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家林書畫
-
2 # 紅樓心語
《湘夫人》畫,是近現代畫家傅抱石的一副人物畫,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此畫乃傅抱石創作的屈原《九歌》組畫之一。據考證,傅抱石第一幅《湘夫人》創作於1943年12月17日。
-
3 # 藍鷹書畫
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體會吧。
一、 先說說傅抱石其人年青時的傅抱石,帥帥的有末有?
傅抱石,男,1904年10月5日出生於江西南昌,1965年9月29日去世,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他是“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他原名其實並不叫傅抱石,而是叫傅長生、傅瑞麟,為什麼改名為傅抱石呢?
目前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他對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石濤非常崇拜,欣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思想,他曾說“餘於石濤山人,可謂痴嗜甚深,無能自己。”抱石,意思就是要傳承石濤的繪畫理念,畫出傳承千載的好作品來。另一種說法是他對屈原極為尊崇,“抱石”源於屈原抱石投汨羅江的典故,表現一種慷慨赴死的豪邁情懷。
石濤像,是不是有著仙風道骨之感?
不管是哪種由來吧,總之,傅抱石在藝術成長中與石濤有著割捨不開的聯絡。是他在繪畫上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原因。同時,屈原在他的人生中也佔有著重要地位,下文再表。
二、再說說“湘夫人”的由來湘夫人,源於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九歌 湘夫人》。湘水是楚國最大的河流,是一條愛情之河、幸福之河,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與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這首詩表達的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情詩。詩中的思念之情、惆悵之意,令人心動,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至 1965 年去世,從傅抱石三四十歲一直到六十多歲去世,幾十年的光陰裡,他畫過無數的湘水女。
三、再聊聊畫《湘夫人》畫了幾十年的原因推測首先是配合郭沫若的歷史話劇《屈原》。傅抱石早年留學日本,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因“四一二”政變流亡到日本的郭沫若,二人的友誼從此拉開序幕。1939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華大地之時,時任民國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在重慶主持抗日宣傳工作,因為他與傅抱石亦師亦友的關係,傅抱石受邀來到重慶擔任三廳的秘書,輔助郭沫若的工作。1942年郭沫若他們了著名的歷史話劇《屈原》,引起強烈反映。
郭沫若(右一)觀看傅抱石作畫
次年,傅抱石在該劇的感召下,畫出了第一張《湘夫人》圖,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是他對郭沫若這位老師、領導創作《屈原》的一種呼應。表達的是“寓有家國興亡之意,而於忠臣逸士特為表彰”的情懷和以藝術救國的政治理想,郭沫若對此畫非常認可,親自題跋。此畫最後被贈予周恩來。從某種角度來講,這也可算的上是傅抱石在畫人物畫方面的成名之作。
其次是對史學的極端喜好。傅抱石曾表示:“我比較富於史的癖嗜,通史固然喜歡讀,與我所學無關的專史也喜歡讀,對於美術史、畫史的研究,都不感覺疲倦……”,他在讀史過程中,他尋找到了傳統文化和藝術帶給他的精神享受,特別是從一個畫家的角度,他從《湘水女》的情歌中,看到了女神生動形象的刻畫,她的神韻氣質打動了他,他抑制不住要透過畫筆描繪湘水女的衝動。於是,他以魏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為參照,運用純熟的筆墨技法,畫出了這一偉大傑作。
綜此上述,做為一名畫家來說,對於自己的成名之作,是總會念念不忘的。繼爾,在後來的幾十中,他畫過無數的湘水女,不僅是對那戰爭年代的艱難困苦的追憶,更是對屈原這位偉大詩人的緬懷,也是作者藉此抒發個人情懷的一個不錯選擇。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從主題上說,有利於對於傳統核心文化價值的尊重,當然還有對於當時國家層面的心理需要。對技法上說,他是想把浮世繪的風尚能夠變幻地移植到國畫中,日本浮世繪多繪仕女,故傅氏多心湘水美人為題材就不奇怪了。
詳情見拙文《讀傅抱石畫湘妃--魂兮歸來哀江南》
筆者七九年還是作藝校生時到洞庭君山,看到那些島上如淚點的斑竹,清醒一點說來,決非人淚所為,但人類從來就是在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中討生活,清醒時沉痛而有現實的風格,醉意時則是浪漫的情懷。
從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到李賀的“湘娥滴竹”再到毛澤東的“斑竹一枝千滴淚”,湘妃的悽豔的故事如瀟湘雲煙盤恆九嶷衡山,揮之不去,楚地的祖先相信靈魂的存在,會保佑他們的子民,故藝術的境象常常出現那些美好的麗影,流風之迴雪的動人夢境,會在某種程度上喚起人們的激情與力量,衝散夷族侵入帶來的失落與傷感,讓民族的心靈堅韌無懼。故傅抱石常常畫湘妃之題材,寓意十分明顯的,這裡無時下的豔情輕薄,是其仕女畫顯示出的上善若水的柔性力量。
傅抱石留學日本,其仕女畫的藝術風格毫無疑問受到影響,浮世繪的風範多少會從其作品中看到某種神韻相似的東西,只不過其用宣紙時,重書法筆墨意味時,有激揚的東西是浮世繪刻版的風範所沒有的,更重要的是線條的流暢還帶有蒼茫的感覺,常在酒後作畫的傅氏難免使其所作畫中帶有醉意與夢境感,總是帶有一點迷朦而不過於清醒,紙面的特殊處理粗糙的感覺增強這種蒼茫的效果。其作之仕女畫不纖細,不柔弱,有一種力量感。
當時的國軍(不分黨派)在湘地激戰,傅抱石心頭湧出屈原的歌唱,於是大量近似招魂的湘女圖出現,當然他也畫屈原,因為橫山大觀畫過,似乎傅氏亦在絹素的戰線與日軍血戰,不過其以湘妃為主的仕女畫更有力量,更能喚起人們的信心與激情,更有藝術性,充滿張力。
優秀的藝術品是道與技完美的合一,並不是每位畫者容易做到,時代造就英雄包括水墨英雄。
附錄舊詩結束全文:湘妃千古意,永夜不停息。流風之迴雪,一任湘水激。賢者沉九嶷,去去何太急。鬱郁君山竹,斑斑是淚滴。江山仍秀麗,邊警動生機。湘靈頑然志,擁護蠻子弟。巍然華族魂,天地有浩氣。《詠湘妃》原創文字作者系網路藝評家,詩人,書畫家)
主要文章:《宋畫哲學》、《家林論唐宋藝術》、《家林讀苦瓜和尚畫語錄》、《完美的女神--品讀安格爾的《泉》》等
(家林論藝)
後援單位:北京黃楷夫工作室 黃海威、 王黎鶯
廣州梁慧強公共建築美學工作室.馬勇、梁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