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體內溼氣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去溼是守護身體健康必要過程!
16
回覆列表
  • 1 # 英德中醫何醫生

    作為一名臨床中醫師,看到流傳的養生文章,我一看就知道錯誤在哪裡貓膩在哪裡,是不是偽養生,如何破除偽養生。

    中醫,是講究辨證論治的,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溼氣”。

    “溼氣”是人體無法代謝和排出來的“水液”

    ,也就是指“水溼”。就好像尿酸拍不出就是高尿酸血癥,血脂排不出就是高脂血症一樣。

    溼氣停在體內,會出現很多不舒服。見下圖。

    那麼,如何把這溼氣排出去?我們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在排溼氣之前,我們需要判斷是溼熱還是寒溼。

    如何區分,最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舌苔。

    如果舌苔是黃的,那就是溼熱。如果舌苔是白的,就是寒溼。

    其次,就是問飲食習慣。假如喜歡吃溫熱的,吃冷的東西容易不舒服,怕冷,那你體質就是寒溼的。如果喜歡吃冷的,吃熱氣的東西會不舒服,那就是溼熱。

    溼熱,需要用涼藥,比如荷葉,竹葉,薏苡仁等等,甚至還要加上黃芩黃連石膏等寒涼的藥物效果才好。

    我們看看薏苡仁,性涼(引自中國藥典2015版376頁),是治療溼熱的。

    特別是最近火爆的傳說能治療各種溼治療全身溼的薏苡仁赤小豆粉,我們看赤小豆,性平(引自中國藥典2015版157頁),其實赤小豆是寒性的,因為赤小豆是清熱解毒的,力度還比較大,屬性是偏涼的,就算以藥典為準,一個屬於涼一個屬於平,也是偏於寒涼的,是治療溼熱的。

    寒溼呢,就需要用溫藥。寒溼,類似中醫的痰飲水溼,醫聖張仲景治療的大法就是“當以溫藥和之”,就是要用溫熱的藥。效果最好的是啥藥?就是張仲景的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湯!!治好了很多水溼,治好了很多浮腫!!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有沒有比薏苡仁更好的藥物?好幾百倍的藥物?

    首先,薏苡仁只是對於溼熱體質的人會有效果。如果用於寒溼,只會更寒更溼,什麼關節痛怕冷,什麼黑斑暗斑什麼宮寒不孕,全都會來。

    因此,去溼,要想獲得最好的效果,比薏苡仁更好效果,就是一定要分清寒溼還是溼熱,不同情況吃不同的藥。

  • 2 # 天高雲淡207774826

    寒好祛,溼難除!自己平時多注意生活習慣,用藥一定要在中醫指導下進行,不要在網上看過方子就亂服。一個人一個方子,也可能幾個人一個方子,千變萬化的。故此,本人不提供具體方法。

  • 3 # 傳遞健康的小蘭

    感謝邀請回答,那我就直接分享自己喝的一個驅寒排溼的茶,雲南古方黑糖20克,雲南羅平藥姜2.2克,新疆紅棗片4克,這三種食材用300毫升沸水沖泡飲用,儘量控制溫度在60~70度的時候喝,切記每天上午9~11點鐘喝完,因為這個時間段是我們的脾經執行時間吸收效果最好。

  • 4 # 小道經方

    溼是什麼?

    形象的說,溼是咱們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體內有垃圾,必然影響咱們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

    溼,有兩種,一個是自然界的溼邪(外溼),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溼邪(內溼)。

    外溼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溼,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很難祛除。

    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

    現代人貪涼、熬夜、不愛運動,脾胃越來越虛,由此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寒,水溼聚積體內,形成內溼。

    凡有內溼的人,一旦遇到溼度大的環境,裡應外合,極易引發身體不適。

    另外,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五大訊號告訴你,你該除溼了……

    溼氣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那麼,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溼氣過重呢?

    1、頭部: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你會覺得頭昏沉,像裹著一塊布。另外,還可能表現出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

    2、關節:溼氣侵蝕到關節,氣血執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另外,還可能表現關節僵硬,起床時渾身痠痛,下肢水腫。

    3、消化效果:溼邪困脾(脾具有喜燥惡溼的特點),影響了正常的脾功能,會出現食慾欠佳,腹脹。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溼困的表現。

    4、眼腫舌大: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舌邊緣有明顯齒痕。舌苔厚膩是溼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5、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溼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徵。體內有溼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怎麼祛溼?

    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

    ①四神湯

    四神湯是由蓮子、芡實、山藥、茯苓組成,可以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長期堅持,可以健脾祛溼哦!

    ②經方——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化裁自《傷寒論》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參 乾薑 炙甘草 白朮各三兩

    推薦用法:紅參30g 乾薑60g 白朮30g 炙甘草30g 附子30g 生地90g

    食慾不振,可以加橘皮45g,枳實30g

    (具體用藥一定要在專業經方家指導下辨證用藥哦)

    (趣解經方:本方中,附子振奮心陽,振奮全身機能,給身體增加Sunny的壞境,紅參將氣血收斂到腹腔,參與消化吸收,相當於給脾胃種莊稼的過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個保水藥,白朮祛溼,相當於除雜草的過程,生地補津液)

    另外,如果有頭沉、頭重如裹的情況,可考慮經方——澤瀉湯

    《金匱要略》指出: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如果不想喝湯藥可以選擇中成藥,附子理中丸建議配合金匱腎氣丸一起服用。飯後10分鐘到一小時服用,一天三次,每次附子1個金匱2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柏拉圖的哲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