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覺得任正非講得非常好。我轉過來大家看一下。
5月21日上午,在華為深圳總部舉行的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接受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澎湃新聞等國內媒體群訪時,再一次強調了教育問題的重要性。
在4個月前的專訪中,任正非特意引用了一個觀點:“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最廉價的國防是教育。”21日專訪時,教育第三次成了任正非最大的關鍵詞。
觀點一
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是推動發展的“永動機”
1月17日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華為就是把一批華人和一些外華人的腦袋集合起來,達到了今天的成就,就證明教育是偉大的。我們國家要和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時間振興教育。”
5月21日的華為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應是黨和國家的主要責任,每個公民的義務。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是什麼?有硬體基礎……而靈魂在於文化、哲學、教育,在於人類文化素質。”
觀點二
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基礎。
華為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晶片問題,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人才哪裡來?教育為國家輸送人才。所以,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是教育水平。
西方公司在人才爭奪上,比我們看得長遠,發現你是人才,就去他們公司實習,專門有人培養你。舉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隨後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要看到,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未來……我們都不給花朵澆水,沒有使命感,少澆水花朵蔫了,不就少了一個喬布斯嗎?
從今天抓起,如果農村的孩子二三十年以後很多都是博士、碩士,就會為國家在新的創新領域搏擊,爭取國家新的前途和命運,這才是未來。”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工作是關係一座城市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才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觀點三
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1月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振興教育,物質不是最主要的,人是最主要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得到尊重,這個國家才有希望。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待遇,讓優秀的人才願意去當老師,實現“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今天教師待遇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但還要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國家未來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競技中獲得成功。”
在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我認為最主要還是要重視教師,教師得到尊重後,優秀的人才會想做教師。只有教師的政治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了,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深圳老師收入高,253個人競爭一個教師崗位。
我個人為什麼感受很深?我父母是鄉村教師,在貴州最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從事鄉村教育工作,父母經歷了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視、經濟待遇差的窘境,這一輩子做教師的體會就是一句話:讓孩子‘今生今世不準當老師’。如果老師都不讓自己的孩子當老師,國家是後繼無人的。”
觀點四
從“好上學”到“上好學”
1月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這個時代對一個國家來說,重心是要發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就難有有作為的基礎研究。
未來社會將發生劇變,技術革新的週期會不斷縮短,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切都要從重視基礎教育開始。只有把基礎教育提到國家的最高綱領,才能迎接未來的革命。
華為有海外派遣員工4萬多名,然而大多數員工都不願意回來。為什麼?因為孩子上學問題。即使在非洲,孩子也可以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回到深圳就進不了好學校。這樣一系列問題,讓我們的員工流動不起來。每個家長最操心就是孩子。教育是我們國家最緊迫的問題,要充分滿足孩子受教育的權利。”
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我們幫助清華附中建設清瀾山中學,校長說將來能做到中國第一的學校……只招收兩千多個學生,對全社會開放,華為員工搶著送孩子進去,送不進去找我,我說我管不了你們。”
“上學難”是隨著城市化程序出現的新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讓家長和學生滿意,要讓教育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家長和學生。那麼學生和家長怎樣才會滿意呢?只能緊緊抓住“公平優質”四個字。
過去大家最關注的是教育公平問題,就是所謂“好上學”的問題,現在大家越來越關注的是教育優質問題,是“上好學”的問題。如果說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什麼區別的話,就是城市教育問題更集中在能不能做到“優質教育的公平”,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已演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成為城市教育問題的主要矛盾。
培養人才,要靠教育。教育不搞好,就會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最終使城市失去競爭力。可以說,哪座城市基礎教育抓得實、抓得好,哪座城市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獲得主動。
結 語
教育不僅關係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興衰,也關係著城市的興衰。走科學發展之路,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教育興則城市興,教育強則城市強”。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要走在前列,要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董倩曾問到:“我特別好奇是外界所有人都在關心華為的時刻,您反而有點超然世外要談教育,教育為什麼是您最關心的事?”
在幾年前,任正非自掏腰包,請中央黨校、中國基礎教育課題組專家做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狀況調查,並且對如何保障城市和鄉村貧困學生的學習進行了分析。在中國媒體圓桌會上,面對媒體提問,他回答,華為不會涉足教育領域。那麼作為一個企業家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調研?
對此,任正非解釋的原因是:希望國家繁榮富強,希望實現國家夢想。
任正非的教育觀,絕不是泛泛而談,他對教育的看法、感受,都是從華為的發展經歷中生髮出來的。從企業的發展中,任正非切身感受到,工業進步要靠科研,科研人員的培養要靠教育。
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這是任正非作為一個企業家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那麼,一座城市應該有怎樣的教育觀?應對人才和教育工作給予怎樣的重視?
