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食代

    小麥和大麥的食用,在最開始也是像水稻等其他穀物一樣是粒食的,將麥子粒食就叫作“麥飯”,史籍上有大量的關於“麥飯”的記載。

    麥的食用方法.最初也是像“五穀”或“百穀”中的諸谷一樣,均是用來煮粥啜食的。漢代的時候,以麥粒煮飯是麥的基本食用方法之一,《急就篇》裡說道:“餅餌、麥飯、甘豆羹”均為百姓仰重的日常之食。所謂“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日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日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

    以麥粒煮飯而食,是最便捷的烹飪之法,對於忙於耕作的普通農夫之家來說,這也是最實際最普遍的烹飪方法。新莽時,劉秀與諸將征戰之際便曾以麥飯充飢:“及至南宮,遇大風雨,光武引車人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若火,光武對灶燎衣。異復進麥飯菟(兔)肩。”

    “麥飯”,是古時的一個泛泛稱謂,並不一定嚴格唯用麥粒烹飪,許多時候則雜以其他穀類,通常是與豆合煮。如清代風俗類書籍所記:“大麥粒和豆煮曰麥飯.....夏之輔食。”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廣大勞苦民眾主要是靠菽類作物以保障基本需要的,各類豆飯、豆粥、豆羹恰是其食物形態,麥與豆合煮自然也是通習。

    剛灌足漿的麥粒用來煮飯熬粥特有一種新麥鮮香、甘潤、滑糯的味覺與口感,所以直至今日,麥區農家於新登之前仍然保留有煮食麥飯的習俗。其實.這種於一種作物甫登之前的“咬青”和始造之際的“嘗新”習俗,既是中國農業社會的重要傳統,也是一種古老的信仰。

  • 2 # 鐵馬冰河戍輪臺

    說起麥飯的歷史,那真是悠久。大約5000年前,小麥從西亞傳入中國。用小麥做成的食物都稱為麥飯。那時還沒有石磨,古人吃小麥就像現在吃大米,都是一顆一顆的。那味道口感讓人痛苦。那時只有窮人才吃麥飯,是“野人農夫之食”。給婆婆吃麥飯的兒媳婦是不孝,而吃麥飯的官吏是清官。

    在漢代石磨出現,人們開始大面積種植小麥,麵食就慢慢成為北方人的主食,隨著北人南下,又成了全華人的主食。這個時候小麥做成的食物就不叫麥飯了,磨製成麵粉做出的食物統稱為“餅”。今天咱們吃的麵條、餃子和烤餅一樣,都叫餅。從麥飯到餅,是古人飲食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

    現在的麥飯一般是蒸好以後,盛入碗中,配上油鹽醬醋都調料,拌合均勻。吃起來口感清爽,又能品嚐到蔬菜的原味,最有名的槐花麥飯就是如此。麥飯是如此的平凡樸素,潔淨綠色,就像是華人樸實無華的一生啊。

  • 3 # 紅星閃閃耀秦川

    最早的“麥飯”記載在漢朝。即,“用麥子麵粉”做的食物。

    漢代國家首府在長安,長安周圍以水稻為主(現在的秦嶺北麓還有很多地方種植水稻),當時麥子的主產地在渭北塬上涇陽禮泉富平一帶,由於麥面耐飢、飽腹感強,加工簡便,一直作為漢王朝軍隊的軍糧存在。這個時候“麥飯”是作為一個有別“米飯”的種類而存在並且開始有地位上“高高在上”的感覺開始出現。

    隨著“麥飯”這種“高高在上”感覺不斷被提升,這種食物被當做“上品”作為祭祀一個類別。在經過慢慢發展後“麥飯”成了祭祀裡“麵食的統稱”。

    現在西安市周圍還有著祭祀祖先,要蒸“大白饅頭”蒸“麥飯”的習俗。

    作為漢王朝首府的所在地,西安百姓順理成章的把“麥飯”進行了繼承。

    “麥飯”既然作為祭祀的食物而存在了,它也就有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所以能吃上一樣和供桌上的用麥子做的餅子或者鍋盔,從心理和生理上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呀!可小麥有限,不可能做成純麥的,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路有餓死骨”也不會少見。於是,把麵粉拌上各種野菜,上籠蒸制,又和半碗醋燙蒜汁,蘸著吃,解饞更果腹。

