三言兩語便可化解,給你如沐春風的感覺。很多心理問題的來訪者難道不是成長過程中身邊一直缺一位能化解心事的長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