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鯉波說史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孔子晚年修訂的。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後左丘明給作的注,又叫春秋左傳,被稱為春秋內傳。有春秋內傳,就應該有春秋外傳,它就是國語,春秋左傳記的是魯國的歷史,國語記的是魯國以外它國的歷史。還有公羊傳和穀梁傳,和左傳被稱為春秋三傳。這四部史書是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史書叫竹書紀年,這是後來發掘出來的,也很有價值。請關注互粉交流吧謝謝

  • 2 # 讀春秋思無忌

    史官

    史官這個職位由來已久,不說太遙遠的,周王室從一開始就有。還記得桐葉封弟嗎?有一種說法,就是史官提醒周成王一國之君要言出必行。

    史官是諸侯必備的一個職位。

    比如魯國的左丘明,寫了《左傳》和《國語》,一本為編年體史書,一本是國別體史書,很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情,其中魯國、五霸、鄭國、衛國、吳國較為詳細,其他的只記載該國發生的重大事情。

    古代良史

    左丘明祖先曾是楚國的史官,楚國發生動亂後,才逃難到魯國,繼續任職於魯國。其實,《左傳》裡常提起了許多優秀的史官。例如,齊國崔杼殺了莊公,就被史官記載為“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連殺三個史官。晉國也有個良史董狐,很有名,因為其不畏權貴記載了“趙盾弒其君”。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每個國家其實都是史官的。

    史書

    正史類

    《春秋》、《左傳》、《國語》、《尚書》、《逸周書》、《世本》、《戰國策》等,《史記》絕大部分參考了這些古籍。

    這裡不得不提聖人孔子,如果不是他按照魯史編寫出了《春秋》,恐怕未必有後面的三傳,另外,他還修訂了《詩》、《書》、《禮》、《樂》、《易》等五經,都是先秦時期的重要文獻,影響至今。

    齊國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裡面記錄了很多齊桓公的事蹟。

    《六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可看到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的一些交談記載。

    晉國《晉乘》

    先秦時期晉國的史書稱“乘”,後世則稱之為“晉史乘”。

    戰國初期還存在,諸子典籍也多有引用,但沒被孔子的《春秋》和其傳採用。

    秦始皇焚書坑儒,《晉乘》被燒燬。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都沒收錄,所以《晉乘》從此散佚。

    現存的《晉乘》四十二則是為後人偶獲,不記年月,記錄了晉文公時期的事蹟,內容多為採自《韓非子》等書。

    楚國《檮杌》

    《檮杌》是楚國史官撰記楚國曆史的編年體史書,已亡佚。

    楚國史官用“檮杌”作史書之名,來自它的寓意。截斷後的樹樁(檮杌)上面有年輪,反映了樹木生長的歷史。

    魏國《竹書紀年》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被汲郡人盜墓的時候,從戰國魏襄王的墓葬裡發現的,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其中關於五帝禪讓的記載爭議很大。

    其他就是出土的一些文獻

    《天星觀戰國墓》、《包山楚簡》是研究楚國曆史的重要資料,還有《睡虎地秦墓竹簡》也是研究秦史的重要資料,《馬王堆漢墓帛書》就厲害了,包括諸子、《黃帝四經》等,還有《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也是研究春秋戰國的重要資料。

    漢朝時候,劉向奉旨整理圖書

    劉向主要修訂了《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也可做為參考。

    結語:

    整理這些資料都花了很多時間,在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史學家的艱辛和不易。良史固然令人敬重,但其中兩位在無人差使的情況下,自願收集過往散失的史料,其行為實在令人動容。

    一位是孔子,他編寫《春秋》,整理《尚書》、《周禮》,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另一位就是司馬遷,他和其父司馬談兩人收集、整理這些年久缺失甚至是散落在民間的材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因此才能排在二十四史之首,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太史公曾經讚譽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這裡我也藉此言轉贈給孔子和司馬遷。

  • 3 # 小小司馬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實現思想統一,下令“焚書坑儒”和實行“挾書令”,除了秦國史書都得燒燬,民間不許議論詩書。

    當然,秦始皇並沒有把天下的書都燒完,一方面,在秦皇宮保留了大量各國的史料,但是後來項羽焚燒秦皇宮,這些這些書籍也沒儲存下來;另一方面民間愛書人士也紛紛採取措施儲存書籍,魯《春秋》就是在西漢時期拆毀魯隱公的宮殿時找到的。

    但是秦始皇的禁書行為還是令大量的列國史料丟失了,現在能夠看到的先秦史書,除了《春秋》以外,主要有相傳為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國語》,齊國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魯國穀梁的《春秋穀梁傳》,還有就是成書於戰國,由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專門記述吳越歷史的《越絕書》,以及在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時發現的《竹書紀年》(也稱《汲冢紀年》),另外還有《穆天子傳》等書,可以說非常之少。

    而要不是司馬遷立下宏願,要“通天人之際,究古今之變”,遍尋天下,在秦朝滅亡時間還不長的時候,及時根據已有史料和走訪發現,寫出了彪炳千古的《史記》,可能我們民族的歷史就不會像現在那麼清晰了。

    壯哉,太史公!

  • 4 # 玉之溪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還真少。

    這個問題其實要從中國歷史典籍的分類來加以說明,中國歷史上大的方向是分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

    編年體史書: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寫手法是以時間為中心,記敘歷史時間,比較容易反應出不同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絡;但是他的記敘手法簡單,容量小,一般多為國家史官,記錄歷史時事件的手法,格式就是:某某年,發生了某某事。當時的編年體史書除了《春秋》成書於春秋時期,另外還有《左轉》成書於春秋末年、《竹書紀年》成書無於春秋末年戰國初其期,《公羊傳》、《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年間,這些史書基本都是編年體史書。都是記載的先秦以前的歷史事件。

    最出名的編年體史通史為《資治通鑑》,成書時間是在北宋年間。

    紀傳體史書:透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應歷史時間。突出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敘言論、事件的集合體。中國歷史上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清史稿》。當中有不少史,都是隨著時代變遷,後人加入的,最終是二十五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9X系列配置怎麼樣?功能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