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容克大地主
-
2 # 尕的哥678
不是什麼信念,只是在那一個時代強則強,弱則亡。從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獎勵耕戰人心思戰,人皆想戰,人人敢戰。整個國家就是一個為了擴張而擴張的國家,這個時候國家的意志已經不為君王本人而轉移,更何況君王本身就是這樣想呢。不過可能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征服所有已知疆域後該做什麼,所以秦始皇最後才會想要煉製長生不老藥以求長生。而這也是秦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滅亡的原因之一。
-
3 # 何以知世
知恥而後勇。
從秦孝公繼位(公元前381)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共160年,經歷六世,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代,想要每個人都有雄才大略不大可能,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兩個人,一個是秦孝公,一個就是秦始皇。
秦孝公初期國家衰弱不被其他諸侯國所重視,連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大願意搭理,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知恥而後勇。釋出了求賢令,實行商鞅變法,國力日漸強盛,秦孝公死後雖然商鞅被鞭屍,但是改革卻沒有倒退繼續實行了下去,這樣秦孝公為秦國打好了底子,制定好了規則,只要後來人不是昏君即使只是個平常國君就可以。就想像法律一樣,只要依照法律形式就不會犯大錯。
秦孝公之後的秦王幾乎就是如此,既沒犯什麼大錯,自己也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依照祖法行事,國力日漸強盛。
秦國等了一百多年後,終於等到了嬴政(嬴政其實姓趙),嬴政不僅自己有才華,有大志有膽量,更重要的是時機正好,如果生早了秦國還沒有那個實力,生晚了萬一哪個不開眼的把祖宗基業敗光了,而且這個時候六國也沒有像樣的君主,不是平常人就是在平常水平以下,所以嬴政確實生的好,於是橫掃天下。
下面是《過秦論》中的一段,我比較喜歡這種氣吞山河的氣勢: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建立大一統國家後才成為秦朝。
那麼秦國艱苦奮鬥,是哪六世呢?從秦莊襄王開始算起,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秦孝公、秦獻公,這算是六世了。秦武王與秦昭襄王是兄弟,算是一世,不能做數,所以,從秦獻公開始算起,秦朝就開始奮發圖強了。
(秦國中衰後才是崛起)
在公子連(秦獻公)之前,秦國已經經歷了四世三公之亂,國力衰敗,君權旁落,自秦穆公以來獨霸西戎以來,秦國的國力一路走低。晉楚百年爭霸,秦國淪為了看客,被封堵在函谷關以西,與中原諸國失去了交流,整日與戎族為伍,被中原人看輕為戎狄之邦。
當中原大地發生鉅變,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這樣的事,封建生產關係取代了奴隸制,自耕農成為主流,秦國依然是奴隸制,並且盛行人殉。當年秦穆公去世,就有殉葬177人,其中有很多是秦國的精英階層。以後歷代秦國國君都執行了這樣的國策,甚至這都成了政敵們鬥爭的工具。秦國因此遠人不附,賢能不舉,到了秦獻公時,已經連續一百多年闇弱。
如果在秦獻公之前,秦國還能自得其樂,那麼在戰國開始後,滅國大戰成為主流,秦國能否生存下去就成了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了。魏文侯透過變法,急賢舉能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由於地處中原,聯結三晉圖霸天下,是魏國的國策,因此魏國的可擴張的方向只有秦國的河西之地。
(秦獻公父子為收河西而戰)
這片地區是黃河西岸的黃土高原,在當時是水草豐美之地。這片土地原屬於遊牧民族,後來秦國、晉國聯手趕跑了遊牧民族,兩家各自分了一部分土地。但是國界並沒有劃分清楚,這就給了魏國藉口和理由發動戰爭。
從公元前413年開始,魏國持續對河西發動戰爭,成功打下來大片國土,築城少梁,設定西河郡,吳起為第一任郡守。與此同時,魏國還派兵越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前後3年,終於滅中山,派太子擊駐守中山。此時的魏國四面開戰,不落下風,其國力之強,天下為之側目。
但是魏國也不敢過分的肆無忌憚,畢竟中原地區沒有一個弱國,而且彼此聯姻,唇亡齒寒。只有秦國地處偏僻,國家生死存亡對其他國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魏國持續對秦國用兵,以至於秦國最後被壓迫到華山以西的關中平原中西部,人口稀少、國力薄弱,天下諸侯都以為秦國滅亡只在旦夕之間,而且救無可救。
天下人都對秦國的安危感到擔憂,秦華人焉能不知?他們請求在魏國流亡29年的公子連回國繼位。公子連經過一番運作後,才得以順利歸國。
秦國勢若累卵,秦獻公歸國之後就開始改革,但是秦國的守舊勢力太過強大,國君的廢立都是幾個庶長說的算。所以,秦獻公先是直接掌管了幾個縣,增強了國君都力量,然後廢除了殉葬制,鼓勵人們開墾屯田。經過一段時間改革後,秦國國力開始增強,秦獻公開始衝擊魏國佔據的河西之地,想把這個秦國頭頂懸著的劍給取下。然而,終秦獻公一世,秦國被魏國壓制,隨時都可能滅國的情況沒有得到改變。
(晚年的秦獻公)
所以,秦獻公在選擇繼承人時,沒有選擇熱衷於戰場殺伐的長子,而是選擇了成熟穩重的次子嬴渠梁。秦國如果再打下去,將有亡國之憂。嬴渠梁繼位後選擇了示弱於魏國,不僅不再征討河西之地,還把魏國被俘的丞相公孫痤給送回魏國了。
嬴渠梁懷著振興之念,延攬天下英才,力行改革,這才有了商鞅入秦與變法的故事。
所以,秦國也有百年國恥。大爭之世,魏國意圖滅秦,其野心昭然若揭。秦國始終活在魏國的恩賜裡。當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後率先強大起來,山東六國開始頻繁組織伐秦之役,而且秦國在山東六國眼裡,都是群山野草民,說蠻夷之邦,這些山東六國的文化優越感,即使到了秦統一天下後依然存在。這才有了秦始皇的改弦更張,焚書坑儒。
(秦孝公)
在到後來,儘管秦國在昭襄王時已經取得了相當優勢,但是山東六國依然能在公元前247年組織起五國伐秦。秦國在歷年所得,幾乎全部吐出去了。
因此,秦國一直生活在亡國邊緣,是山東六國不屑與之為伍的蠻夷之人,其軍隊也被稱為虎狼之軍。
秦人知恥而後勇,用手中的鐵與血最終掙得了國家的尊嚴。如今,秦國的制度能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圭臬,秦的知名度遠超其他國家。這也算是秦國為什麼“奮六世之餘烈’的原因吧。秦獻公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創業者,六世以後,直到秦始皇才最終上市。
回覆列表
秦繆公為春秋霸主,祖先曾經輝煌過,之後一直到秦孝公時,由於秦日漸衰落,東方六國漸漸鄙秦,卑秦,但從商鞅改革之後,國力日漸昌盛,最後六國皆畏秦!看到這樣的態度變化,同時也為了恢復祖先的榮光,君王皆是賢明之輩,願意繼承革新之法,願意更加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