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州歷史

    三國史上,“部曲”隨處可見,這是秦漢時的軍隊編制,軍事單位包括:部、曲、屯、隊、什、伍,部為700-1300人,曲為200人,屯100人,隊50人,什10人,伍5人。但在漢末三國時期,一般是兩個意思:一是指部隊,二是指私兵。

    三國時,“部曲”作為“私兵”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呂布殺董卓,“允初議赦卓部曲”。

    孫策對呂範說:“卿擁有部曲,又立戰功,豈能讓你處理瑣事?”

    李傕以故牛輔部曲董承為安集將軍。

    關中諸將競相招為部曲。

    魏延,以部曲將的身份隨劉備入蜀。

    私兵是將軍投奔主公前擁有的私人部隊,這些兵,一生追隨將軍,不聽其他人指揮,比如關羽的五百校刀手。

    “部曲”關係到一個人能否成為將軍、成為多大的將軍

    一個人帶小部隊追隨主公,只能當小將軍;若帶大部隊,就能當大將軍。李典才能平庸,帶著七千人投奔曹操,一直很受重用。

    劉備涿郡,有一支大約五百人隊伍,這支部曲永遠是他的。李典、許褚等人本都是地主出身,帶著家財部曲投奔曹操。孫堅死後,孫策想在袁紹那裡當個將軍,但是沒有兵,就不能當,後來袁術返回給他孫堅舊部,才能成為將軍。

  • 2 # 質躍

    曲制,這二字在古文中很多是指軍隊的意思的,所說部曲制,主要是漢朝實行的是這個建制,沿襲於秦朝,魏蜀吳三國時,仍然是這個軍制。當然,主要梗概是如此,但漢承秦制嗎,繼承中是有發展,大概西漢把部曲制更完善了,所以細說還是有發展變化的,大致是如此,

    根據《商君書》秦時,

    軍由五大夫率領,五部12萬5000壯丁(《管子匡君大匡》裡的五屬也是設立五大夫管理耕地相當於10個男爵國的12萬5千戶),其中2萬5千是戰兵,其中精銳甲士1萬6千。一部由尉(公乘)和軍司馬率領,加後勤25000人,其中職業軍人的精銳輕兵甲士3000人,根據兵馬俑,估計還要加上2000無甲的弩兵和輕步兵。一曲由候(公大夫)率領,加後勤5000人,其中輕兵甲士500人,什長都是甲士,尉所在的中曲則為1000人,什長伍長都是甲士,尉與司馬500人、候500人。一官由將(官大夫)率領,加後勤1000人其中輕兵甲士100人。西漢的進步是伍長也全部成為甲士,一軍五部12萬5千人,有甲士2萬5千人。

    西漢後期到東漢三國兩晉,改行募兵制,其實質依然是農夫養職業軍人,設立步兵部曲管理步兵甲士500人,步兵部曲將管理步兵甲士100人,騎兵部曲督管理騎兵100人。東漢一軍甲士2萬5千,中軍3000,騎2000,揚奇伏各二300隊、備二100隊,其他步兵分為五部,每部兩曲,每曲兩官,每官兩隊,每隊500人。

    可見漢朝已經定型的部曲制主要編制序列由大到小為: 軍——部——曲——屯——隊——什——伍 。

    軍的主管為大將軍(位比三公)、將軍(位上卿);

    部的主管為校尉(比二千石)、軍司馬(比千石),一般情況下分左、右、前、後、中五曲,或因需要有增有減,總兵力多者六七千人,少則一二千人,大體以一二千人為常制;

    校尉是僅次於將軍的高階武官,地位較高,其所領部校一般具有獨立作戰的能力。

    曲的主管為軍候(比六百石)、千人(比六百石),一般情況下,每曲分左、右兩屯,編士兵200餘人,但有時會多至500人;

    屯的主管為屯長(比二百石),每屯分前、後兩隊,編士兵約100人;

    隊的主管為隊率(比百石)、隊史(比百石),每隊分前、後、左、右、中共5什,編士兵約50人;

    什的主管為什長(斗食),每什分兩伍,編士兵10人;

    伍的主管為伍長,每伍編士兵5人;

  • 3 # 桌面戰爭兵棋

    全面戰爭:三國

    《全面戰爭:三國》是今年很熱門的PC遊戲,很多方面與前作有極大的不同,其中由將領徵募部曲的徵兵制度更是非常具有三國特色,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部曲這一特殊的軍事制度。

    士族門閥制度的產物

    東漢末年,實行了四百年的察舉制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掌控,做官的道路完全由名門望族所壟斷,因此湧現了很多像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於天下”的世家大族。

    袁紹

    一、與世家大族同姓、同族或是有姻親關係的。以曹魏為例,在曹操起兵之後能有許多優秀的將領,也正是得益於他家族的部曲,例如曹仁、曹洪是“太祖從弟”,曹真、曹休是“太祖族子”,夏侯一族雖然在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也很可能是曹氏的部曲。

    曹操勢力

    二、由於喪失土地,迫於生計不得不依附豪族的。在黃巾起義之前,這種情況就已經普遍存在,在黃巾起義之後,由於政府無力鎮壓,只能交由地方武裝進行剿滅,更加促進了部曲的形成。

    三、主人因軍功等原因,政府將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交給他管轄,並只對主人服役交租。在吳國這樣的情況尤為普遍,比如孫權賞給呂蒙“潯陽屯田六百戶”,在呂蒙死後,又給他“守冢三百家”,蔣欽死後,給“民二百戶”。因此吳國也成為了三國中部曲最多的國家,當時的人形容其“僮僕成軍,閉門成市”。

    三國後期部曲的發展

    在經歷長期戰亂之後,三國的建立使得各地的秩序得以重新建立,而部曲制度在這時也有了較大的改變。

    三國時期的大中國勢力圖

    先說魏國,雖然早期得益於曹氏、夏侯氏的鼎力相助,但曹魏對部曲制度控制的相當嚴格,一般大將賜爵受封,所得戶數通常在兩千戶以下,只有少數屢次立下大功的將領如曹仁、徐晃等才能受封三千戶以上。曹魏的軍事制度也吸取了東漢強枝弱乾的經驗,建立了直屬朝廷的中軍,該軍的裝備和待遇最好,是最精銳的部隊,並且由曹氏、夏侯氏的親信宗族來管理,這種制度類似於後世的中央軍,並且逐漸形成了世兵制,即後世的兵戶制度。

    蜀漢的情況卻更為複雜,在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對峙時期,益州的豪族馬秦、高勝起兵反對劉備的統治,擁兵數萬人,並打下了多座縣城。南中地區的豪族還兼具了軍事奴隸主的性質,諸葛亮在平定他們後,仍然不得不繼續任命他們管理南中,並且分兵防備他們再度叛亂。因此無論是劉備和諸葛亮都對益州計程車族門閥採取了打擊壓制的態度,對有功的將領也不再賞賜部曲,部曲制度基本上在蜀漢政權中消失。

    諸葛亮

    吳國與魏國、蜀國不同,孫權對吳國士族則採取了拉攏的策略,使之成為了吳國執政的根基,正如上文所說吳國的部曲制度也最為普遍,但之後也逐漸轉為了世兵制。

    孫權

    結語

    部曲制度是三國時期十分普遍而複雜的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部曲也逐漸被更適應戰爭需要的軍事制度所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城市是用圍牆圍起來的,那我們的老百姓是怎麼生活的?房屋又是怎麼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