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官修正史,且不能互相替代。
主觀性原因:
首先,從漢代司馬遷《史記》開始,中華歷朝歷代,都有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在二十四部正史中,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均為私人修纂。因其史料嚴謹,態度客觀,文字優美,均為正史典範。這段時間所修的史書,多出自史官的愛好及責任感。
從唐朝開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官修史書,朝廷設立史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收集史料,編纂史書。唐代先後修撰的正史有八部,習稱“唐八史”,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李延壽私人編修但獲得政府批准而列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一方面,官修史書為了體現改朝換代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後繼王朝人才,國力的強盛,所謂“國盛修史,族旺修譜”。
這就是後晉修訂《舊唐書》和北宋修訂《新唐書》的主觀性的原因。
需要留意的是,新舊唐書的稱呼,只是為了先後有別。
-------------------------
《舊唐書》的誕生
官修正史的依據,基礎是前朝國史,實錄等。在古代有限的儲存條件下,這些史料,當然是越早越完備,越早越可信。
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
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公元941年,後晉高祖天福六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此時離唐朝滅亡才34年。
趙瑩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蒐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歷時四年多。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儲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
《新唐書》的誕生
北宋第二位皇帝,宋仁宗認為《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此時據唐滅國已過去137年。
〈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
新修唐史前後17個年頭,前10年宋祁主持編修,後7年歐、宋共同“刊修”。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審閱。仁宗看後,發現這部史書出於二人之手,體例與文采均不盡相同,於是令歐陽修刪改修飾為一體。歐陽修此時卻拒不修改,他說:“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不同,豈可悉如已意?”最後僅校閱過一遍,一無所易。
《新唐書》與《舊唐書》的優劣比較:
——————
優點:
因為宋代大體上繼承了唐代的制度,為了總結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參考,《新唐書》對〈志〉特別重視,新增了《舊唐書》所沒有的《儀衛志》、《選舉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書》的首創。《選舉志》與《兵志》系統地整理了唐朝科舉制度和兵制的演變資料。
《食貨志》增加為5卷,不僅比《舊唐書》份量大而且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儲存了大量社會經濟史資料。《地理志》著重敘述唐朝地理沿革,記載軍府設定、物產分佈、水利興廢等情況,補充了不少《舊唐書·地理志》所沒有的資料。
《天文志》和《歷志》在篇幅上超過《舊唐書》3倍以上,記載了唐代流行的7種曆法,特別是儲存了曆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曆》的《歷議》,反映了唐代曆法理論的水平和發展高度。
《藝文志》比《舊唐書·經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別是唐玄宗開元以後的著作補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舊唐書》所沒有收錄的。
新唐書廢舊唐書61傳、增331傳,但對其原始根據卻說法不一。
《新唐書》在〈列傳〉中儲存了一些《舊唐書》所未載的史料。自安史之亂以後,史料散失不少,唐穆宗以下又無官修實錄,所以宋祁為唐後期人物立傳,採用了不少小說、筆記、傳狀、碑誌、家譜、野史等資料。同時,還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傳。關於少數民族的種族、部落的記載,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而且詳。許多列傳中採用了小說、文集、碑誌、逸史和政書等文獻。諸志在採用“舊書”各志資料之外,又有新的擴大。有關實錄、政書、逸史、文集、碑誌以及小說等文獻,均在採摘之列。
缺點:
《新唐書》也有明顯的缺點,最主要之點是鄙視農民起義思想較為嚴重。編寫者對隋末、唐末農民起義大加撻伐。在《黃巢傳》前冠以“逆臣”二字;對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使用了極為惡毒的詞彙,如“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等。韓通因反對“陳橋兵變”,《新唐書》無立傳。諸如此類,都可看出《新唐書》在觀點的正統方面更勝於《舊唐書》。《新唐書》雖列有《兵志》,卻很空疏,例如《新唐書·兵志》記載:“唐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其議論不明,於史實亦不符。
在寫法上,《新唐書》也有不及《舊唐書》的地方。例如有的〈本紀〉、〈列傳〉失之太簡,甚至作了毫無道理的砍削。《新唐書》本紀較舊書幾乎減去十分之六七。《舊唐書·本紀》部分近三十萬字,到《新唐書》僅剩下九萬字,而《哀帝本紀》舊書約一萬三千字,新書只剩千字左右。這種過簡的寫法,使《新唐書》失去了許多重要史料。又由於苛求文字精煉,宋祁、歐陽修等不惜刪去許多重要情節,如《舊唐書》裡寫得十分生動、極為悲壯的《封常清傳》《高仙芝傳》,到《新唐書》則刪削得索然無味。
最後,《新唐書》主修前後不一,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即便是宋仁宗發現了問題,頗有風骨的歐陽修也僅再校閱過一遍,一無所易。
都是官修正史,且不能互相替代。
