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歲本是花一樣的年紀,然而就在10月29日,在洛陽市嵩縣一位17歲的花季少女卻帶著自己10歲的妹妹跳入了水庫。雖然經過搜救隊員的全力搜救,但是仍舊沒有挽救回兩個年少的生命。而這一切悲劇的發生,卻僅僅是因為與弟弟的一次爭執,為何這次小小的爭執會讓花季少女做出如此決絕的選擇。
9
回覆列表
  • 1 # 一盞茶的恬靜

    特定的年齡,有特定的心理特徵。覺得家長需要學習一下青少年的孩子的生理、心理變化以及常見的社會心理因素,更有助於彼此溝通。

    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身體在發育,慢慢具備成人的特徵以及第二性徵,心理也在慢慢相成年人過度。他們必須適應自己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兒童的新的身份,必須適應這種發展中新的自我,同時還必須適應別人對於其新的身份的看法。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生理性的困擾和心理性的壓力。

    青少年只有透過對自我進行重新的評估才能得以重建,實現同一性。他們在努力尋找“我是什麼人?”,“我往何處去?”等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年幼時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而青少年時期會對原先的道德評價重新評價,而當父母的觀點和評價明顯和他們認為重要的人物或者同伴評價不一致時就會產生矛盾,出現所謂的“角色混亂”。

    青少年其他心理特徵還有依戀關係的改變,既往和父母親,青春期和父母的感情聯絡會減輕,希望得到獨立等。還有認知的改變,擺脫了兒童期的簡單思維,進入抽象思維階段,解決問題的手段更加的豐富,而且許多方面都以成年人標準要求自己。

    影響青少年心理還有很多社會因素。如:

    文化背景以及升學壓力,傳統觀念裡面“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導致教育體制的唯分數論以及父母的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使得青少年壓力巨大。

    獨生子女問題,一方面因為父母對於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高分低能”,出現學習很好,生活一團糟的狀況;另一方面,家長對於孩子的過度關注,導致患者承受更多的心裡負擔。

    家庭因素,家庭功能的不穩定性,如父母不和、離異、代養、寄養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造就許多心理問題。

  • 2 # 範正娟

    有條件換個環境,改變一下他的生活,:走進孩子的心,一定耐心,用是方面,千萬別語言傷害他否則加重。耐心多給點關心。不能急,時間才是良藥,久而久之就淡忘了,年青人也許會好的更快。

  • 3 # ·

    抑鬱之前是有異常表現的,比如情緒低落,食慾不振,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了,愛哭,等等。

    當我們身邊人出現一些異常表現時,我們應該注意,及時帶家人朋友到正規醫院和正規心理諮詢機構就診,獲得專業的幫助,如果是抑鬱的話,建議家人24小時陪伴,陪伴對病人也是一種支援,避免悲劇的發生。

  • 4 # 劉利豐LLF

    十七歲的少女應該是很單純的。她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希望、是很天珍的,不會被一時的不快樂或是家裡對她的壓力而綑。

  • 5 # 江南皮革廠老闆黃鶴0

    正常人可能很難理解抑鬱症,其實得了以後,自己的整個世界都變得灰暗,恐怖,無趣,做什麼事情都沒興趣,嚴格來說,得了以後,不經過專業的治療很難治癒,並且我們大多數人,特別是我們農村人,對這種病不重視,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為主。既然是心理疾病,那就要從心理根本上預防開始

    第一:三歲錢多陪陪孩子,因為三歲之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錯過這個時期後期就難了!沒安全感是導致其它心理問題的根本。

    第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從抓錯誤改為鼓勵優點,這點國外做的不錯,我們經常看到外國家長為孩子加油,中國的家長都是要考試成績。其實一個人,你看到他的優點,並且表揚他,那他的優點會越來越多,反之亦然。

    第三:對待孩子的關係上,我建議是一種和諧的朋友關係,只有朋友之間才能順利溝通,有問題有情緒及時溝通就不會憋在心裡了。

    最後一點就是,以上觀點都是我胡扯的。

  • 6 # 精神知多少

    又是一個悲劇,著實讓人痛心,不知道孩子的父母現在是什麼心情,後悔?內疚?痛不欲生?如果他們有精神疾病這方面的意識,與孩子能有很好的交流,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或許一切都能改變。青少年出現嚴重的抑鬱障礙在近些年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我們不禁想弄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出現了這麼嚴重的情問題,進而走向自殺的結局。

    在門診我們遇到過有嚴重抑鬱障礙的患兒,他們大多都是家長帶領就診,開始交談時很多孩子不會配合,或者不會和醫生談論自己的情況;往往需要醫生從多方面瞭解孩子的日常表現,甚至可能透過多次來診才能讓患兒敞開心扉;而透過不斷的瞭解,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患兒是因為遭遇了一些特殊事件而出現的情緒波動,而剛開始其實很多孩子都是願意和家長交流的,正是因為大多數家長的疏忽,導致孩子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迴應,孩子們才會逐漸封閉自己,而他們的一些不幸遭遇如果繼續上演,勢必會讓孩子進一步受到傷害,而往往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開始不願意和家人溝通,最終導致悲劇的出現。

    青春期兒童自殺的主要原因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父母爭吵是引起孩子心理危機的常見形式,每逢看見父母激烈的爭吵,孩子會心神不安,不知所措和不寒而慄;如果這種情況不斷髮生,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別人;如果父母矛盾升級,甚至離婚,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僅次於死亡”的嚴重創傷;兒童常認為父母的分手歸咎於自己表現不好,因此自責內疚。

    除此之外,親人死亡也屬於重大心理應激,孩子會表現極大的悲傷,這種悲傷在尋常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減輕,但也要進行干預以及縮短這段悲傷反應的時間。那麼兒童遭受虐待(來自父母的暴力)會影響孩子後來的個性發展,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孩子在人格的形成會出現偏離,也會導致嚴重的抑鬱障礙出現,並易於罹患一些精神疾病。

    作為青少年另一個不可缺少的環境便是學校,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校遭遇了危機;那麼學校危機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學習壓力,另一個是與周圍(老師、同學)之間的壓力。從小學直到考取大學,尤其是中國,家庭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考上大學可能是每一個孩子的唯一出路,學生一直處於極大的學習壓力之下,長此以往不能及時糾正,孩子會逐漸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患病。而在學校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兒童和青少年可因學習成績不好,考試不及格甚至留級感到無臉見人,從而處於危機狀態;在學校孩子受到欺凌、霸凌或者遭到老師的諷刺、辱罵也會導致自尊心受挫,抑鬱情緒加重,甚至自殺的出現。

    身為精神科醫生,我想奉勸一些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培養,既能做到關愛與呵護,又不會造成溺愛和縱容;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但陪伴的同時應該達到心與心的交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尊重他們表達自己意願的權利,理解和尊重是我們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石;如果家長都能和自己的孩子成為知心朋友,我想無論孩子遭遇到了什麼難題,都會尋求知心朋友的幫助,這種和諧的親子關係會給孩子們最大的支援與鼓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有哪些名人讓我們不能忘懷?