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觀史
-
2 # 解憂作文鋪
蘇軾是天才,但讀書用的是笨辦法
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
短時記憶對所記憶資訊的保持時間有限,僅僅能將7個左右的專案保持幾秒鐘時間。這取決於資訊內容及其呈現方式。長時記憶中被永久儲存的資訊容量是無限的。
很多才智之士記憶超群,是因為他們在長時記憶上下了苦功。
天才如蘇軾,作文治學號稱博洽,用的也是笨辦法。
蘇軾的笨辦法有二:一是抄書;二是專題閱讀。
一、抄書。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抄一遍,頂十遍”,蘇軾能背《漢書》,就是抄的功勞。他在黃州時,每天抄寫《漢書》,一共抄了三遍。
第一遍是一段事一段事地抄,每段事加一個三字標題作為提示,方便記憶。第二遍只用兩個字,第三遍一個字。只要給他提一個字,他就能滔滔不絕地背下去。
東坡讀書,可謂精勤。
二、專題閱讀。
還是以《漢書》為例,蘇軾讀過數遍,但都不是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分類、分專題閱讀。比如這一遍讀人物,則只把《漢書》中寫人的段落章節讀熟;下一遍讀官制,則只讀有關官制的文字;第三遍讀貨財,亦如此法。所謂“每一過(遍)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核矣。”
這個方法他不止一次強調。有人請教讀書法,他都會諄諄以告:“讀書如錢穀兵農及諸事物之類,每一事作一次理會,可以終身不忘。
兩個辦法都很笨,但是真有用。像東坡這樣,才能在腦子裡儲存大量的長時記憶,隨時取用。
-
3 # 成長伴書行
和家庭的書香氛圍有關
蘇軾能有今天的成就,還是和他的父親有關。父親從小的教育,加上他從小就喜歡看書。
當一個人喜歡有足夠的閱讀量之後,知識與知識之間是有聯絡的。這就形成了蘇軾獨特的知識網路系統。
當想起一個知識,在蘇軾的大腦中一定會有圍繞這個知識的所有相關體系。這樣知識就不容易忘記,也就形成了超強的記憶力。
獨特的讀書方法蘇軾有一種八面受敵法來讀書。意思就是每次看書都是為了一個主題而去看。
蘇軾說:他在讀《漢書》的時候,將自己想研究內容分門別類為以下主題: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他每次只讀和其中某個主題相關的內容。幾遍過後,就可以將《漢書》讀盡讀透。
其實,這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依然適用。有關自己個人成長的話題,可以分成很多種,思維方式、時間管理、職業發展等等。閱讀經典的書籍,從中只關注與一個主題去看,如此,一本書你就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那麼就會把這種書讀透。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方法,蘇軾把每本書都讀透了。只有深度的理解,才會把知識刻在自己的大腦中。
不斷的練習蘇軾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不斷的練習去寫文章詩詞。從他的作品量就可以看出來。他一生共創作了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各種文章4500篇。
這樣不斷練習的結果,就是對之前看書成果的再一次深化。有了實踐的結果,他就會明白知識之間的結構如何。這又強化了記憶,因此,蘇軾的記憶力就會如此強。
學習蘇軾的方法,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唯有多讀書,多寫文章,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書中的含義,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超強記憶力。
-
4 # 呂瑜讀書
我是王瑜wangyu,我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被貶謫黃州期間,有一天蘇軾的朋友朱載上拜訪蘇軾。書童進去通報後讓他客廳稍候。朱載上一邊喝茶一邊等候。一晃半天過去了,仍不見蘇軾出來。朱載上坐在那裡,想走又不好意思,留下又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猶豫不定之時,蘇軾出來了。
兩人行禮見面之後,蘇軾隨即表達歉意:我在做每日必修課,勞你久等,實在不好意思。
朱載上心想:放我這麼長時間鴿子,我倒要看看您是做什麼。遂問:敢問您每日的必修課是什麼呢?
蘇軾答:抄漢書。
朱載上很是詫異道:像您這樣的天才,還用得著抄書嗎?
蘇軾說:我至今抄寫漢書已經第三遍了。第一次一段抄三個字,第二次兩個字,現如今只抄一字。
“莫不是吹牛皮吧?”朱載上心裡這樣想,於是從座位上站起來說:可否把您抄寫的書給我看一下?
蘇軾便命書童拿來交給朱載上。
朱載上拿在手中,凝神聚目看了半天沒看懂。
蘇軾說:你試著說出書中的一個字。朱載上每說一字,蘇軾皆能應聲背誦,如是者三番五次,沒有一字之差。
朱載上心悅誠服道:先生真乃神人也。
這個故事源於宋朝陳鵠的古文《蘇軾抄書》。在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也曾提到:
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是用這種方法。
林語堂先生書中的說法與上面的故事不謀而合。蘇軾不僅自己如此,他也是這樣教導兒子蘇過的,在海南儋州期間兩人一塊抄寫《唐書》、《漢書》,蘇過後來名揚天下,被稱為“小坡”。由此看來:讀書、抄書、背書是增強記憶力的不二法門。
我想用《蘇軾抄書》的故事中的一句話作為這個問答的結尾: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讀書邪?翻譯過來就是:比我們優秀的人都在努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回覆列表
首先,要動手抄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個道理古人不但發現了,而且他們用的最多。對於蘇軾而言,抄書還是練書法的一部分,他也順便練成了書法家。
第二,透過理解記憶。也許早年蘇軾背書是通篇抄錄的,而到了44歲的年紀,蘇軾已經有了創造性的方法,那就是摘抄。每段事件起初抄3字,然後2字,最後1字,這種抄寫看上去是偷懶,其實更累。一段事有幾百字,選出其中的三個字是要動腦子的,從三個字還原到幾百字更要動腦子。摘選的過程就是理解、提煉、記憶的過程,而背誦還原的過程是檢驗、增強記憶的過程。
第三,這是痛苦的持久戰。蘇軾不是心血來潮的時候一氣呵成背80萬字,而是“日課”,也就是蘇軾給自己規定的每天訓練任務——直到44歲還在堅持的訓練任務。
這個方法誰都可以學,誰都可以用,但是真正用到蘇軾那個水平的實屬罕見。朱載上起初誇蘇軾是“天才”;看到蘇軾背誦的過程和效果後又恭維他是“仙才”;回到家裡才跟兒子說了實話,“那是勤奮”。
蘇軾的故事告訴我們,記憶需要高效的方法和勤奮的汗水,只要刻苦訓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也能擁有天才般的記憶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