主觀性原因:
首先,從漢代司馬遷《史記》開始,中華歷朝歷代,都有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在二十四部正史中,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均為私人修纂。因其史料嚴謹,態度客觀,文字優美,均為正史典範。這段時間所修的史書,多出自史官的愛好及責任感。
從唐朝開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官修史書,朝廷設立史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收集史料,編纂史書。唐代先後修撰的正史有八部,習稱“唐八史”,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李延壽私人編修但獲得政府批准而列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一方面,官修史書為了體現改朝換代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後繼王朝人才,國力的強盛,所謂“國盛修史,族旺修譜”。
這就是後晉修訂《舊唐書》和北宋修訂《新唐書》的主觀性的原因。
需要留意的是,新舊唐書的稱呼,只是為了先後有別。
-------------------------
《舊唐書》的誕生
官修正史的依據,基礎是前朝國史,實錄等。在古代有限的儲存條件下,這些史料,當然是越早越完備,越早越可信。
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
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公元941年,後晉高祖天福六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此時離唐朝滅亡才34年。
趙瑩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蒐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歷時四年多。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儲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
《新唐書》的誕生
北宋第二位皇帝,宋仁宗認為《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此時據唐滅國已過去137年。
〈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
新修唐史前後17個年頭,前10年宋祁主持編修,後7年歐、宋共同“刊修”。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審閱。仁宗看後,發現這部史書出於二人之手,體例與文采均不盡相同,於是令歐陽修刪改修飾為一體。歐陽修此時卻拒不修改,他說:“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不同,豈可悉如已意?”最後僅校閱過一遍,一無所易。
-------------------------
《新唐書》與《舊唐書》的優劣比較:
——————
優點:
因為宋代大體上繼承了唐代的制度,為了總結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參考,《新唐書》對〈志〉特別重視,新增了《舊唐書》所沒有的《儀衛志》、《選舉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書》的首創。《選舉志》與《兵志》系統地整理了唐朝科舉制度和兵制的演變資料。
《食貨志》增加為5卷,不僅比《舊唐書》份量大而且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儲存了大量社會經濟史資料。《地理志》著重敘述唐朝地理沿革,記載軍府設定、物產分佈、水利興廢等情況,補充了不少《舊唐書·地理志》所沒有的資料。
《天文志》和《歷志》在篇幅上超過《舊唐書》3倍以上,記載了唐代流行的7種曆法,特別是儲存了曆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曆》的《歷議》,反映了唐代曆法理論的水平和發展高度。
《藝文志》比《舊唐書·經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別是唐玄宗開元以後的著作補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舊唐書》所沒有收錄的。
新唐書廢舊唐書61傳、增331傳,但對其原始根據卻說法不一。
《新唐書》在〈列傳〉中儲存了一些《舊唐書》所未載的史料。自安史之亂以後,史料散失不少,唐穆宗以下又無官修實錄,所以宋祁為唐後期人物立傳,採用了不少小說、筆記、傳狀、碑誌、家譜、野史等資料。同時,還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傳。關於少數民族的種族、部落的記載,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而且詳。許多列傳中採用了小說、文集、碑誌、逸史和政書等文獻。諸志在採用“舊書”各志資料之外,又有新的擴大。有關實錄、政書、逸史、文集、碑誌以及小說等文獻,均在採摘之列。
——————
缺點:
《新唐書》也有明顯的缺點,最主要之點是鄙視農民起義思想較為嚴重。編寫者對隋末、唐末農民起義大加撻伐。在《黃巢傳》前冠以“逆臣”二字;對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使用了極為惡毒的詞彙,如“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等。韓通因反對“陳橋兵變”,《新唐書》無立傳。諸如此類,都可看出《新唐書》在觀點的正統方面更勝於《舊唐書》。《新唐書》雖列有《兵志》,卻很空疏,例如《新唐書·兵志》記載:“唐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其議論不明,於史實亦不符。
在寫法上,《新唐書》也有不及《舊唐書》的地方。例如有的〈本紀〉、〈列傳〉失之太簡,甚至作了毫無道理的砍削。《新唐書》本紀較舊書幾乎減去十分之六七。《舊唐書·本紀》部分近三十萬字,到《新唐書》僅剩下九萬字,而《哀帝本紀》舊書約一萬三千字,新書只剩千字左右。這種過簡的寫法,使《新唐書》失去了許多重要史料。又由於苛求文字精煉,宋祁、歐陽修等不惜刪去許多重要情節,如《舊唐書》裡寫得十分生動、極為悲壯的《封常清傳》《高仙芝傳》,到《新唐書》則刪削得索然無味。
最後,《新唐書》主修前後不一,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即便是宋仁宗發現了問題,頗有風骨的歐陽修也僅再校閱過一遍,一無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