這個問題我覺得任正非講得非常好。我轉過來大家看一下。
5月21日上午,在華為深圳總部舉行的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接受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澎湃新聞等國內媒體群訪時,再一次強調了教育問題的重要性。
在4個月前的專訪中,任正非特意引用了一個觀點:“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最廉價的國防是教育。”21日專訪時,教育第三次成了任正非最大的關鍵詞。
觀點一
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是推動發展的“永動機”
1月17日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華為就是把一批華人和一些外華人的腦袋集合起來,達到了今天的成就,就證明教育是偉大的。我們國家要和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時間振興教育。”
5月21日的華為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應是黨和國家的主要責任,每個公民的義務。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是什麼?有硬體基礎……而靈魂在於文化、哲學、教育,在於人類文化素質。”
觀點二
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基礎。
華為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晶片問題,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人才哪裡來?教育為國家輸送人才。所以,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是教育水平。
西方公司在人才爭奪上,比我們看得長遠,發現你是人才,就去他們公司實習,專門有人培養你。舉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隨後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要看到,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未來……我們都不給花朵澆水,沒有使命感,少澆水花朵蔫了,不就少了一個喬布斯嗎?
從今天抓起,如果農村的孩子二三十年以後很多都是博士、碩士,就會為國家在新的創新領域搏擊,爭取國家新的前途和命運,這才是未來。”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工作是關係一座城市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才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觀點三
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1月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振興教育,物質不是最主要的,人是最主要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得到尊重,這個國家才有希望。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待遇,讓優秀的人才願意去當老師,實現“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今天教師待遇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但還要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國家未來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競技中獲得成功。”
在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我認為最主要還是要重視教師,教師得到尊重後,優秀的人才會想做教師。只有教師的政治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了,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深圳老師收入高,253個人競爭一個教師崗位。
我個人為什麼感受很深?我父母是鄉村教師,在貴州最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從事鄉村教育工作,父母經歷了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視、經濟待遇差的窘境,這一輩子做教師的體會就是一句話:讓孩子‘今生今世不準當老師’。如果老師都不讓自己的孩子當老師,國家是後繼無人的。”
觀點四
從“好上學”到“上好學”
1月的《面對面》專訪中,任正非說:“這個時代對一個國家來說,重心是要發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就難有有作為的基礎研究。
未來社會將發生劇變,技術革新的週期會不斷縮短,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切都要從重視基礎教育開始。只有把基礎教育提到國家的最高綱領,才能迎接未來的革命。
華為有海外派遣員工4萬多名,然而大多數員工都不願意回來。為什麼?因為孩子上學問題。即使在非洲,孩子也可以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回到深圳就進不了好學校。這樣一系列問題,讓我們的員工流動不起來。每個家長最操心就是孩子。教育是我們國家最緊迫的問題,要充分滿足孩子受教育的權利。”
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任正非說:“我們幫助清華附中建設清瀾山中學,校長說將來能做到中國第一的學校……只招收兩千多個學生,對全社會開放,華為員工搶著送孩子進去,送不進去找我,我說我管不了你們。”
“上學難”是隨著城市化程序出現的新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讓家長和學生滿意,要讓教育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家長和學生。那麼學生和家長怎樣才會滿意呢?只能緊緊抓住“公平優質”四個字。
過去大家最關注的是教育公平問題,就是所謂“好上學”的問題,現在大家越來越關注的是教育優質問題,是“上好學”的問題。如果說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什麼區別的話,就是城市教育問題更集中在能不能做到“優質教育的公平”,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已演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成為城市教育問題的主要矛盾。
培養人才,要靠教育。教育不搞好,就會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最終使城市失去競爭力。可以說,哪座城市基礎教育抓得實、抓得好,哪座城市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獲得主動。
結 語
教育不僅關係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興衰,也關係著城市的興衰。走科學發展之路,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教育興則城市興,教育強則城市強”。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要走在前列,要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董倩曾問到:“我特別好奇是外界所有人都在關心華為的時刻,您反而有點超然世外要談教育,教育為什麼是您最關心的事?”
在幾年前,任正非自掏腰包,請中央黨校、中國基礎教育課題組專家做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狀況調查,並且對如何保障城市和鄉村貧困學生的學習進行了分析。在中國媒體圓桌會上,面對媒體提問,他回答,華為不會涉足教育領域。那麼作為一個企業家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調研?
對此,任正非解釋的原因是:希望國家繁榮富強,希望實現國家夢想。
任正非的教育觀,絕不是泛泛而談,他對教育的看法、感受,都是從華為的發展經歷中生髮出來的。從企業的發展中,任正非切身感受到,工業進步要靠科研,科研人員的培養要靠教育。
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這是任正非作為一個企業家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那麼,一座城市應該有怎樣的教育觀?應對人才和教育工作給予怎樣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