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誰曾想到,今日之陶都會是從一個小小的村落髮展而來,有些古城因成為歷朝歷代之都而名垂千古,有些古城因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被歷史銘記,而建水古城卻因陶盛名於古今,在這其中,有一個村落,功不可沒。

    △碗窯村五十年代舊貌

    它就是碗窯村, 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我們在這裡,發現了建水紫陶流傳千百年的秘密。沒人知道這裡燒窯的歷史應該追溯到何時,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窯村人用窯火把自己的家園紅紅火火地建設起來了。這裡有年代悠久的古窯和滿地瓷礫,撐起一段水火交融的歷史。

    看著眼前斑駁滄桑的土窯,聽著時斷時續地從古瓷碎片的縫隙間溢位的悽悽蟬鳴,誰又能想到這裡出產的紫陶早已盛傳中外,誰又曾想到這些“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的瓶瓶罐罐,能夠輕易俘獲遠在紫禁城的達官顯貴?面對這些景象,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無數疑惑。這個謎一樣的村落,到底存在著一種怎樣的真相?

    據統計,碗窯村村後形跡可辨有名有姓的古窯遺址多達20多處,遺址附近方圓十數平方公里的陶瓷殘片堆積層以及眼前景緻奇特的在炊煙中仰立牆頭的瓦缸瓦罐,都不容置疑地向後人證明,碗窯這本卷帙浩繁的鉅著,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堆積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沉積物。這些斷斷續續的碗窯村陶瓷遺蹟,讓這裡漸漸有了“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傳說,讓我們明白在建水紫陶之前,這裡的人們已經為陶著迷了如此之久。正是這些有跡可尋的殘垣斷片,才使得今天的人們能夠從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裡,破譯出唐時明月宋時風華。

    1980年中央工藝美院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首次對建水古陶遺址和陶瓷殘片進行叩訪,他們驚喜地發現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殘片。瓷都景德鎮的古窯之中,亦先後發掘出建水窯的器物。可見當時建水陶瓷的聲名遠播,但由於諸多歷史原因致使建水陶業走向衰落,昔日的一段輝煌,掩埋進了沉寂的廢墟。直到80年代初期,才重獲新生。

    1932年,建水紫陶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使者,遠赴大洋彼岸的“巴拿馬世界博覽會”,憑據古拙雄壯、文韻盎然的典雅氣度和鏗鏘若磬、質明如鏡的丰姿華彩征服了世界,首次亮相便榮獲了博覽會美術大獎。

    1953年,北京舉辦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規格最高的民間藝術盛會。建水紫陶又一次展示了她綽約風姿,在近乎苛刻的審評中,建水紫陶以其卓爾不群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征服了深諳5000年中華文明的各大名家,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四川榮昌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內陳列的4只大花缸,就是建水紫陶產品。

    上個世紀60年代周總理出國訪問,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花瓶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 這些榮辱興衰,這些技藝傳承,匯聚成了建水紫陶的古今,讓我們一步步窺視到了歷史真相,也讓我們深深陶醉在這千年的默默吟誦裡!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任何一件製成的陶器,都承載先祖的言語或思想。即使人們後來發明了文字,燒製過程中那種土地和人之間的羈絆仍能反襯出語言的隔閡。這就是建水陶所承載的厚重和情感份量,也是建水陶流傳千百年的秘密所在。從遠古先人發明,到宋元明清的傳承發展,碗窯村雖不再是昔日的碗窯村,建水紫陶也不再是昔日的建水陶,但這傳承千年的窯火,卻始終未曾熄滅。

  • 2 # 覓陶

    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紫陶是用建水當地紅、黃、青、白、紫五種不同顏色的泥土,泡水濾漿後成紫紅色的陶泥,用以製成器皿胚胎燒製而成。

    民國三年(1914年),建水選送陶壺一把至省城,準備參加巴拿馬賽會。後因賽會取消,未能成行,這使得本來早就應該聞名於世的建水紫陶又沉寂了多年。但是在這期間,製陶的名匠仍不斷湧現,如張好、向逢春、谷潤等人。他們所制的紫陶產品除菸斗外,還有花盆、花瓶、茶具、酒具、文房用具以及汽鍋等,品種和式樣比以前豐富了很多。製陶藝人向逢春在原有粗陶汽鍋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研製和改進,製造出的紫陶汽鍋以造型新穎、裝飾典雅、烹調出的肉食鮮美可口而聞名於世。

    民國22年(1933年),選送汽鍋一隻至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展覽,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建水紫陶終於聲名大振。

    民國27年(1938年),私營永興瓷廠在建水縣東門外開辦。從雲南曲靖聘請了多名技工,每年燒製青花瓷碗達3萬多件。建水陶瓷業的規模比以前擴大了很多。1950年,永興瓷廠資金枯竭,工人被遣散。1951年,經資方申請由人民政府接管,投入部分資金,手繪被遣散工人,改為地方國營建水瓷廠。1952年,生產日用瓷16萬件,產值26萬元。1953年,扭虧為盈,建水陶瓷業完成了由私人作坊向國家經營的過渡。大河漲水小河滿,正因為整個建水陶瓷業不斷髮展壯大,使得建水紫陶業也有了更為突顯的進步。

    1954年,在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碗窯村製陶手工業戶37戶組織成立陶器生產合作社。當年,向逢春燒製了汽鍋、花瓶、茶具等80多件紫陶工藝品送北京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會展出,以其刊刻雕填、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受到好評,一部分展品後來還選送至國外展出。1956年,入社社員110戶236人,總產值達20多萬元。產品以粗陶製品為多,後成立了一個美術陶車間,專門制紫陶產品。從此,建水紫陶有了固定的生產地點、固定的技師和工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方式。

    建水紫陶在前進的道路中,也遇到了種種不利的因素,阻礙了正常發展。曾經一度,紫陶汽鍋被當做供“資產階級享受的黑貨“而被迫停止生產,直到多年後才得以正名,繼續燒造。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國宴中有一道名為”汽鍋雞“的菜正是用建水紫陶汽鍋來烹製的。周總理出國訪問時,也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因為上了國宴,因為被國家領導人”欽點“,建水紫陶汽鍋得以”正名“。

    之後,便在國內外出現了一股”汽鍋熱“,人們皆競相追捧,爭相購買。為了滿足國內外客商訂購紫陶汽鍋的需要,當年於建水陶器社內興建了一座長93米、年產200萬件陶器的隧道窯,恢復了紫陶汽鍋的生產,陶器社也更名為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至此,建水紫陶作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用品,成為人名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月中旬砂糖桔施有機肥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