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象象形
-
2 # 史話論今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人罵他「蠢豬似的仁義」,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那個時代,諸侯各國已逐漸不尊周禮、不敬周王室。宋襄公力圖復興周禮,身體力行倡導仁義,守住周禮底線。周禮繁細,涉及社會各方面,包括戰爭。戰爭首先要師出有名,打仗之前下戰書,明確作戰時間、出戰人數、作戰地點;雙方都做好準備才開始打仗,不許使用偷襲、設伏兵等不光明正大的舉動;打仗時遇到對方的國君,不能攻擊,要行禮……
宋襄公與楚成王對戰,當楚軍正在渡河時,或渡過河還沒有排好陣型時,宋國將領屢次勸他進攻楚軍。他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能攻人不備呢?」人數佔優勢的楚軍列好陣勢,兩軍戰鼓擂響,宋襄公挺長戈、駕戰車第一個衝向楚軍,被困。宋軍諸將奮不顧身,將宋襄公救出,逃回國內,宋軍大敗。宋襄公回國後,說,「君子作戰,不打傷者、不俘白髮老者、不憑藉地利,我即使成亡國之君,也不攻打沒列好陣的敵人。」
在泓水之戰前一年,宋國與楚國等諸侯國約定在盂地會盟。大臣勸宋襄公帶上軍隊,以防不講信義的楚國。宋襄公說,「我倡議舉行和平會盟,怎能自己背約呢?」他堅持不帶兵馬會盟,被設下伏兵的楚國活捉。楚軍押著宋襄公攻打宋國,幾次攻城失敗,後來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就是這樣一位為了仁義、承諾,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仁義之君!宋襄公的諡號「襄」字,有闢地有德、甲冑有勞、威德服遠等涵義。
宋襄公以仁義治國,臣民對他忠心耿耿。當楚軍圍困他時,宋軍將士奮力死戰去營救他;當他被楚國俘虜時,他安排哥哥做宋國新國君,拒絕向楚國割地;宋襄公回國後,哥哥馬上把王位讓回給他。
楚成王不守規矩,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將軍、兒子也不守規矩。將軍子玉不聽楚成王告誡,執意與晉國開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以為晉文公與宋襄公一樣死守仁義,輕敵冒進,被晉軍打得大敗。楚成王晚年遭太子兵變,被逼上吊自殺。
守規矩的人,雖然一時失利,卻贏得了他人的尊重與幫助;不守規矩的人雖得一時之利,但欠下的,終究是要還的!宋襄公以仁義立身並無錯,錯也錯在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他人,主觀臆想他人也應該遵循這個標準,沒有認真研究分析對手,以空想代替現實,缺乏求實精神。
-
3 # 王子糾
宋襄公是貴族出身,從小接受的教育是重禮儀,重大義的貴族精神教育,所有的小動作,小技倆被他們視為不恥,貴族精神是他們的宗旨,指引著他們走向更高的精神領域。大家知道所有涉及精神層面的動西,就高出了生命,超出了勝敗的概念。所以宋襄公在打戰的時候也不想乘人之威,他認為那樣勝之不武,傳出去會讓人笑話的,所以他要和敵人公平絕鬥。
但是戰場上是沒有公平可言的,所以可想而知他敗了。敗得很慘,他也受了傷,之後因傷而死,他所認為的仁義也成了難得一聞的千古笑話。但如果他剩利了,那他的仁義之舉就又會成為名留千史的千古美談。所謂的精神主義也不是處處都好。
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戰敗了就要剖腹自殺,維護武士的精神,視生命而不惜不顧,勇往赴死。這些在我們今天的人來看是一種愚笨的行為,值得刪確。
所有雖敗猶榮的事例,就是以人們崇尚的精神理念相關聯。但不要太過,凡事講究個過猶不及,好多事情你沒做到那個份上也不行,太過了也是不好。都有個度,恰到好處就是完美。就像泰森和霍利菲爾德的拳王爭霸賽一樣,在比賽中霍利菲爾德利用比賽規則的漏洞搞些小動作,這樣的小動作令觀眾所不恥,最終也激怒了泰森,咬了霍利菲爾德的耳朵。這場比賽以泰森的告負終結,但是人們心中的拳王仍然是泰森,泰森雖敗猶榮,因為泰森在賽場上憑實力打,不搞小動作,打的光明磊落。這種精神就值得我們尊重和讚賞。
宋襄公在為政方面施以仁政,使國家也強盛了起來,但以當時的情況看,宋國是個小國,國力雖然比起之前強盛了些,但仍然不能和其他的一些大國相抗衡。俗話說慈不帶兵,以宋襄公的仁義仁慈,就不是帶兵打戰的料,這為仁兄就不適合指揮軍隊,在家裡施以仁政倒是可以的。歷史就是這樣,留千多少精彩的故事,任後人評說。
-
4 # 山澗一清泉
我們看待事物總是喜歡看結果,唯結果論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卻不是全部,比如故意殺人和過失殺人判刑就不一樣!對於有爭議的春秋霸主宋襄公尤其如此,淪為千年笑談似乎成了主流,個人以為全面瞭解一個歷史人物是必要的,才是正確的歷史觀!
宋襄公其人春秋時期的宋國是商紂王哥哥微子啟的封國(另一個商後裔箕子不願誠服周朝,帶領5000商人來到北韓半島建立箕子北韓),古有滅其國不絕其祀的傳統,夏朝後裔封國為越國。
宋襄公作為其父宋桓公的嫡子按禮制被封為太子,但因覺得哥哥目夷才能勝過自己故而堅辭太子讓賢給哥哥。兩兄弟的故事稱為美談,其仁義之舉廣為人知!
因其仁義,霸主齊桓公將後事託付給宋襄公,齊桓公死後諸公子爭奪王位,宋襄公遵守與齊桓公約定出兵平定齊國內亂,扶助公子昭繼位,從此聲名大振,響徹華夏!
因過於講究仁義,在諸侯會盟時不帶兵被楚王扣押。也因為堅守仁義,在與楚軍作戰時不半渡而擊,非要等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面對面擺好陣勢才開打),以致戰敗!
後人覺得宋襄公真是豬腦袋,一點不懂軍事。實際上不然,商朝、西周以及春秋早期,戰爭只是貴族之間的遊戲,作戰講的貴族精神,不相詐(後來才是:兵者詭道也)!宋襄公如此只是他堅守之前的原則而已,也可以說他代表了中國君王最後貴族風度!
我們都知道以史明鏡,那麼讀宋襄公的歷史應該獲得什麼啟示呢?一是告訴我們不能思維僵化、墨守成規,不可教條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味地罵他蠢豬!否則讀史就沒什麼意義,只不過看個故事書笑話而已!
二是告訴我們不能好名而無實,輕信而寡謀。宋襄公明知宋國是小國,無實力爭霸天下,可卻想學齊桓公做霸主,他的實力撐不起他的野心。他認為仁義可取天下,可是時代不允許!
推而廣之,我們今天罵這個或者那個思想誤國害民,貽誤華夏都是不客觀的,每個思想的出現都有其歷史背景,不可能預料到後世發生的情況!該反省的恰恰是後世子孫,而不是提出這些思想先人!
回覆列表
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在泓水發生戰鬥,宋襄公不顧謀臣子魚建議,堅持不擊半渡之兵,待到楚軍全部渡河後,宋襄公又堅持非要等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結果慘敗,身受重傷。宋國此戰後失勢,再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後世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