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紅醫生兒童心理
-
2 # 同一剪輯
首先,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孩子。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鍊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其次,父母要有意地給孩子設定一些挫折障礙。對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苦難、阻礙,如果孩子平時走慣平坦路、聽慣順耳話、做慣順心事,那麼一旦他們遇到困難,就會不習慣,從而束手無策,情緒緊張,容易導致失敗。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有意地給孩子設定些障礙,或對孩子的要求說“不”,以此給孩子“加點鈣”。
第三,父母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折。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產生消極反應,往往會垂頭喪氣,採取退避的方式。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向困難發起挑戰。例如,當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時,就應該鼓勵孩子說:“別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麼?”當孩子一次次戰勝困難時,他們便會增添勇氣,激起戰勝困難的願望,害怕的心理就會消失,自信心就會增強,抗挫折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第四,在孩子失敗後,要溫情地鼓勵孩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對孩子來說,家人的溫情與支援是信心的來源。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我們多麼希望孩子能一切順利,但是挫折卻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孩子的一生,我們只好把它當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因此,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更應看重孩子的心靈,用溫情去溫暖孩子,對孩子進行引導,避免挫折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第五,引導孩子多讀一些偉人傳記。讀得多了,就感覺到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戰勝困難、戰勝挫折的過程。和偉人比起來,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實在算不了什麼。偉人是在大海洋裡與大波大浪搏鬥,而我們的挫折,真的像在公園裡划船時遇到一點小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勇於面對挫折的孩子,才能取得成功!
-
3 # 小闖說文章
爭強好勝,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大哭大鬧,面對這樣“輸不起”的孩子,家長該如何開導,讓他們坦然面對輸贏呢?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做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以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們並不瞭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人前或是在集體活動中,一旦不如人,他們就會表現出不高興。 孩子“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面對挫折和失敗,採取迴避的辦法逃避困難。比如,媽媽批評小強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彈得好,聽到這話,小強就索性不彈了。另外一種是一旦在遊戲中輸了,就大發脾氣或哭鬧以示宣洩。在幼兒園,老師們常會遇到因為搶不到發言機會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雖說好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太在意每一次得失,就會影響他們與別人相處。面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費點心思,幫助孩子排除這種心理障礙,讓他們體會做每件事所帶來的各種情感經驗。 在生活中,一些家長往往喜歡將孩子的成功當作自己的“門面”,贏了就誇孩子聰明、能幹,輸了就指責和埋怨孩子笨,這種教育方式是很不可取的,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麼就非贏不可。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在孩子個性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導“輸不起”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孩子的失敗。當孩子在學習和遊戲中受挫時,應該教育他們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思想,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建立積極的心態對待暫時的受挫。 在孩子幼兒階段,家長應該儘可能地協助他們體驗成功,建立起自信。但失敗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要讓孩子將之視為另一種情感體驗,在孩子情緒低落時,家長要多鼓勵,幫助他們積極面對挫折。比如,孩子在繪畫課上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家長就可以告訴他:“我們不可能每次將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的唱歌比賽,老師就表揚你很棒,雖然這次畫畫比賽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只要我們努力,一定也能做到最好。”家長這樣說,既告訴了孩子失敗和受挫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時也鼓勵他積極面對。 (三聯閱讀配圖) 雖然要儘可能協助孩子成功,但家長不要過分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環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挫時,家長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給孩子自己面對失敗的機會。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歷能讓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們的內省智慧。這樣,他們一方面學會了欣賞別人,和同伴友好相處,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學會如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集體中的這些磨鍊,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 大人和孩子游戲時不要經常故意輸給孩子,適當的時候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遊戲,獎勵的前提是要孩子總結出輸的原因。透過這種辦法,可以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
回覆列表
“輸不起”的孩子,往往是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有問題的孩子。表現為容易發脾氣;容易哭;打大人或打其他兒童;難以解決衝突;很容易洩氣,在事情不順他的意願時會停止遊戲;拒絕與同齡兒童交往。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個人表達以及與家庭之外其他人很好相處的能力。這就是說,孩子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出色的社交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孩子對自我和他人情緒反應的認識,語言理解能力的加強,4-5歲學齡前期的孩子比2-3歲的幼兒對他人的讚揚、責備等情緒反應更加敏感。對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過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即有了內疚感。由於此時的兒童對好與壞的行為標準還不十分清楚,所以他們還是要根據成人的情緒反應來評判自己的行為。父母對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時表揚,讓孩子知道哪兒做得好。對兒童的錯誤和過失,父母幫孩子分析原因,提出可行的方法,鼓勵孩子再試試。這樣的話,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內疚的情感反應會降低到更加適應的水平。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一點兒小差錯就訓斥批評他們,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
父母要學會強調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關注孩子行為的積極方面,為兒童解決困難提供幫助,增強兒童的技能,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與小朋友發生衝突時,不要只是責罵孩子不應該打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心平氣和的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及時指導孩子學習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增強孩子的“同理心”,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比較哪一種更好。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打了小朋友,並搶了人家的玩具,你覺得他會怎麼想,有什麼感覺?”“你能不能想出其它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使你們兩個人都不生氣?”。
這樣的話,久而久之,當孩子面對分歧與失敗時,就會更加理智地去處理,避免更多的激烈衝突,同伴交往也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