    於是“麥飯”這個詞語在陝西被完全保留,只是內容開始越來越豐富。

    孟春,微風輕撫,溝里路邊,會有三兩婦人,迎著如絲細雨,摘著茵陳。回家即是勁道。

    仲春,柳絮飛揚時,長安城南,就會有成群的孩子,扛著鉤子,提著滿滿一筐榆錢或者槐花,回家即是清爽和鮮香。

    季春,脫衣寬頻,莊稼地裡,各色野菜競相在本屬於風箏的原野裡生長,於是一半個小時後,柳木案板上就會出一籠香噴噴的麥飯。

    “麥飯”就在有心而為之下成就了無心而成的“佳餚”。保留的不光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對祖先的尊敬和文化的繼承。

    所以,來西安,一定嚐嚐這“用麵粉包裹的自然”----“麥飯”。

  • 4 # 流星68421911

    “麥飯”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種食物。主要用野菜和樹葉加麥面和在一起,上鍋蒸熟,就成一種食物。在秦朝,人們沒有掌握小麥制粉技術,只能用麥粒做成“麥飯”。到漢朝時,人們以能用麥面做“麥飯”。有記載是東漢時期就開始“麥飯”這種食物。古人吃“麥飯”那是因為缺糧。吃不飽飯。沒有辦法就用可以吃的植物和麥面拌在一起蒸熟食用,節省小麥。古時候在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小麥畝產不高。再加上每家每戶都要向國家交納糧食。如果年景不好,遇見旱,澇,或者蟲災(蝗蟲)糧食大批減產,或者顆粒無收。老白姓就沒有多餘的糧食,連吃都成問題。“麥飯”其實就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為解決肚皮溫飽所發明一種食物。古代,好多農民都是沒有自己的田產,他們都是租地主,貴族的土地來進行生產。一年到頭連自己都吃不飽飯。全都給了地主,貴族。可以看出古代人民群眾在生活上是非常艱難的。能遇到一個盛世明君可能會稍好一些。我記得小時候,大概七幾年的時候,家裡人口多,每年種地的糧食要給國家交公糧,公糧交過之後,還要留明年種植的種子。剩下的才是自己家裡吃的糧食。家裡經常到春天吃“麥飯”。聽奶奶說,五六十年代,國家發生十年自然災害。全家都缺糧食,人們都沒東西吃,地裡野菜,樹上的葉子都被人們摘的吃了。只為吃飽肚子。記得家裡門前有一顆榆錢樹,每到春天樹葉長出來,奶奶就摘下來和點麥面,就做成“麥飯”讓家裡的孩子吃。麥面在所有糧食中最為金貴,平常很少吃到,大部分時間吃的都是粗糧。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不白不黑的麥面蒸的饅頭,麵條。在那個年代吃麥面是很奢侈的。到了現在,人們把吃“麥飯”當成一種保健食品。洋槐花,有降血壓,消水腫,預防動脈硬化等療效,每年三,四月份,洋槐花盛開,人們都成群結隊的去摘洋槐花回家做“麥飯”。槐樹遭了央,被折的七零八落。薺薺菜也是人們的最愛。到春天人們到地裡挖回來,做一頓香噴噴的“麥飯”。煮麵條下鍋也是好的很。能做“麥飯”的素材很多,像白鎬,灰灰菜等,還有花朵類,像母雞花就是一種做“麥飯”的好材料。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更懷念,更喜罕那曾經受苦的年代吃過的那些食物。有“麥飯”,野菜疙瘩,玉米饅頭等等。那個年代雖然吃不飽飯,但人們是快樂的。做為一種肌荒年代填肚子的食物,“麥飯”人們會一直吃下去,而且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會愛吃“麥飯”。謝謝邀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孩子該不該學奧數?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