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東風不用更相催

    孔子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許多著名歷史學家的研究己有很好的結論: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在專著《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中說:“……故孔子乃是吾民族文化積累兩千五百年以後之一結晶。使非有民族文化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則何得出生有孔子!而自孔子以後,迄今又逾兩千五百年。此一結晶,乃光輝燦爛,色澤鮮潤,歷久而彌新,屢化而益厚。故吾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文化傳統,實惟孔子一人,承前啟後,可以作為其代表。”。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

    當代史學家楊伯峻先生則說“《論語》自西漢以來便成為必讀書,……我們也把它作為重要古籍之一,因為孔子是中國古代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文獻,都必須先研究孔子,就必須以《論語》為主要依據。”說明孔子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孔子的畢生為學之日進無疆,與其教育事業之博大深徽為主要核心,即其自述所謂"學不厭,教不倦。"。客觀上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古人評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反而孔子的政治事業是次要的。

  • 2 # 高廣銀
    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話是宋代大儒朱熹說的,代表了華人心目中孔子的崇高地位。這話很誇張嗎?我告訴你,從文明的角度來說,一點也不誇張。為什麼呢?孔子在歷史上有這麼高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突破。文明的突破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文明的突破?文明的突破就是說一個民族的原生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量變,突然在某一歷史時刻發生了質變。這個質變是什麼呢?就是從特殊的民族文化,昇華為普世的高階文明。它不僅對於本民族的歷史有意義,而且具有影響全人類的力量。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稱為文明。文化無所不在,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但文明就不一樣了,只有那些對全人類都有普世影響的文化,才配得上叫做文明。德國大思想家雅思貝爾斯發現,大約公元前600到400年這段時間,在歐亞大陸,有幾個地方几乎同時發生了文明的突破,誕生了古希臘文明、猶太教-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呢,誕生了中華文明。這幾大文明,被稱為軸心文明,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為解決人類普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方案。而且,這幾大文明都歷經兩三千年,對今天的世界依然有巨大的影響。文明的突破,就是思想的突破。它有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要有完成思想突破的標誌性人物;第二,要有實現文明昇華的歷史環境變化。至聖先師先來講第一個,人的因素吧。文明的突破不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一定要有特殊人物的誕生。這在西方叫做先知,比如摩西、耶穌、默罕默德、蘇格拉底,而在中國叫做聖人。孔子後來就被尊稱為至聖先師。我們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春秋之前就是上古到西周漫長的歷史。那時候,古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天。古人敬畏天,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祭天,瞭解老天是怎麼想的。到了周代,人們對天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周人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天命常變,天拋棄商朝是因為商紂王暴虐,而天幫助周呢,是因為周文王愛護百姓,有功德。你看,天的意志跟人的行為有了聯絡,人的能動性開始凸顯。周朝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新的社會制度,也就是周禮。孔子不是說“吾從周”嗎,他畢生的理想就是讓這整個社會恢復到周禮的秩序中。但是,在周朝的末期,原來維繫周王朝統治的宗族血緣越來越淡,支援它的制度周禮也就難以維持了。不遵循周禮的諸侯強大起來,並沒有受到天命的制裁。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為什麼一定要遵循周禮呢?大家已經沒了敬畏天這個外在動力,禮的基礎就動搖了。這就是孔子面對的社會現實。你聽說過的“禮崩樂壞”,就是在說這件事。孔子需要找一個內在動力,用它來挽救潰敗的社會政治秩序。孔子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兒,他從禮的背後,發現了仁。孔子透過反思,提出了人的心靈秩序。這就是我說孔子實現了文明突破的原因。仁這個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09次,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仁到底意味著什麼?細讀《論語》,你會發現孔子根本沒有給仁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你知道,周代的人相信禮,禮是一套周公制定的道德倫理規範。那麼,仁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仁就是一個人對道德規範的內在自覺。孔子認同上古以來的天命觀。但是在他那裡,人們敬畏天,不是因為本能的恐懼,而是因為有內在的自覺。作為一個人,你心裡清楚地意識到,天是一個終極裁判,會裁定你的行為是不是符合天的意志。這樣,人們就會發自內心地依照天的意志來行動,自然也就會發自內心地遵循禮,遵循社會秩序了。雖然先秦儒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青睞,但是孔子的思想還是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從一件小事上你就可以觀察到這種變化。在過去,“君子”指的是貴族,而“小人”呢,指的是平民百姓,這是一組相對的身份概念。到了孔子以後的時代,君子跟小人有了全新的道德含義。君子是指有德之人,小人就是指缺德的人。只以道德論高下,抹平了外在的身份、財富、階級差異。你不要小看這個轉化,其實它表現出一種儒家式的平等觀念。西方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儒家呢,是“人人皆可為堯舜”,在道德面前,也是人人平等。學在民間剛才我已經講了,中國的文明突破,除了人之外,還需要第二個條件,就是社會環境的變化。你想想,為什麼不是更早,也不是更晚,偏偏就到了春秋戰國,中國發生了“文明突破”?難道之前就產生不了孔子嗎?還真產生不了。為什麼?像孔子、老子、蘇格拉底、耶穌、默罕默德、釋迦牟尼這樣的“先知”性人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反潮流。“先知”的誕生,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身份的獨立,另一個是心靈的自由。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產生這樣的人。什麼樣的環境呢?這個環境,要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經歷解體、自由和突破這三個過程。春秋之前,周朝的貴族或者其他文化人,不是依附於君權,就是被貴族豢養。身份不獨立,哪裡來的心靈自由呢?貴族依附君權,那些文化人呢,為君主和貴族服務,也通通都是官家人。只有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原有的社會制度解體了。於是,這些貴族和文化人紛紛流落到社會上,像孔子自嘲的那樣成為“喪家之犬”,用學術語言說,叫“自由流動資源”。孔子是第一個把“學在官府”變為“學在民間”的人,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在孔子之前,只有國家才能辦教育,接受教育的只能是貴族。到了孔子辦民間教育,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成才率2.3%!弟子當中,從事什麼職業的人都有,像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和孔子一樣出來到民間講學的,還有老子、墨子,和其他更多的文化人。這群人身份獨立了,心靈也解放了,可以自由地傳播思想。這才出現了百家爭鳴,這才產生了文明的突破。現在你一定明白了,為什麼中華文明的突破只可能發生在春秋戰國。解體、自由、突破,是實現文明突破三個環環相扣的因果鏈條,在這個時候,剛好都發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和利拉德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