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萍萍萍小姐
-
2 # 阿杰在北京vlog
我感覺生活還是需要一點儀式感的。畢竟我們是年輕人。
生活中,人們討厭被條條框框束縛住,可是我們的生活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來體現生活的不同。所謂儀式感,其實就是在日復一日迴圈的日子中,讓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變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樣。生活中能舉出的儀式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訂婚、結婚、生日、畢業、紀念日、年會等等。
希望可以幫到你…
-
3 # 七彩音樂吧
我們常說:“生活要有儀式感”,那到底什麼是“儀式感”呢?
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網路情人節”——520狂歡,朋友圈、QQ空間的情侶秀應接不暇,層出不窮,我們也是見多不怪了,可能我們也是其中一員。在動態下面,除了真誠表達祝福的“999+”以外,這些秀圖下面多是一些讓人看了捧腹大笑的調侃評論,甚至有同學在昨晚發出讓人哭笑不得的承諾:鄭重宣佈,從5月19日晚23點59分起斷網,為期一天……還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說說:“上禮拜曬你媽,這個禮拜曬你物件,六一曬你小時候,下個月曬你爸——把你全家看個夠(+一張有趣的配圖)”,著實把“秀”的儀式感調侃得無地自容。
我想,不論是在母親節發出對母愛的呼喚和感恩,還是在兒童節展現自己不甘歲月侵蝕,依舊稚嫩的一面,還是選擇在520這一天表白或示愛,人們追求的就是一種儀式感,當然,表白過程中除了表達情真意切的愛以外,其中也許不免會夾雜著一些自身的優越感與虛榮心。
藉助儀式感,可以讓我們有理由表達和宣洩內心的情感,用儀式感的東西時刻提醒我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日要吃漂亮的蛋糕,唱生日歌;結婚要穿精緻的婚紗,走紅地毯;面對老人的逝去要披麻戴孝,悲傷慟哭等等,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色彩,在單調乏味的生活裡增添許多新鮮感,是我們情感宣洩的一個出口,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理解並認同的“儀式感”。
而我對“儀式感”有更多的理解,但不與前面分析到的“儀式感”相沖突。
一、儀式感不僅是人們宣洩內心情感的出口,還是一種推人上進的正規化。
曾經就有所私立學校,就因為“儀式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校長大力倡導學生要有“儀式感”,在這所學校,所有的學生寢室都預備了熨衣板和蒸汽熨斗,不管是參加週一的升旗儀式還是參加學校合唱團的表演,亦或是找校長談話,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襯衫和校服西裝熨得筆挺,學生手冊上明確要求襯衫要熨出12條線,正面8條,後背4條……因此,在嚴厲的校規制度下,學生們都在每個週日的下午或晚上,輪流使用蒸汽熨斗,那份對儀式感的肅穆與認真、敬畏與莊嚴,像潮水一樣漫過他們稚嫩的身心,將他們的心神洗濯一新。面對這樣略顯苛刻的校規,有人提出質疑,但校長解釋到:所有的自律,一開始都來自“他律”。這種儀式感深入到了每個學生的骨髓,對儀式感的推崇與敬畏,讓孩子們覺察到堅持帶來的收穫,大家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為自己的新目標打卡,自覺接受大家的監督,讀書、練舞、減肥……一個一個的目標得以實現,一個一個的人生軌跡也發生著驚人的變化。因此,儀式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就是一種他律的形式,能夠激發人的上進心。
二、儀式感不僅推人上進,也潛移默化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
因為儀式感,我們傳承著尊師重道的優秀文化傳統,上下課起立問候老師;因為儀式感,我們漸漸培養了愛國情懷,在國歌聲響起時,會盯著緩緩上升的飄飄紅旗肅然起敬;也因為儀式感,在不同的場合,人們規範著自己的著裝與行為,遵循著法律和道德規範,社會的文明得到了和諧一致的發展,我認為,這是儀式感推動的這個時代文明的進步。
在敘述完“儀式感”的諸多優點後,我們不免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所有的“儀式感”都合理嗎?當然不是!目前有很多少數地區保留下來的風俗習俗在現在看來,不免有些殘忍,甚至有些反人道主義,比如長頸族女人從小在脖子上套鋼圈,以脖子長為美,這種“殘酷的美”在我們看來不免有些可悲,大洋洲馬里亞納群島上的土著居民查莫洛人規定女子在結婚前不能保留貞潔,必須與其他男子發生關係後才能結婚,在我們看來,這是何其荒唐,也在一些少數地區,新婚夫婦的大喜日子,把新郎官脫光用紅繩綁在樹上,鬧洞房成了耍流氓等等一些醜陋習俗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雖然秉持著尊重各民族傳統習俗的觀念,但這些“儀式感”或多或少有不合理甚至醜惡的地方,我們不能全盤接受,應該辯證看待。
總之,整體來說,生活確實需要儀式感,它宣洩我們的情感,規範我們的行為,激勵我們前進,建立有序的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520”來了,你在跟誰一起表現“儀式感”呢?
-
4 # 小衝山米酒
活得精緻的女孩,都懂得這點,把平淡的日子過得像詩
同事說她現在每天最享受的時刻,就是做飯的時候,研究各種美食的做法,一個人吃飯也會做兩三個菜,好好犒勞自己。
想想就覺得過得好精緻,像我這種懶人回到傢什麼都不想幹,只想躺在床上玩手機,只有心血來潮的時候才會動手做點吃的。
日本人就特別喜歡一人食的概念,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現在很多日本的餐廳都設定了一人食的位子,還有很多精緻的一人食餐具。
在電影《小森林》中,女主市子因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獨自回到鄉村居住,種菜、做飯,過著自己自足的生活,影片中市子做了很多誘人的美食,即使一個人生活,沒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她依然很用心的生活,與美食和大自然作伴,度過春夏秋冬。
或許很多人都有著一個世外桃源生活的夢,但當你真正獨自一個人,身邊沒有人關懷,能耐得住寂寞把每一天過得很充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而市子似乎有一顆柔軟的心,能夠發現周圍的美好,也從沒抱怨過母親的不告而別,還在用食物的味道懷念她。
這種對生活由衷的熱愛,人們種植、收割、製作食物的美好畫面都是極為打動人的地方,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處。
還有一個戳人的細節是,每次吃飯前,市子會雙手合十,輕輕一拍,自言自語的說:我開動了,這樣的一個小儀式很可愛也很美好。
我很喜歡的美食博主李子柒,也過著古色古香的田園生活,自己做衣服、種菜養花、劈柴、生火做飯,她透過鏡頭傳遞著一種生活美學,每次看她的影片都覺得很溫暖很觸動。
那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把平凡的日子過成詩。
“即使一個人,也要活成一棵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認認真真的吃,認認真真的活。不放棄對生活的追求,亦不放棄對生活的想象,不畏將來,不念過去,永遠將生活過成一首美好的詩。”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扯淡,我們的生活本就消滅了儀式感,取而代之是一種革命的感覺,沒有不能打破的底線,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再者儀式感是習俗,是道德,沒有人去創造,再生生創造一種外來的,人造的儀式感,多麼生硬,而沒有內在意義。
狗屁儀式感,我從來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