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妃meiyi

    作為家長,如果大家在和老師打交道的過程中,能夠做到以下9點,相信自然而然可以贏得老師的尊重和欣賞。下面,就和本質君一起對比一下,自己是否屬於以下9類家長吧!

    1、關注孩子生活習慣的家長 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但其實,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實反映了他的責任感,處事的秩序感,以及“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情懷。 課桌與書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學習習慣多半也不好,考試更是丟三落四,這都是家長忽視孩子生活習慣培養造成的惡果。

    2、倡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家長 有些家長對學校出臺的各種規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給孩子帶零食、不給孩子佩戴貴重首飾,都持質疑態度。不但不配合執行,還引領孩子對制度軟磨硬抗。 這會給老師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擾。家長的縱容,會使孩子特別任性,覺得妨礙了他自由的制度都是壞制度。但對抗制度會讓孩子與群體格格不入,讓他的成長多了很多磕絆,得不償失。

    3、把公平準則放在心頭的家長 當孩子犯錯或落後時,有些家長會透過請老師吃飯小聚、給老師送禮的方式來“打點”關係。這樣的做法給老師製造了太多難題。教育有公平的準則,老師對任何學生有偏愛,都會引發非議。 一旦教師偏愛某個孩子,表面上似乎是給孩子一點額外的機會,但從長遠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靈,讓他有這樣的錯覺: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規則之外。

    4、與老師親密有間的家長 有的家長經常私信老師,要幫老師辦事,甚至打探老師的家事,希望有機會從老師的家人身上尋找突破口,與老師發展遠高於其他家長的親密關係。這些做法的目的就一個,就是希望老師能對他家孩子另眼相看,能給與孩子額外的機會。 一般有處事原則的老師對這樣“熱情過度”的家長是避之不及的。因為一旦與家長髮展出利益捆綁的關係,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原則性。孩子會有這樣的錯覺——“我媽打點過老師,老師就應該對我網開一面”。

    5、維護老師權威的家長 “你們老師水平也不怎麼樣” “你們老師教這門課根本不夠格。” “你們老師的情商真夠嗆。” 不可否認,會有這樣經常在孩子面前非議老師的家長。必須承認,有的家長學術水平的確比老師高,也比老師更加見多識廣,但這並不是在孩子面前質疑老師權威的前提條件。可以指出老師在具體問題上的錯誤與不足,但就此認為老師根本沒有資格來教你的孩子,實在太武斷了。 家長質疑老師權威的惡果是:孩子在情感上對老師有一種疏離與鄙視態度,師生間的融洽就消失了。而老師對孩子的引領與教育,是基於這種情感上的融洽,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6、教育孩子有服務意識的家長 面臨升學時,每次票選班幹部,都有家長和老師打招呼“別讓我孩子當班幹部,影響他學習”。 但是 ,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沒有服務他人的意識,那他就算成為精英,對這個社會也不會有什麼貢獻! 孩子未來從事任何行業,說到底都需要有為他人著想的服務精神,才會培養出責任心、團隊意識與凡事為大局著想的內涵。特別自私的孩子是交不到朋友的,也是在事業上走不遠的。家長理當極早認清這一點!

    7、與老師經常溝通的家長 在和老師溝通之前,其實要先和孩子溝通好。 其實,老師非常希望瞭解孩子們回家後對學校的印象、對老師講課的印象,這樣便於他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跟老師溝通好了,老師也就變得越來越容易接近,你的很多建設性意見也可以被採納。

    8、永不踐踏孩子自尊的家長 有的家長,只要老師把他請到學校來,跟他談孩子的問題,他就當著老師的面,辱罵或毆打孩子,或者對孩子冷嘲熱諷。這讓老師非常下不來臺。家長這種簡單粗暴的宣洩,踐踏了孩子寶貴的自尊心,也讓師生關係驟然跌入冰點。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呵護他與自身弱點作鬥爭的勇氣,呵護他與家長、與老師互相信賴的關係。被踐踏過自尊的孩子,通常只剩下一條路:自暴自棄。

    9、經常反省自我的家長 孩子只要有不足,有些家長就來質疑老師:“我們把孩子教給學校了,你們是怎麼教的?”老師對此非常委屈。因為對孩子成長有影響的不只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影響。 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反省自身,也許更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上面,我們看過了老師喜歡的家長,也明確了“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家長和老師溝通時,要避免哪些“雷區”。 即使我們不能做到最好,也千萬不能做那個令老師頭疼的家長。

  • 2 # 輕拂高中物理

    老師讚賞孩子,不是靠家長討好老師得來的。

    其實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對孩子的印象和態度,主要是透過孩子的表現得來的。

    老師在乎學生的行為和態度。學生在學校要遵規守紀,愛好學習,尊重老師和同學,這是最基本的行為。老師其實關注每一個學生,老師希望透過自己的付出,勞動價值有所體現,就是孩子能獲取知識,得到進步,沒有功利性在其中。這

    和同學老師友好相處的秘訣是互相尊重。那麼孩子是不是存在某些行為讓人心理不舒服,老師不喜歡聽不進別人意見的孩子。比如說老師勸阻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如果不聽,只認自己的道理。不尊重同學,對同學大呼小叫,欺負同學,那麼肯定不會受老師和同學歡迎。

    家長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及時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行為,弄清楚原因,然後讓孩子改正,老師和同學會重新接納他的。

  • 3 # 名校試題研究秦老師

    1、關注孩子生活習慣的家長 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但其實,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實反映了他的責任感,處事的秩序感,以及“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情懷。 課桌與書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學習習慣多半也不好,考試更是丟三落四,這都是家長忽視孩子生活習慣培養造成的惡果。

    2、倡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家長 有些家長對學校出臺的各種規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給孩子帶零食、不給孩子佩戴貴重首飾,都持質疑態度。不但不配合執行,還引領孩子對制度軟磨硬抗。

    這會給老師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擾。家長的縱容,會使孩子特別任性,覺得妨礙了他自由的制度都是壞制度。但對抗制度會讓孩子與群體格格不入,讓他的成長多了很多磕絆,得不償失。

    3、把公平準則放在心頭的家長 當孩子犯錯或落後時,有些家長會透過請老師吃飯小聚、給老師送禮的方式來“打點”關係。這樣的做法給老師製造了太多難題。教育有公平的準則,老師對任何學生有偏愛,都會引發非議。

    一旦教師偏愛某個孩子,表面上似乎是給孩子一點額外的機會,但從長遠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靈,讓他有這樣的錯覺: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規則之外。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時候想過放棄手帳?又是怎麼堅持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