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太平風物

    三國,水滸,都是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名著之所以為名著,皆因作品豐富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精神價值!這些經典的名著不知帶給世人帶來多少的精神食糧和心靈慰藉!

    每個人都能從名著裡面吸取營養,得到自己想要的心理需求, 所以每個人看名著的角度也會不一樣,得到不同的體驗!

    前段時間重溫三國,把三國的書籍到電視版本重新看了一遍!前期會盟鬥董卓,呂布戲貂蟬,群英戰呂布,孔明出山,赤壁大戰,奪取漢中等等波瀾壯闊的畫面,讓人激動不已,心隨各路英雄豪傑起伏浮沉!可到了後期,隨著劉備憂死白帝城,諸葛亮獨撐蜀國,曹操死去,關羽戰死,孔明病逝五丈原,一個個英雄故去,心裡也變得沉重和沉痛起來!

    在這樣一個心裡變化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一種消極的思想——不管是什麼樣的英雄,當初如何威風凜凜,指點江山,最終都塵歸塵,土歸土,甚至不得善終,哪怕你是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最終也熬不過司馬懿,帶恨而去!

    這種消極的思想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會有非常大影響的,特別是本應該更樂觀的面對人生僅有的歲月,卻生髮出悲觀厭世,消極面對的負面心情,這對老年人來說會有非常大的心裡負擔,於身心不利!

    畢竟,三國演義在我看來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悲歌,而老人需要的樂觀和積極的心態!

    而水滸,這部小說的風格氣質是完全另一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兩肋插刀,落草為寇,一言不合,拳腳相向,倒拔垂楊柳,血濺鴛鴦樓,拳打鎮關西,風雪山神廟,哪一個故事都讓人豪氣干雲,義薄雲天的感覺,恨不得自己也嫉惡如仇,要匯聚梁山,落草為寇!

    對於還沒有足夠控制力和辯識力的年輕人,特別容易受到這種英雄氣節的影響,在他們控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會出現更多的衝動和不必要的傷害!

    所以才會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這是大多數人在看完名著之後的體驗,少年看水滸,也去選擇類似落草的做法和想法,消極避世,衝動對事;而老人看三國會空餘滿腔惆悵和嘆息,加深身體的負擔!

    不過這些說法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出現,現在的年輕人、老年人或許有更好的理解力和心態,受這樣說法影響和心理暗示的應該會越來越少!

    放平心態,隨性而讀,吸取精華,去除糟粕,辯證思考,有自己獨特見解和辯識力的看書,這就夠了!

  • 2 # 人都有毛病

    三華人才輩出,老人看三國,會覺得這一輩子白活了。就算不能戎馬一生,戰死沙場,也總該在26歲時會會諸葛亮吧。即使年華似水流年,青春不在,也總該在銅雀臺跟曹孟德對飲三杯,談談人生幾何,順道再提提大小喬,聊聊蔡文姬。這不過分吧。有些老人能後悔死。

    水滸,那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還要風風火火的闖九州。典型的莽夫所為,個人英雄主義,不想後果,不會動腦子設想大局。你說,正處於青春身心成長的青少年,能學嗎?

    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青少年可以把《水滸》當反面教材看。老人也可以從欣賞的角度看《三國》。可是人心不齊,它不收條件控制,難免觸景生情。《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很重要,影響很重要,耳懦目染,潛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可是真理。

  • 3 # 拂塵求真

    三國內容非常理性,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透過理性來剋制自己的原始慾望與感性來達到某種目的,可以說是物質型,智慧型,理性型!而水滸傳108天好漢個個都是頂呱呱的英雄,個個都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為民除害得大英雄,為了替天行道管他什麼背景的公子哥,哪怕是天王老子都不怕!這彰顯為了自己心靈的舒暢,為了主持公道不計後果!典型的感性型,自我放縱型!老了,都快入土為安了,為何那麼壓抑自己,剋制自己呢,所以感性點好!而年輕人恰好是養家餬口,成家立業的階段,為人處世切不可由著自己性子來!

  • 4 # 陌上行人

    理性與衝動的碰撞——《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本質區別!

    首先我們來看《三國演義》一書,此書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故事主線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變遷,講述了由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過渡到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再到後來的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可以說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文環境、社會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的鬥爭情況。或許正是印證了“亂世出英雄”這句話,三國這本以描寫戰爭為主的書,塑造了諸多英雄人物,貢獻了許多成語故事,比如,“草船借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等等。

    正因為這本書特殊的歷史背景,所以羅貫中在書中加入了大量的對軍事戰略的描寫,也加進了大量的對人情世故的智慧理解。只需要想想書中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間破敵於眼前,就能知道智慧的重要性。

    所以,年少讀三國,可以讓年輕人多一些理性看待問題的思維,多一些謀略,少一分浮躁。而老年人看三國,就會覺得書中這些人情世故,文韜武略對已經歷太多的自己沒有多少用處了。

    再來看《水滸傳》一書,這本書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這部書以北宋末年為創作背景,描寫了梁山108位好漢,聚集一堂,反抗朝廷,最終被朝廷招安的故事。這本書的貫穿著“官逼民反”的基調,108位好漢的構成複雜,有衝動殺人的,有吞併其他上頭的土匪,有被吳用設計陷害後無路可走上山的……

    整體來看,《水滸傳》這本書充滿了衝動、殺戮和義氣,並不適合年輕人閱讀,因為這可能會更加影響年輕人意氣用事、衝動犯錯。

    古人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有了“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麼一說。

  • 5 # 長安視界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大致意思是說:年紀大了的人不宜看《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國逐鹿中原的故事,通篇都是權謀、算計和戰爭、殺戮,年老之人再看這些只會變得更加內斂、深沉,再者《三國演義》講述了“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人生哲理,容易讓老年人更加哀傷,於身心不利。年輕人不宜讀《水滸傳》,因為《水滸傳》裡講的都是好勇鬥狠的江湖好漢殺人越貨的故事,血腥味太濃,難免有教唆年輕人犯罪的嫌疑,容易讓年輕人誤入歧途或者變得衝動勇武。

    但實際上,老年人不妨看看《三國演義》,因為老年人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就應該多學學《三國演義》裡的一些有益的權謀和變通之策,以防不思變通、墨守成規。同時,也應該透過《三國演義》看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豁達,人生百年不過轉瞬,還有什麼看不透的呢?這樣,老年人就更平和、豁達,更知道惜福,好好安度晚年。

    年輕人不妨讀讀《水滸傳》,看看《水滸傳》中的北宋社會是怎樣的黑暗腐朽,殺人越貨習以為常,好勇鬥狠為家常便飯,看看這些好漢是如何一怒之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就知道什麼叫“衝動是魔鬼”了。就更應該知道在當下這個法治社會該如何自愛、自重,更應該珍惜如今這個平安穩定的大好環境,好好努力工作,好好珍惜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越南旅遊需要準備什麼,氣溫如何,需要穿什麼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