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李陳張

    主要透過人力,古代生產力低下是事實。除了在田邊挖溝引水外,用木桶之類的載水工具來盛水,挑到田間來灌溉農作物。

  • 2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一想到古代,就會覺得古人由於科技水平等原因的限制,生產力不高。其實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那是相當早了,我們古人還是有智慧呢。

    在當時的長江流域地區,古人種植還是把開墾好的土地周邊挖好溝渠,然後透過長江或者流經當地的河流之水引入溝渠,然後達到灌溉的目的,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如果遇到低處的水需要運到高處灌溉,還發明瞭水車,一級一級的把水就抽到高處去了,聰明吧。

    我們山區地區的祖先,還會利用當地的地形,開墾創造出了適用於當地的田地--梯田。最出名的就在雲南哀牢梯田,梯田的出現解決了丘陵地帶也能夠種植的難題,解決了當地的糧食問題,還有蓄水,保土的作用,古人有大智慧啊。

  • 3 # 水煮汗青

    在古代,農民灌溉農田的方法有很多:

    首選方法就是引水進農田,這是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藉助大自然的力量達到灌溉的效果。比如戰國時期的西門豹,他開鑿了十二道水渠把漳水引過來用於灌溉農田,《史記》中也有記載:“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農田。”

    如果農田地勢比水源高,這時候就需要藉助工具才能把水引過去。古代沒有抽水機,只能採用人力的工具進行引水。下面就介紹幾種古代引水的工具:

    桔槔

    桔槔是一種很古老的汲水工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相當普遍。其原理是採用槓桿原理,在一根長木一端綁上重石,另一端掛上取水桶,把這根長木固定在架子上就可以使用了。

    使用的時候只要把水桶這一端拉下去,等桶裝滿水以後再鬆開,這時候石頭的重量會帶動長木翹起,這樣一起一落就完成了整個汲水過程。

    這個工具使用起來雖然並不輕鬆,但比起直接提水要簡單,因為往下拉桶用的力氣比提一桶水上來的力氣要小很多,這就是“槓桿省力”的原理了。

    翻車

    翻車用於引水灌溉出現的時間沒有桔槔早,但卻在農耕民族歷史中流傳時間最長。其原理是採用很多塊木板作為鏈條,安裝在長方形的長槽裡面,使用的時候把尾部放到有水源的地方,另外一頭放到需要引水的農田裡,然後農民在上面踩動轉輪,透過木板的轉動就可以把水“刮”上來。

    翻車最早出現於什麼朝代不好追溯,不過到了曹魏時期的時候,馬鈞對其進行過改良,使翻車的技術更加成熟。後來翻車的動力也不僅是依靠人力,可以藉助牛馬轉動也能實現引水,有些在地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水流的力量也可以轉動翻車,實現“無人操作”的自動化引水。

    戽斗

    這個工具在我們這裡叫“跳水桶”,小時候經常用。使用戽斗的時候需要兩個人配合好,就像甩跳繩一樣把桶甩起來,然後透過慣性使桶在低處裝水,甩到高處倒水,就這樣一高一低的完成了一次引水動作。

    由於藉助了慣性的作用,戽斗使用起來並不會很累,而且用的時候兩個人可以搬張凳子坐著,一邊聊天一邊甩桶,非常有意思。不過配合非常重要,如果有一方動作快了或者慢了,這水就裝不了或者是甩不上來。

    除了以上這幾種工具,還有其他單人使用的工具,不過那些只是臨時灌溉使用,比如某一小塊農田需要灌溉,而且用水量不大,可以一個人拿個桶之類的工具從低處把水拋往高處,這種方法是很費力氣。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引水灌溉工具已經相當先進了,完全不需要人力參與。記得小時候村裡還放了一車“人力翻車”,如今早已不知動向了,取而代之的是抽水機。

  • 4 # 歷史的小蟲

    中國曆來是農業大國,自古"水利灌溉、河防疏泛"無不列為首要工作。勤勞、智慧的華人民在這片大地上辛勤耕耘,為了有一個好收成,興修了多個偉大的水利工程,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灌溉工具,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簡要介紹下偉大的水利工程:秦國的都江堰、鄭國渠、靈渠。曹魏興復了芍陂、茹陂等許多渠堰堤塘。隋唐開通大運河也有利於農田灌溉。元代開鑿會通河、通惠河。另外,歷代都非常重視黃河等大江大河的綜合治理。

    那麼,種地的農民是如何灌溉自己的土地的呢,又有什麼發明創造呢?我們的先祖在祈禱上天風調雨順的同時,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灌溉工具。

    1.桔槔(jiégāo)、軲轆,這兩種灌溉工具的使用較早,他們都是利用簡單的槓桿原理來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軲轆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北方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灌溉和生活設施。

    2. 戽斗,漢代時開始使用,一般用用竹篾、藤條等編成。略似鬥,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這種工具一般使用於水面較為底下的地方,使用較為方面,但較為費力。徐光啟《農政全書》有“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斗。”

    3.翻車,一般認為是三國馬鈞完善和改進並加以推廣的。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向高處的灌溉機械。是我們小時候現在還可以見到的龍骨水車的前身。

    4. 筒車,隋朝時發明使用,利用水流衝擊水輪轉動,最終流進農田進行灌溉。因為一般要安裝在有湍急流水的河邊上,所以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你們還見過哪些灌溉工具呢?

  • 5 # 三峽大視覺

    據我的記憶,五六十年代仍然保持著原始古老的灌溉方式,一般只有人工澆灑,還有"迷信"方式求雨,一旦發生農田乾旱不雨,農民組織起來敲鑼打鼓放鞭放炮、敲水桶、糧缸、鋤頭等,祈求天老爺開恩下雨保凡間糧食豐收,免受饑荒。

    引水到田間的方式方法很多,最為普遍流行的是開溝、修築引水渠道,把氺引上山坡,也還有在樹木條上鑿槽或打通竹節,從高到低,一級一級,一根緊連一根的搭建在山腰,將水引到木槽中、在竹心中流淌。還有提高水位的方法,用一個巨大的轉輪,轉輪周沿裝上木桶或者竹筒,利用水的衝擊力或者人力、畜力,推動轉輪轉動,將水提高揚程,迴圈往復的將水注入水渠,引流到田間地頭。再一種是人力挑或揹、畜力拖等方式,把泉水運輸到田頭進行澆灑。

  • 6 # 為人排憂解難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各種生產活動只能靠體力去完成。在平原要做到大面積的灌溉是辦不到的,人們只能靠天吃飯。種植小面積的瓜果:蔬菜,只能靠挖井取水灌溉。其方法是在菜園地的中央挖一深井,在井旁立一樹杆,在樹幹的頂部釘一鐵鏈,選一長木固定在樹杆上,作為支點,使長木下端三分之一在後,墜上重物,約等於一桶水的重量,長木的另一端掛上一根竹杆,水桶系在竹杆上,人站在井旁,用力按下竹杆取水,上提時很輕鬆的水被提上來,倒入事先整好的小溝,水順著小溝流進田園就可以灌溉了。人們智慧的利用槓桿原理,降低了勞動強度。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被機器所代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對戀人能心有靈犀,心意相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