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耳食記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司馬光編纂通史,得名《資治通鑑》,還是“鑑”。

    所謂鑑,就是鏡子。

    鏡鑑,就是古人的歷史觀。

    從歷史這面鏡子裡映出當代,找出它的缺陷,然後改正,這就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希望通過歷史的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古人對歷史功能充滿現實主義的想象。

    但是,歷史真有前車之鑑的功能嗎?

    暴秦嚴刑立國,二世而亡,乃有強漢四百年,其間有七國之亂、新莽篡位;隋煬壓榨民力,二世而亡,乃有盛唐三百年,其間有武周改制、安史之亂。

    春秋三家分晉,漢亡晉合三國。

    漢朝太祖之後有個弱勢的惠帝,然後北邊來的藩王繼任了太宗;明朝太祖之後也有個弱勢的惠帝,也有個從北邊的來的藩王成了太宗(朱棣改稱成祖是後來的事)。

    若是歷史真的起到了借鑑的功能,就不會有影印機打出來一樣的二十四史,也不會有黃炎培先生在窯洞裡說出的歷史週期律。

    那些王朝,從初起、到興盛、到衰亡,如果仔細去看,不知道多麼的相似,真像輪迴一樣。所以西方的黑格爾說了句讓華人很不高興的話:“中國無歷史。”他無非是在說中國的歷史沒有進步,一直在原地打轉。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說:

    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而那些在當代看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後成真的事。

    歷史的混沌性,讓它成了永遠的“馬後炮”,只能事後分析,從來無法借鑑。

    所以,作為一個歷史方面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個人認為,歷史不過是一堆或真或假的故事罷了。從這些故事裡,我們得到了我們來處的一個解釋,知道了一些人一些事,滿足了一下好奇心。

    當然是非常小家子氣的觀點,而且似乎對專業的歷史研究者有點不敬。

    但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回答,人類因好奇而進步。

    以上。

  • 2 # Sj51586581987

    上面很多老師都簡明扼要的回答了:學習歷史的意義:以史為鏡(鑑)!

    凡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人,包括在校大中專學生、教師、幹部、工人、農民、戰士都有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因為歷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積澱。

    在歷史的長河中,從內容上來看:有中國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有世界古代與中世紀史、近代史、現代史等六個大的部分。

    在上述歷史的史學中,還有比較重要的大事年表。作為一個人,尤其是炎黃文化的子孫,學習中國歷史,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著名的歷史人物、歷史典章制度、文獻名物、朝代國名等等是一件必不可缺少的知識。這是因為:學習歷史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增長智慧。常常有人批評那些內心浮躁的人的不太正常的情緒:"數祖忘典"!

    這是學習歷史最起碼的常識。

    當代興起的旅遊熱,看到眾多的遊客來來往的到國內外旅遊。尤其是到國外去,外華人看見中國的遊客到了一個風景名勝區,一個值得學習借鑑的歷史文物古蹟遺址,往往是拍照、大聲喧譁一翻,然後一走了之。外國友人十分不解。這是為什麼呢?我以為這就是華人的審美觀念上的浮躁氣息!

    中國、埃及、古代羅馬、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國,代表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學習一下這些方面的知識,對於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質程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於工作原因,我曾數次進入雲南麗江古城。要麼是組織演出(麗江二、三大地震),要麼是陪同文化部參加考察。麗江那個地方,從雪山犛牛坪一直往下至黑潭再入古城,四方街,再至白龍潭。從整個方位上看,我的內心深處感覺是深刻的:活託託的就是一個天然八卦陣!這是看自然風景的感覺。再看四方街的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納西族傳統的古樂,以及納西族人民的雕塑、服飾文化傳統,會感覺到什麼呢?納西族人民對外來文化的包容,以及固守著自己的文化傳統!

    進駐麗江古城的小客棧,你會發現外國友人在談論著麗江旅遊的時候,總是和華人遊客不大一樣:外國遊客談話悄聲雅氣、從容淡定,而我們的國民往往是高聲喧譁。我總覺得這就是文明程度上的某種差異。

    每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學習歷史,除了在書本上學習,也可以去看看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歷史。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一句話:增長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 3 # 歷史吐槽

    10月的月光撒滿了北京城。北京城牆吹來了陣陣寒風。于謙站在城牆上視察著最後的佈防。大戰在即,每個士兵的心都懸了起來,誰也也不知道結果會怎樣,唯一知道的就是城牆上的那位大將和士兵們必然生死與共。

    三個月來,朝廷發生的鉅變至今歷歷在目。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朱祁鈺堅持御駕親征,平叛蒙古也先部落。在土木堡被兵敗俘虜。訊息傳到京城,平靜的朝廷瞬間翻滾起來。接著更傳來了嚴重的訊息:也行挾持英宗進攻京城,妄圖消滅明朝的根基。

    此時京城大臣大部分主張南下,棄京城!于謙竭力反對:京城是明朝的根基,不戰而逃,棄祖宗基業於不顧,此類大臣應該全部殺掉!難道不知道宋朝的南遷是何等狼狽?此等損中國威的行為,更會讓祖宗蒙羞!我們還有什麼面目去面對列祖列宗!此其一。也先部落之所以俘虜皇上,只因被奸臣所誤,這次我們排兵佈陣,以逸待勞,集全國之力,必定打敗也先!此其二。食君之祿分君之憂,此等形勢千鈞一髮,我等大臣更應該報皇上提攜之恩,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也先還沒有到,自己倒主張棄城而逃。有何能力而居朝堂之上!此其三!

    一番慷慨陳詞,朝堂上鴉雀無聲,此時的代宗也在於謙的鼓舞下,堅定了死守京城的決心!升于謙為兵部尚書,總管京城防務,可調動全國資源!

    現在於謙視察完防務,開始做最後的戰前動員:此戰事關國家存亡,或許在千年之後,在座各位都已化為塵土,可史書上卻記載這今日各位奮力殺敵,慷慨赴死之壯烈,不枉各位馬革裹屍。

    部署完畢,于謙想起了幾百年前的抗元名臣文天祥!在南宋已亡國的情況下,仍然組織微弱的兵力積極抗擊元朝,寧死不降。文天祥總是在最需要鼓舞的時候給了于謙力量,也給了于謙必勝的決心!

    也先發起了首先的進攻,來到北京城下,意外的發現城門大開,蒙古軍隊正在疑惑之中,一片震天喊殺聲,明軍衝出城門和蒙古死戰!打了個蒙古軍措手不及。眼看倒了一批又一批,可明軍並無絲毫退縮。于謙在城內來回奔走指揮殺敵,各軍將領身先士卒,和蒙古軍隊打成一片!從早上打到晚上,蒙古軍隊漸漸支撐不住了,也先不知道,于謙早已調配了全國20多萬軍隊,早已形成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最後蒙古軍隊被打的狼狽而逃!明軍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于謙明白所謂的南遷只是亡國的開始,南宋的滅亡已經證明了這樣一點。于謙從抗元名將文天祥身上得到了很多的力量。那你瞭解了于謙的故事,面臨相同的情景你會怎麼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歡樂喜劇人》第五季中周雲鵬、王龍的《新喜劇之王》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